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哀公》原文及鉴赏

【导语】: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欲论吾国之士①,与之治国,敢问 何如取之邪?孔子对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 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②,不亦鲜乎!哀公曰:然则夫章甫、屦、绅而搢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欲论吾国之士①,与之治国,敢问 何如取之邪?”孔子对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 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②,不亦鲜乎!”哀公曰:“然则夫章甫、屦、绅而搢笏者③,此贤乎?”孔子对曰:“不必然。 夫端衣、 玄裳、而乘路者④,志不在于食荤;斩衰、菅屦、杖而啜粥 者⑤,志不在于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 服,舍此而为非者,虽有,不亦鲜乎!”哀公曰:“善!”

  [注释] ①论:选择。 ②舍:处。 ③章甫:商代的一种帽子。(qú渠)屦: 带有饰的鞋。,古代鞋头上的装饰,用于穿系鞋带。“绅”下当脱一“带”字。搢(jìn 晋):插。④端衣:祭祀时穿的礼服。玄裳:祭祀时穿的黑色的裙。路:大车。 ⑤斩衰:古代最重的一种丧服,用粗布制成,不缉边。菅屦:草鞋。啜(chuò绰):吃。

  孔子曰:“人有五仪①: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 大圣。”哀公曰:“敢问何如斯可谓庸人矣?”孔子对曰:“所谓 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心不知色色②;不知选贤人善士托其 身焉以为己忧,勤行不知所务③,止交不知所定④;日选择于 物,不知所贵;从物如流,不知所归;五凿为正⑤,心从而坏。 如此,则可谓庸人矣。”哀公曰:“善! 敢问何如斯可谓士矣?” 孔子对曰:“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虽不能遍美 善,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 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故知既已知之矣,言既已谓 之矣,行既已由之矣,则若性命肌肤之不可易也。故富贵不 足以益也,卑贱不足以损也。如此,则可谓士矣。”哀公曰: “善! 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君子矣?”孔子对曰:“所谓君子者, 言忠信而心不德,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明通而辞不争,故 犹然如将可及者,君子也。”哀公曰:“善! 敢问何如斯可谓贤 人矣?”孔子对曰:“所谓贤人者,行中规绳而不伤于本,言足 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富有天下而无怨财⑥,布施天下而不病 贫。如此,则可谓贤人矣。”哀公曰:“善! 敢问何如斯可谓大 圣矣?”孔子对曰:“所谓大圣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 乎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遂成万物也;情性者, 所以理然不、取舍也⑦。是故其事大辨乎天地⑧,明察乎日月, 总要万物于风雨,缪缪肫肫⑨。其事不可循⑩,若天之嗣(11);其 事不可识,百姓浅然不识其邻(12)。若此,则可谓大圣矣。”哀公 曰:“善!”

  [注释] ①仪:等级。②色色:当为“邑邑”,忧郁的样子。③勤:当为“动” 字。④交:当为“立”字。⑤五凿:五情。⑥怨:通“蕴”,积蓄,蕴藏。⑦不: 通“否”,然不,然否,是非、对错。⑧辨:通“遍”,遍及。⑨缪缪:通“穆穆”,和美 的样子。肫肫:通“纯纯”,精密的样子。⑩循:通“揗”,模仿。(11)嗣:通“司”,主 宰。(12)邻:连接。

  鲁哀公问舜冠于孔子,孔子不对。三问,不对。哀公曰: “寡人问舜冠于子,何以不言也?”孔子对曰:“古之王者,有务 而拘领者矣①,其政好生而恶杀焉,是以凤在列树,麟在郊野, 乌鹊之巢可俯而窥也。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也。”

  [注释] ①务:通“冒”,便帽。拘领:曲领,用以绕颈。拘,通“句”,弯曲。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 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 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 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孔子曰:“君入庙门 而右,登自胙阶①,仰视榱栋②,俛见几筵③,其器存,其人亡, 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④?君昧爽而栉冠⑤,平明而 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 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⑥,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 君以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鲁四郊, 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⑦,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 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 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注释] ①胙阶:东阶,主人迎接宾客的台阶。胙(zuò作),通“阼”,台阶。 ②榱(cuī崔):椽子。③俛:同“俯”,低头。④而:能。⑤昧爽:黎明。栉(zhì 质)冠:梳头戴帽。⑥昃(zè仄):太阳偏西。⑦虚:同“墟”,废墟。数盖:数处。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绅、委、章甫有益于仁乎①?”孔子蹴 然曰②:“君号然也③! 资衰、苴杖者不听乐,非耳不能闻也,服 使然也。黼衣、黻裳者不茹荤④,非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 且丘闻之:好肆不守折⑤,长者不为市。窃其有益与其无益, 君其知之矣。”

  [注释] ①委:周代的一种黑色丝织礼帽。②蹴然:变色的样子。③号 当为“胡”字。④黼(fǔ府)衣、黻裳:均为祭服。⑤肆:市场。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请问取人?”孔子对曰:“无取健①, 无取②,无取口啍③。 健,贪也;,乱也;口啍,诞也。 故弓 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信悫而后求知能焉。士 不信悫而有多知能,譬之其豺狼也,不可以身尔也④。语曰: ‘桓公用其贼,文公用其盗。’故明主任计不信怒⑤,暗主信怒 不任计。计胜怒则强,怒胜计则亡。”

