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父与子》读后感主要内容分享

【导语】:

《父与子》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父与子》读后感主要内容,了解一下吧。

  《父与子》读后感一

  这两天利用上班闲暇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昨天读到二十四章,今天读了后面几章,读的内容不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昨天上班时间由于无事可做几乎读了一天,下班回家路上自己很激动,感慨颇多:巴扎洛夫虽然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无疑是作者很喜欢的角色,但我却不喜欢,但太过骄傲自信而冷漠,反而更喜欢阿尔卡季,以及他的爸爸。父辈与子辈随着时代的变迁,成长环境的不同,观念自然不同,最终难免会有隔阂,这是哪对儿父子都无可避免的,但我认为这不是无法缓和的,只要有爱,可以通过相互包容接纳,多沟通理解,父辈与时俱进、乐于学习接受新事物以及子辈的帮助谅解去化解这一矛盾的,就如阿尔卡季父子,我觉得就应该那样。但巴扎洛夫和巴维尔所代表的父辈和子辈(当然他们不是父子,不会有感情做纽带,所以这种矛盾更尖锐,这也是作者不把他们写成父子的原因)但作为本书思想的深刻体现的两个人物,凸现那个时代的特征的这两个人作者把他们塑造的比较极端,巴维尔风度翩翩却固执,巴扎洛夫性格独立,勇敢无畏却太过冷漠,看看他如何对待他那爱他如命却极力克制的可怜父母吧!尤其仅呆两天后甩父母而去不免让人气愤!

  ……

  今天看了书的结尾,有点儿让人迷惑,巴扎洛夫这种人物总觉得作者会让他有所作为,或者壮举什么的,可他与老巴维尔决斗后却像换了一个人,没有之前的那种自信和勇敢,反而消沉下去,最后竟然莫名其妙的染病死了,短短三四章就把这个思想独立,敢于和陈旧势力斗争,且不惜丢掉性命与之决斗的勇士草草的写死了,而且死的一点儿也不壮烈! 后来看来书评,解释说作者屠格涅夫本身也是贵族后裔,仍有贵族观念,对这种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新思想终是不认同的,甚至讽刺般的把巴扎洛夫后来的消沉颓废一定程度上归到失恋上,和巴维尔一样的宿命……对巴扎罗夫的死个人除了惋惜倒没什么感觉,只是小说最后巴扎洛夫坟前的那对可怜的老夫妇让我潸然泪下!

  这部作品的时代意义我才疏学浅不做评论了,我只是想说说我个人的想法,以及读完这本书给我所带来的感触,或者说使我学到了什么,就是第一段所说的,教我学会了如何与父辈以及几十年以后与子辈们如何相处,如何对待两代人中间的隔阂或者说鸿沟,这本书无疑是不错的。

  屠格涅夫《父与子》读后感二

  《父与子》是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作品主要描写了年轻的知识分子与自由贵族之间的冲突。通过父辈的顽固保守与子辈的自由新潮的冲撞,表现了当時俄国农奴制的社会生活状况及社会矛盾的激化。书中人物较少,情节也不复杂,读来比较轻松,是读外国名著中少有的感觉。

  掩卷而思,却总也抹不去巴扎罗夫的父亲对巴扎罗夫的那份挚爱的真情。虽然认识与观念不一致,伊万诺维奇对儿子的关爱却无时无刻不存在。害怕儿子走了,害怕儿子吃住不好,不忍伤着,爱到“毕恭毕敬”的地步。有一种“惹”不起的意味。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言语过重了,儿子便不理他了;关心得过繁了,儿子觉得麻烦也关门不理了。儿子一有点高兴,两口子也高兴不已,让人觉得他们一切都是为儿子而活,为儿子而忙碌。儿子得了传染病死后,还一直在儿子的坟前祭奠,其悲苦,其哀痛,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这与现实中的父母有何区别啊,儿女们上了二十多,有几家不是凑乎着批评与凑乎着关心?把小时明明白白的爱都转入隐蔽与地下,惹不起的儿女们一一一一他们敢顶撞,敢笑你老古董,敢离家出走。父母只能握着风筝轴,看远近得放线,怕飞远见不着,拉太紧怕线断。一颗悬着的心经常牵挂着,爱得更加艰苦,更加酸楚……

  读后深感作者对小说整体的把控。每每是情节高潮时,便也戛然而止了,让人回味无穷,和诗的那种张力一般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有一种余韵未尽、玩不尽兴的感慨!使人想起“花未开全月未圆”的话来,或许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黄金分割点?就是文学作品的穴位所在?

  一书一得,每读一本好书就是对灵魂的一次洗礼,就是对心田的一次浇灌。其中的美妙与惊喜,不读者何以知之?古今中外多少伟人大家终生手不释卷、孜孜苦读,苦耶?乐耶?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