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中牛虻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分析

【导语】:

牛虻是《牛虻》中的主人公,关于牛虻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一直受到关注,小编来给大家介绍分享。

  牛虻的性格特点分析

  牛虻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时,是个机敏而脆弱的十九岁少年,他的形象如中古时期的一座哥特式教堂――过分精致而略显病态。他的个人气质以及他的宗教情怀潜伏着悲剧性因素。

  1.牛虻最初的气质特点

  牛虻所处的家庭环境与他最初所受到的教育都决定了青少年时期的牛虻是个笃信宗教、气质忧郁、内心敏感、心地善良、单纯诚实、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家族遗传和母亲封闭式的基督教育造就了他敏感和忧郁的气质。牛虻的母亲从小跟随她父亲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守灯塔人的生活。由于一次冲动,她与教士蒙太尼里偷情生下牛虻。带着赎罪的心理,母亲在终日的忏悔和宗教事务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善良而懦弱的母亲为了怕牛虻受到伤害,用宗教式的、与世隔绝的方式抚养牛虻长大成人。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牛虻善良、敏感、忧郁、脆弱。

  少年时期的牛虻同时还受到他的父亲即教父蒙太尼里的影响。蒙太尼里非常关注牛虻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成长,经常和牛虻一起读书,探讨神学和哲学问题,也试着了解牛虻的政治主张和信仰,并希望对其进行影响和指导。牛虻在他那里受到良好的神学教育,也受到基督教义所要求的良好品质的影响和熏陶。牛虻最初性格中的热情好学、诚实正直、忠诚守信等特点都与他所受的教育有着直接关系。

  另外,相对富裕和封闭的家庭环境也使牛虻从小衣食无忧,这又对牛虻性格结构中所具有的单纯、轻信,对任何人都充满友善和信任的特征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如果牛虻没有和意大利革命党相遇,如果蒙太尼里没有接到来自罗马的升任主教的命令,牛虻很有可能在父亲的指导下,像父亲所希望的那样在神学院毕业之后去做一个虔诚的教士。然而,正是由于牛虻在接触革命党的理论时又恰好失去了教父的思想指导,才会在参与革命党的活动时,不慎被忏悔牧师告密,成了恋人眼中出卖同志的叛徒,有了以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的悲剧,也才使得牛虻的性格结构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和重组。

  2.牛虻性格的变化

  作为神学院的学生,虽然牛虻天性勤奋好学,但深奥的神学理论和烦琐的宗教仪式仍不能填补他少年时的精神空虚。而马志尼革命党的政治理想让牛虻激动起来,他感到只有参加革命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基督徒。个体性情的脉动与革命道德理想的结合,使牛虻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和胜利的渴望。正当牛虻沉浸在找到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的兴奋中时,灾难却扇动着它巨大的黑色翅膀将厄运降临到他的头上。由于忏悔牧师的出卖,牛虻被捕入狱。受他的牵连,党小组成员波拉也遭逮捕。不明真相的琼玛,在激愤之下狠狠打了牛虻一记耳光。琼玛的这一记耳光对牛虻具有双重打击:它使牛虻从一个一心追随革命的热血青年,一下子成为遭受所有革命同伴唾弃的“叛徒”,也使牛虻永远失去了和自己心爱的女人为革命理想并肩战斗的美好理想。更为可怕的是,几乎是在这同一时刻,牛虻心目中的神圣偶像也随着他出生秘密的揭露而轰然倒塌。教会的无耻出卖,同志的误会,女友的彻底决裂,出生秘密的曝光,这一系列的打击彻底摧毁了牛虻的理想和信仰。无比激愤之下,牛虻用铁锤砸烂了上帝的塑像,将自己的心灵放逐到无边的黑暗之中。

  3.牛虻性格的复杂性

  作者对牛虻性格复杂性的描写最集中的场面是在小说结尾。预感到死亡即将到来的牛虻,在临刑之前要求与蒙太尼里再次相见。此时的牛虻在潜意识中对蒙太尼里还是抱有隐约希望的,而且他也渴望以儿子的身份与父亲做一次最后的长谈。然而,牛虻一见蒙太尼里就抑制不住一腔的怒火,与父亲唇枪舌剑,对父亲讽刺挖苦,不依不饶。蒙太尼里将它理解为一个临死的人对心理恐惧的发泄。在牛虻眼中,蒙太尼里既是自己怨恨已久、痛恨已久的仇敌,又是自己景仰已久、深爱已久的在世上唯一最爱的亲人。牛虻用他的死亡完成了一个无神论的革命者对上帝的最后蔑视和批判。自此牛虻作为一个英雄主义者的鲜明形象也在读者的心目中最终定格。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