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乐书第二》原文、翻译及鉴赏

【导语】:

【提示】 在儒家看来,礼乐互为表里、同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故《乐书》与《礼书》蝉联,在八书中序列第二。据前人考证,《史记乐书》亡佚,今本《史记乐书》系后人割取《礼记》中

  【提示】 在儒家看来,礼乐互为表里、同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故《乐书》与《礼书》蝉联,在“八书”中序列第二。据前人考证,《史记·乐书》亡佚,今本《史记·乐书》系后人割取《礼记》中《乐记》的部分内容拼凑而成。但其序文部分从篇首至“世多有,故不论”共604字当为太史公手笔。《乐书》虽抄自《乐记》,但段落次第不与《乐记》全同,行文亦略有差异,加上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因此段落内容显得错杂松散,全篇结构把握起来确有一定困难。概括起来,《乐书》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序文部分概括介绍了乐的历史演变;二、论述了乐的本源问题;三、论述了乐与礼之间的关系及其社会作用;四、论述了先王制乐的目的;五、揭示了礼、乐的本质,提出了把握礼乐精神实质与技艺形式的基本原则;六、论述了乐对于施行教化、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七、举例说明音乐具有深沉的内涵并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尽管作者关于乐的作用的论述未免有强调失当的地方,但是作为推行政治教化的重要工具,音乐确实具有不容低估的巨大力量。由于《乐书》内容十分丰富,所论涉及天地、人情、政治、礼乐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还可以将它看作研究秦汉时期社会风情以及上层建筑理论的重要资料。

  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1],至于君臣相敕[2],维是几安[3],而股肱不良[4],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成王作颂[5],推己惩艾[6],悲彼家难[7],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8],满则弃礼。佚能思初[9],安能维始[10],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11]。海内人道益深[12],其德益至[13],所乐者益异。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14]。凡作乐者,所以节乐[15]。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16],情习不同[17],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18],以补短移化[19],助流政教[20]。天子躬于明堂临观[21],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22],以饰厥性[23]。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24],噭之声兴而士奋[25],郑、卫之曲动而心淫[26]。 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27],而况怀五常[28],含好恶,自然之势也?

  【段意】 总论制作音乐的目的和音乐具有的作用。指出制作音乐的目的是为了节制人们的欢乐之情,君子是以节制私欲为欢乐的。如《虞书》和《周颂·小毖》所载:懂得节制欢乐的君主才能够居安思危、守礼修德而善始善终;君子以节制私欲为欢乐,所以能够身处安乐而不忘艰危,守礼修德能做到不受外物影响而始终如一。为什么要节制欢乐呢?因为凡事都有个限度,不加以节制,欢乐过分势必会有倾覆的危险。由于人们道德修养的高低而对欢乐的追求也就不同,加上乐有雅正和邪僻之分,因此乐的作用也会大不一样。雅正的音乐可以端正民风、鼓舞士气,具有补救时弊、移风易俗和帮助推行政令教化的巨大作用;而邪僻的音乐,如郑国和卫国的靡靡之音,则使人不免会产生淫乱邪恶的念头。音乐的作用何以会如此巨大呢?因为当声律和谐协调的音乐演奏起来时,连鸟兽都要受到感染,何况是怀有伦常观念和好恶情性的人呢!

