司汤达《红与黑》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导语】:

《红与黑》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法]司汤达 类型:小说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830年。作者司汤达(17831842),原名亨利贝尔,小说取材于一个家庭教师杀害女主人的社会新闻。当它在巴黎问世

  《红与黑》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法]司汤达

  类型:小说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830年。作者司汤达(1783—1842),原名亨利·贝尔,小说取材于一个家庭教师杀害女主人的社会新闻。当它在巴黎问世以后,立即受到了两位欧洲文学天才的注目和赞赏。他们便是当时已年老的歌德和还很年轻的托尔斯泰。然而在本国,此书却遭到了极大的冷遇。大批评家圣佩韦讽刺司汤达笔下的人物尽是些“机器人”,报纸也几乎同声谴责小说主人公于连的道德观,而公众的反应则十分冷漠(初版时只印了750册)。然而,司汤达本人却坚信这部作品的价值。他一再宣称:“我将在1880年为人理解”,“我所想的是另一场抽彩,在那里最大的赌注是:做一个在1935年为人阅读的作家。”事实上,司汤达成了一个大赢家。《红与黑》早已当之无愧地跻身世界文学名著之林,并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

  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罗玉君翻译的《红与黑》是较好的译本。

  内容精要

  这是发生在法国革命前夕那些动荡年代里的一个故事。

  故事主人公于连是维立叶尔小城里一个木匠的儿子。这个面色苍白的青年,对自己卑微的出身深感耻辱,他疯狂地崇拜拿破仑,渴望自己也能干出一番伟业,并为此而精心筹划自己的人生。他审时度势,宣布要当一名神父。他仗着惊人的记忆力,把一本拉丁文《圣经》背得滚瓜烂熟,并得以进入市长德·瑞那家里做了一名家庭教师。

  相貌非凡、野心勃勃而又才华横溢的于连,点燃了德·瑞那夫人心中的爱情火焰。出于一种虚荣心,于连也主动诱惑她。两人沉浸在狂热的爱情里,风声传遍整个城市。但出于利益的考虑,德·瑞那并没有把妻子赶出家门,并同意送于连去省会贝尚松的神学院学习。于连走后,德·瑞那夫人陷入了极度的悔恨和别离的痛苦之中。

  初到神学院的于连,自信可以迅速地成功。但在阴暗而伪善的环境里,他很快就坠入了深深的忧郁。因为他是院长彼拉的宠儿,结果受到想夺取院长职位的耶稣教派的福力列代理主教的排挤。后来,彼拉神父在本省大地主木尔侯爵和福力列的官司中为木尔侯爵出了力,侯爵便替他弄到了一个在巴黎近郊附近最富裕的教区,于连也经介绍当上了侯爵的私人秘书。于连离开神学院,兴奋异常,随即回到了维立叶尔,半夜里他翻越层层围墙,在离别14个月以后重见德·瑞那夫人。于连在她的卧室里度过了整整一天,后被人发现才仓皇逃走。

  于连到达巴黎以后,由于他的敬业、沉着和聪明,侯爵慢慢地将其视为心腹。于连还获准同侯爵家的成员一起进餐,并与侯爵的客人们相处,很快就学会了上流社会的生活艺术。在侯爵女儿玛特儿小姐的眼里,他已完全脱去了外省人的土气。玛特儿是一个向往浪漫主义爱情的少女,她拒绝了许多贵族青年的求婚。于连的骄傲和才干使她感到惊异,而于连对她的冷漠更使她芳心大动。为了表示与众不同,她偏偏要去爱这么一个和自己的社会地位极其悬殊的人。为了考验于连的胆量,她要于连在明亮的月光下用梯子爬进她的卧室。于连满腹狐疑地照样做了,而玛特儿当晚便委身于他。

  但玛特儿很快便表现出反复无常的性格,这使于连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后来,他听从一位朋友的意见,假装追逐玛特儿的一位女友,才又使玛特儿拜倒在他的脚下。不久,玛特儿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写信告诉父亲,要同于连公开结婚。侯爵恼怒万分,但只得让步。为女儿的将来着想,他赐予于连一笔财产,一个贵族头衔和一个军官职位。

  正当于连得意忘形时,一件他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侯爵收到了一封德·瑞那夫人的来信,信中披露了她与于连的关系。侯爵当即拒绝了于连同女儿的婚事。于连得知这一消息,恼羞成怒,骑马赶到维立叶尔,在教堂里向正在祷告的德·瑞那夫人连发两枪。于连被捕了,在昏暗的监狱里,他的野心已全部破灭。玛特儿为营救他而四处奔波,但于连并不感动。公审时,于连当众宣布他不祈求任何人的恩赐,结果被判了蓄意杀人的死罪。未受致命枪伤的德·瑞那夫人不顾一切前去探监。于连这才知道,她写给侯爵的那封信,是由听她忏悔的教士起草并强迫她誊写的。他们彼此宽恕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于连再一次尝到了崭新的幸福。

