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歌《冬天的池沼》原文及赏析

【导语】: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冬天的池沼, 枯干得像老人的眼 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 冬天的池沼, 荒芜得像老人的发 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 冬天的池沼,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冬天的池沼,

  枯干得像老人的眼——

  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

  冬天的池沼,

  荒芜得像老人的发——

  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

  冬天的池沼,

  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

  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

  1940年1月11日

  ==========================================================

  诗之中须有人在

  “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把弥漫在广大的土地上的渴望、不平、愤懑……集合拢来,浓密如乌云,沉重地移行在地面上,……伫望暴风雨卷带了这一切,扫荡这整个世界吧!”

  这是艾青的话。

  《冬天的池沼》这首诗写得深沉悲凉。诗人.面对冬天的池沼,内心深处在焦灼地期待着,期待着这种景象的改变。

  这首诗与《旷野》一样,是在写一种景色,一种生存的环境。然而,这首诗在写法上与《旷野》很不相同。《旷野》是采用一种冷峻的写实的手法,白描其旷野上的一组组场景。《冬天的池沼》则是采用一种比喻的写法,以生动传神的比喻,来刻划《冬天的池沼》的形象。

  《旷野》的写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冬天的池沼》的写法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首诗,是以老人的形象来比喻冬天的池沼的形象的。单纯而明确。我们来看这首诗:

  “冬天的池沼,/寂寞得像老人的心——/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冬天的池沼,/枯干得像老人的眼——/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冬天的池沼,/荒芜得像老人的发——/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冬天的池沼,/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

  这四组比喻,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形象,也干净利落地完成了这首诗的构思。

  比喻是贴切的。

  冬天的池沼,因为处于寒冷里,没有人光顾,甚至连鸟儿也远飞他处了。冬天的池沼是寂寞的,“寂寞得像老人的心。”人老了,就进入冬天了,老人的心是寂寞的。

  冬天的池沼,因为处于寒冷里,没有雨水浇灌,河流、小溪也结冻了,池沼枯干了。“枯干得像老人的眼。”人老了,眼力不济了,失去了光辉,是劳苦磨失了光辉。

  冬天的池沼,因为处于寒冷里,草不长花不开了,“荒芜得像老人的发”,人老了,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头发脱落了,稀疏而又灰白。

  第四组是整体比喻,“冬天的池沼/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

  “老人的心”,“老人的眼”,“老人的发”,由点带面,整个诗的形象浑然一体。

  比喻的成功,使这首诗获得了成功。

  在诗中,比喻的力量是巨大的。艾青深知这种力量,因而在他的诗作中,经常利用这比喻之手段。

  艾青对于比喻,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追求。他竭力避免一般化的、人们用滥了的比喻,而力求鲜活的、贴切的、生动形象、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比喻。艾青知识丰富,阅历深远,又机敏过人,因而,令人拍案叫绝的比喻常常被他轻而易举地信手拈来,构成了他诗作的重要特色。

  艾青说:

  “诗人.应该有和镜子一样迅速而确定的感觉能力,——而且更应该有如画家一样的渗合自己情感的构图。”(《诗论》)况且他自己曾学过绘画,有着“画家一样的渗合自己情感的构图”能力。

  《冬天的池沼》这首诗,写得很集中,紧紧围绕着为刻划池沼而写,在读者面前结构了一幅苍凉的图画。诗人.“我”在这首诗里隐藏得很深,使人几乎感觉不到诗人.的存在。好像诗人.就是在描绘一幅《冬天的池沼》的图画,除给人以苍凉阴郁的感觉之外,并无其他意图。然而,仔细感受一下,还是能够发现诗人.“我”的存在的。诗人.并不是为写池沼而写池沼——当然,仅仅是写池沼,让人们欣尝这幅图画也并没有什么不好。诗人.是通过写池沼,来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感:这《冬天的池沼》太苍凉了,太悲哀了,这种状态应该改变,而冬天不是永久存在的,冬天过去,春天就会到来。当春天到来的时候,这《冬天的池沼》就会变成《春天的池沼》,这池沼就会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池水不是干枯,而是清波荡漾;池沼也不再是荒芜,而是青草流碧,鲜花盛开了。这样的景色,就会引来鸟儿以及鸟儿的歌唱,人们也会到这里来玩耍了。这里就不会是寂寞的天地了。这后面的意图,诗人.在诗中并没有说,甚至连一句比较明显的暗示也难以找到,这正是这首诗的长处,寓急切的盼望于冷静的画面之中,引而不发。

  “诗之中须有人在。”这是我国古诗论中的一句话。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道出了作诗的奥妙,也道出了构成诗美的一种客观存在。至于“人”在诗里处于怎样的位置,是明还是暗,这就要看诗人.在创作时的具体情况了。“人”在诗中的明或暗,并不是诗好坏的标准,“人”在诗中明也好暗也好,如果处理得恰到好处,都会写出好诗来。

  (郭宝臣)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jdwxzp.com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