  [注释] ①健:指争强好胜的人。 ②:通“钳”,指用武力胁制人。 ③哼 (zhūn谆):同“谆”,能说会道。④尔:通“迩”,近。⑤怒:此处泛指恩怨、感情。

  定公问于颜渊曰①:“东野子之善驭乎②?”颜渊对曰:“善 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失③。”定公不悦,入谓左右曰:“君子固 谗人乎!”三日而校来谒④,曰:“东野毕之马失。两骖列⑤,两 服入厩。”定公越席而起曰:“趋驾召颜渊⑥!”颜渊至,定公曰: “前日寡人问吾子,吾子曰:‘东野毕之驭,善则善矣。虽然, 其马将失。’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对曰:“臣以政知之。 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 马,是舜无失民⑦,造父无失马也。今东野毕之驭,上车执辔, 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犹 求马不已,是以知之也。”定公曰:“善! 可得少进乎?”颜渊对 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自古及今,未 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注释] ①定公:鲁国国君,名宋。②东野子:鲁定公时善于驯马驾车的人, 姓东野,名毕。“子”是对人的尊称。驭:驾驭车马。③失:通“逸”,逃奔。④校: 负责养马的官。⑤骖(cān参):古时用四马拉车,两旁的马称“骖”,中间的马称 “服”。列:同“裂”。⑥趋:通“促”,督促。⑦是:后当脱一“以”字。

  【鉴赏】 荀子著文,多以论述中心为其题目,而此篇《哀公》乃以一国 君为题,所述多为鲁哀公与孔子的对话,颇有拼凑之嫌。然而听其徐徐道 来,胸臆间亦不免渐生兴亡之悲。

  从历史上来看,鲁哀公可称是一个昏庸的诸侯。其在位时,正是春秋 末年吴越争霸之际。当时的鲁国,内有权臣季氏当道,外有齐国屡次莫名 的讨伐,又曾遭到吴国的侵犯,然而哀公却如同一个无知的孩童,将自己 的眼光只界定于触手可及的宫墙之内,甚至为自己不曾了解哀伤、忧愁、 劳苦、恐惧、危险而焦躁不安。面对这样不知世事的君主,连孔圣人也啼 笑皆非:“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然而,孔子在 自嘲之后还是不得不一步步地启发:您看到宗庙里的玉器是先王留下 的,然而物在人亡,不是会感到哀伤吗?您每天处理国家大小事务,但如 果有一件没办好,可能就会带来灾祸,难道这不是令人发愁的事吗? …… 不过夫子的滔滔大论显然没有打动哀公,他所感兴趣的也无非是古代的 礼服、礼帽之类。

  面对这样一位昏庸的君主,孔子显然是非常痛苦的。然而,即使自己 曾经说过“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的话,即使内心对于“不可 雕也”(《论语·公冶长》)的“朽木”有着极强的排斥感,但为了鲁国的兴 盛,夫子仍然是“不俟驾行”(《论语·乡党》)地努力向哀公进谏。偶尔哀 公兴致所至,也随口说起如何选择人才的话题,夫子便率尔而对:“生今之 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不亦鲜乎!”在夫子看 来,今世之所以礼崩乐坏,乃是在于古代的文化传统失落了。虽然圣人的 衣冠仍旧为人们津津乐道,但不过是怀旧的时尚而已。上古的风范、圣人 的美德这些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却为人们所遗忘了。“古之王者,有务 而拘领者矣,其政好生而恶杀焉”,圣人的光辉并不是来自华丽的衣着,而 是来自他们奉行仁义的美德。所以即使是衣冠朴拙,也同样受到天下的 尊崇。“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相比于追求小道的快 乐,君王应关注的难道不是大道的安定吗?而对于如何治国,孔子则提出 一方面要实行仁道,另一方面则须选取人才,罢黜争强好胜、好用武力、巧 言令色之徒,拔擢士人、君子、贤人,尤其是大圣。因为圣人乃是智慧的化 身,“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情性”,了解事物的一切发展规 律,自然能够通古今之变,辅佐君王完成天下大治。虽然这其中有一厢情 愿的想象,但对于统治一个国家来说,选拔人才的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 问题。

  然而悲哀的是,夫子面对的正是这么一个“口不能道善言,心不知色 色”的庸人,虽然他不会像某些暴君那样,做出惊天动地的恶行,但同样会 造成生灵涂炭、国灭身亡的后果。虽然时时把“善”字挂在口头,但劝谏之 言就仿佛一阵清风,丝毫不曾被采纳。据《史记》记载,哀公的晚年在三桓 的追杀之下,奔亡于卫、邹、越国之间,虽然最终回国而又卒亡。设想其在 奔亡之际,倘若想起早年夫子的谆谆教诲“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 者,君以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也许会感到一丝讽刺罢。

  虽然后世学者多有考证,认定《哀公》篇乃伪托圣人之言,然而当 我们诵读此篇的种种哲言,来对照鲁哀公的生平事迹,尤其是其最后 的奔亡之事,仿佛间又听到了历史的警钟鸣响。掩卷之际,当哀而 鉴之。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