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钞币论》主要内容及赏析

【导语】:

王瑬《钱币刍言》批评著作。清许楣撰。同时载有许楣胞兄许梿所写的《叙》和按语。刊行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许楣,字金门,号辛木。生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卒于同治九年(1870年)。浙江海

  王瑬《钱币刍言》批评著作。清许楣撰。同时载有许楣胞兄许梿所写的《叙》和按语。刊行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许楣,字金门,号辛木。生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卒于同治九年(1870年)。浙江海宁人。道光十三年进士,曾任户部贵州司主事三年,病告归家从事著作。咸丰十年,任通州敦善书院讲席。著作有《钞币论》、《删订外科正享》、《真意斋诗存》等,其中以《钞币论》影响最大。其兄许梿初名映涟,字叔夏,号珊林。生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卒于同治元年(1862年)。嘉庆二十四年考中举人,与许楣同科进士。历任山东平度州知州、江苏徐州、镇江知府、江苏粮道等职。

  《钞币论》把王瑬的全部钞币思想分为通论、钞利、造钞、行钞、禁铜及杂论六个方面来讨论。《通论》八条,详尽地叙述了钞法的源流和对当世的利弊;《钞利条论》十八条,以讨论的形式,列举王瑬所谓大利二十二条,一一驳斥。其后的《造钞条论》七条、《行钞条论》十八条、《禁铜条论》二条、《铸大钱条论》一条、《杂论》五条,都针对原议,进行驳诘,并引证宋、金、元、明行钞之弊,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钞币论》首先阐明对钞币的看法,论述银和纸钞之间的根本区别,批驳了“银钞皆同”观点。认为“夫纸之与银,其贵贱之相去也远矣。”“天生五金,各有定品,银且不可以代金,而谓纸可以代银乎?弗思耳矣”,但对金银和纸币的价值决定,《钞币论》却认为只是由数量的多寡所决定,“物多则贱,少则贵”,“天下之物,唯有尽故贵,无尽故贱。”

  《钞币论》对纸币的性质作了论述,阐明了纸币的行使是从金属货币流通中直接产生的原理,并从历史上纸币的起源来说明这一问题,认为“以纸取钱”是良法,应予以肯定而“以纸代钱”却是应该坚决反对的弊法。其所谓的“以纸取钱”,即兑换纸币,“以纸代钱”指的则是不兑换纸币,初步认识了二者的区别。《钞币论》还认为,利用封建国家权势来强制发行的不兑换纸币,由于其无限制的发行和不代表一定的金属货币量,所以必然导致不断的贬值和成为废票。

  《钞币论》对银钱比价波动原因作了较明确分析。认为出现银贵钱贱,不是由于币制,而是由于白银“漏卮无极,以万以亿,而钱不加多,是谓银贵而钱贱”,指出这种现象是由于白银大量外流引起的,但没能提出防止漏卮的积极建议而是“叹息痛恨于漏卮之始”。《钞币论》还批判了《钱币刍言》关于废银行钞后可使鸦片输入自止的错误说法,认为如用废银行钞来代替禁烟,不但不能使鸦片不入,而且还会进一步促使白银外流。为解决“银荒”,《钞币论》又提出了银钱兼用,以疏通钱法平银之贵的主张。

  《钞币论》还对历代封建统治者实行通货膨胀的必然性做了一总的概括。以为“自古开国之君,量天下土地山泽之所入以制田,其始常宽然有余。至其后嗣非甚不有也,然水旱耗之,兵革耗之,字禄庆典及诸意外冗费耗之,用度稍不足矣,势不得不于常赋之外,诛求于民。而行钞之世,则诛求之外,惟以增钞为事。然不增则国用不足,增之则天下之钞固已足用,而多出则钞轻而国用仍不足。”这一概括正确地阐述了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关系,是很有见地的。

  《钞币论》对王瑬提出的许多荒谬的论点,都一一地进行了批判,并指出当时主张发行不兑现纸钞的目的和实质,就是企图用纸币“尽易天下百姓之财”,认为如果这一目的达到,就必然造成一系列恶果;驱银出洋、钱庄亏空、民间藏银皆化纸、物价波动、商人罢市等等,并且纸币分省发行,也会给天下行旅造成困难等等。

  《钞币论》中所反映的货币思想,是典型的金属主义货币理论,在当时具有保护资本主义萌芽的作用。《钞币论》反对通货膨胀,反对用无限发行不兑换纸币的方式搜刮民财,在客观上反映了时人的要求。

  《钞币论》有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古均阁刊本。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