  一个晴朗的日子,于连从容地走上了断头台。玛特儿亲手埋葬了他的头颅。至于德·瑞那夫人,她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也离开了人间。

  知名篇章

  以下选自第46章《夜半一点钟》,于连月夜赴玛特儿约会。心理描写极为出色。

  夜色是令人失望的清明。十一点钟,月亮早已升起。十二点半钟时,向花园那面的整个官邸,都被皓月照明亮了。于连自忖道:“她是疯狂了。”当钟鸣一点时,罗伯尔的窗内尚有灯光。于连从来没有这样害怕过。他只看见这件事的危险,对这约会没有丝毫的热忱。

  《红与黑》电影剧照

  他去搬来那个笨重的大木梯,等候了五分钟,为了给她一点时间作最后决定,一点过五分,他把木梯安放在玛特儿的窗前。他轻轻地往上爬,手中紧握手枪,奇怪的竟没有遭到攻击。当他爬到窗口,窗子无声地打开了。

  “先生,你来了呀!”玛特儿说,充满了无限的激动,“一小时以来,我不断地在追随你的行动。”

  ……

  “你必须把木梯放下去。”玛特儿说。

  “它是太大了。可能把下面客厅或中二楼的窗子打碎。”

  “你不应当打碎窗子啊!”玛特儿回答道。试着用通常谈话的声调来说,但是没有成功,“我想你用绳子系在梯子的第一格上,可以慢慢地把它放下去。我手里总是准备着一些绳子的。”

  于连想:“这是一个坠入情网的女人了!她竟敢说出她在恋爱了,她假装得如此冷静,如此聪明,这许多事实足以告诉我:我不是像我傻想的战胜了柯西乐先生,我简直就是他的继承者了。事实上这于我何关呢!我真爱她吗?我战胜侯爵惟一的一点,就是使他因为有了一个情敌而大大的生气,而且这个情敌就是我,这将使他更要大大的生气。昨夜他在多童里咖啡店里看见我的时候是多么的骄傲,佯装不认识我的样子,后来他不得不鞠躬的时候,是怎样恶意的向我鞠躬啊!”

  (选自《红与黑》,罗玉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妙语佳句

  少说话,尤其要紧的是,绝对不要说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小说好比沿途搬运的镜子,而展现在诸位面前的,有时候是蓝天,有时是泥泞。然而,背负这面镜子的人,却遭受不道德的谴责。

  在有法律之前,合乎“自然的”只有狮子的力量,或者动物饥寒时的需要,更简单地用一个字表示,便是“欲”。

  阅读指导

  《红与黑》之所以能不断引起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共鸣,主要便在于它塑造了一个或许是永恒性的形象——一个充满激情的、处心积虑地为自己的人生而筹划的、渴望在险恶的社会环境里获得成功的青年。在这个意义上,小说主人公于连已经超越了时空,具有了普遍性。

  于连一生的遭遇,他的希望、追求、奋斗、失败,似乎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就他所处的那个环境而言,他是一个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由于出身卑微,他必须一步一步地去砌就成功的每一级台阶。然而,在扼杀一切生机的王政复辟时代,他扮演了“一个逆叛的平民的悲惨角色”,成了“一个跟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当他意识到环境的过于强大时,他便策略性地妥协了。通过这种妥协,他得到了实惠,爬到了社会的上层。但他终究不是一个庸人,他丢不掉他的激情和尊严,他总还梦想着光荣,而不仅仅是一官半职所带来的生活享受。正是这一点使于连最终拒绝了他的社会,并成为深深打动我们的人物形象。

  试想,如果于连仅仅是一个一心只想往上爬、丝毫不顾廉耻的市侩之徒,他便不可能成为一个还能存活到今天的丰满的艺术形象。可以这样说,正是那种使于连在他的现实里失败的因素,成就了他作为一个文学形象的成功。于连给人的启示,尤其是给青年人的启示是,一个人为了成功,他或许必得向社会妥协,然而,他不能妥协到把青年人最宝贵的素质——激情、梦想和尊严,都一起抛弃了。于连的深刻意义还在于,这是一个靠观念生活的人,他把自己的一切都附着一个观念之上,在这个观念的背后,便是拿破仑辉煌不羁的形象。这或许并不是于连的过错,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的起始阶段,不是总有一个作为奋斗参照的价值偶像吗?或许所不同的只是,我们没有于连那么固执,那么疯狂。

  为了刻画这样一个总是处于激情和思考中的青年形象,作者司汤达高超地展示了他作为一个心理分析大师的才华。在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推动中,司汤达以细腻入微而又不失之繁琐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于连的心灵空间,并广泛运用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了于连的深层意识活动。这些手法,为欧美现代派文学的意识流小说开了先河。除此而外,小说还具有结构严谨完美、故事情节生动、语言精确等独特的艺术风格。

  《红与黑》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司汤达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阅读建议

  《红与黑》是一部以心理描写取胜的小说,在阅读过程中要反复揣摩小说在这一方面的特点,比较一下和其他小说的不同。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