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南乡子(回首乱山横)》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 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
苏轼《南乡子·裙带石榴红》原文、写作背景、注解
南乡子 沈强辅霅上出犀丽玉作胡琴,送元素还朝,同子野各赋一首①。 裙带石榴红②,却水殷勤解赠侬③。应许逐鸡鸡莫怕④,相逢
2023-02-22
苏轼《南乡子(回首乱山横)》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 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
苏轼《南乡子(回首乱山横)》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原文】
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鉴赏】
苏轼这首词善于从社会人生常见的聚散之中展现出特定环境中的真情挚意。送别之作,牵涉到送行与被送行双方,联系双方的感情纽带是作品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在二者深厚情谊的基础上,才说得上如何运用艺术的手段把它表现出来,而不致仅流于应酬而已。苏轼与陈述古交谊较深。述古名襄,比苏轼年长。当他还在朝时,便曾向宋神宗推荐苏轼是难得的人 才。以后二人都因反对新法离朝外任,述古于熙宁五年(1072)五月由陈州移知杭州时,苏轼已任杭州通判半年。二人在这个风景名城一起宴集唱酬,十分相得。熙宁七年(1074)七月,陈调赴南都(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新任,于有美堂宴会僚佐,苏轼赋《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赠别。不久,陈离杭,苏轼追送至临平(在杭州东北面,即今余杭),写下了这首情深意挚的送别词。
词以回顾二人两年来在一起共事的杭州城开始,虽是即景之笔,却在这拟写送述古的一回首之中表现了无限美好的回忆与惜别之情,而点出“居人”,含蓄地反映了陈述古在杭任上的爱民措施,以及离去时对“居人”的关注、眷顾之情。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紧接着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衬托词人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含有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西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下阕承上阕以塔之无情送客衬己之惜别深情,再从正面和实处抒发。词意似断似续,实是妙笔。“归路晚风清”,友人既已离去,自己亦只得返程,然惜别的情思绵绵不绝。“梦不成”与“泪不晴”,都是实写词人对陈述古的思念,而又有一个递进、深化的过程。同时,在词的环境氛围与形象的描绘上,这两句也非常成功。“梦不成”,衬以初秋的寒意,愈显出环境气氛之凄清,“泪不晴”,置于微弱的残灯斜照之下,说雨晴而泪不晴,极有思致,愈展现出人物形象的孤寂及其内心思念友人的深情。
整首词就这样从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之中,以通俗明白的语言,表现出词人对陈述古的深情厚谊与惜别之意。不用典故,不加藻饰,但写真景物真感情,在送别的题材中,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相关推荐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①。 东武望馀杭②,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③。 不用诉
2023-02-22
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① 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纨,泪偷弹②。且尽一樽,收泪唱阳关③。漫道帝城天样远④,天易见,见君难。
2023-02-22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筝声①。 凤凰山下雨初晴②,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③,开过尚盈盈④。何处飞来双白鹭⑤,如
2023-02-22
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① 楚山修竹如云②,异材秀出千林表。龙须半剪,凤膺微涨,玉肌匀绕③。木落淮南④,雨晴云梦⑤,月
2023-02-22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 去年相送②,余杭门外③,飞雪似杨花④。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
2023-02-22
行香子·丹阳寄述古①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销魂②。故人不见③,旧曲重闻。向望湖楼④,孤山寺⑤,涌金门⑥。
2023-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