  【注释】 [1]虞书:亦称《虞夏书》,是《尚书》中关于尧、舜、禹三代帝王事迹的记载。 [2]君臣相敕:君臣互相告诫。事见《尚书·皋陶谟》,《尚书·皋陶谟》是关于舜、禹、皋陶等人议论治国方略的记载。[3]维是几安:即惟几是安,意为考虑着如何转危为安。维:通“惟”,考虑。几:危难。《皋陶谟》作“惟几惟康”。 [4]股肱:大腿和手臂。喻左右大臣。 [5]成王:周成王姬诵,武王之子。颂:《诗经·周颂》,这里指《周颂》的《闵予》、《访落》、《小毖》等篇。成王即位时年少,由周公姬旦(成王叔父)摄政,引起成王另外两位叔父管叔和蔡叔的不满。管、蔡二人散布流言说周公将篡位,于是成王怀疑周公,给了管、蔡以可趁之机,联合武庚等发动叛乱。周公东征平叛历三年之久。待成王长成,周公归政成王,成王乃作《小毖》等篇祭告祖宗,表示悔恨自责。《小毖》诗有“予其惩而毖后患”和“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liao,辛劳)”等语,下文“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即由此二句衍化而成。 [6]推己惩艾:推究自己发生过错的原因而引起警惕。惩:因受打击而引起警戒。艾:通“”(yi),惩戒。 [7]家难:指管、蔡之乱。 [8]约:穷困。下文“满”为充足,富足。 [9]佚:通“逸”,安乐。 [10]维:通“惟”,思考。 [11]传:解释经义的文字,这里指《诗经》的《毛传》。 [12]人道:犹仁道。 [13]至:指最高尚。 [14]持:握住,引申为制约。 [15]节乐:节制人们对欢乐的无限追求。 [16]州:自然区域,《禹贡》将中国的地域划分为“九州”。故“州”与“国”(诸侯国)相提并论。 [17]情习:人情习俗。 [18]协比:按照使声音协调和谐的原理来排列组合声律。 声律:指宫、商、角、徵(zhi)、羽五声和黄钟、大吕、太簇等十二个音律。详见《律书》“六律”注。 [19]补短:补救缺失。移化:转变风俗教化。 [20]助流:帮助推行。 [21]躬:亲自。明堂:宣明政教之堂,是古代帝王举行庆典、颁布政令、朝会诸侯的地方。 [22]斟酌饱满:指从音乐中吸取力量(受到鼓舞)而精神饱满。斟酌:筛酒未满曰“斟”、满之曰“酌”,指取酒饮用。这里引申为吸取。 [23]饰:修饰,引申为改变、修养。厥:代词,他(们)的。 [24]《雅》、《颂》:《诗经》篇名,也是古代乐曲的分类。雅乐多用于朝廷宴飨和天子朝会诸侯,颂乐多用于宗庙祭祀,二者都被视为“正乐”。理:这里指演奏。 [25]噭(jiao jiao)高亢之声。 [26]郑、卫之曲: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一带)、卫国(今河南濮阳一带)流行的民间音乐。其内容多为表达男女爱情的诗歌,其乐曲缠绵靡曼,被儒家认为是有伤风化的靡靡之音。《论语·卫灵公》记孔子答颜渊问谓“郑声淫,佞人殆。” [27]鸟兽尽感:传说尧时乐官夔(kui)主持一次音乐演奏,和谐动听的乐曲声竟引来凤凰和鸣、百兽起舞。故有“鸟兽尽感”之说。 [28]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修养。

  治道亏缺而郑音兴起,封君世辟[1],名显邻州,争以相高[2]。自仲尼不能与齐优遂容于鲁[3],虽退正乐以诱世[4],作五章以刺时[5],犹莫之化[6]。陵迟以至六国[7],流沔沉佚[8],遂往不返,卒于丧身灭宗[9],并国于秦。

  【段意】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竟相追逐郑音而身死国亡的情况,意在强调音乐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政治的衰败导致郑音的兴起,诸侯们的竟相追逐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孔子虽作乐歌五章来讽刺时事、劝导世人,也终于不能挽救这种礼崩乐坏的颓风。这种颓风一直继续到战国时期,六国诸侯更是沉湎于声色而迷不知返,最后终于为强秦所灭,都没有逃脱身死国亡的命运。

  【注释】 [1]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世辟:世代相袭的君主。辟(bi),国君。 [2]争以相高:争着抬高它(郑音)。高,用作使动;相,指代郑音。 [3]齐优:齐国的舞乐艺人。《孔子世家》载,孔子为鲁司寇并摄行相事,励精图治,齐国恐鲁成霸业,于是送给鲁定公八十名女乐。孔子以为淫乐必慢政,于是辞官并离开了鲁国。故云“仲尼不能与齐优遂容于鲁”。遂容:顺利相处。 [4]退:指辞官。正乐:使乐正,即下文“作五章”雅乐以取代郑音。诱世:劝导世人。 [5]五章:《索隐》认为是歌词,孔子所作歌见于《史记·孔子世家》者,仅《彼妇之口》一章,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这首歌词的大意是:作国君的只听信妇人的话,贤人就应该离开;作国君的太亲近那些妇人,必定会灭亡失败。让自己自由自在地打发这一年又一年的时光吧! [6]莫之化:即莫化之,没有能够改变国君们喜郑音好美色的风气。 [7]陵迟:衰落。六国:指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8]流沔沉佚:指放纵沉溺于声色之中而不加节制。沔,通“湎”,沉迷;佚,放荡。 [9]卒:结束,指六国的灭亡。

  秦二世尤以为娱。丞相李斯进谏曰:“放弃《诗》、《书》[1],极意声色,祖伊所以惧也[2];轻积细过,恣心长夜[3],纣所以亡也。”赵高曰:“五帝、三王乐各殊名[4],示不相袭。[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欢喜,合殷勤。非此,和说不通[5],解泽不流[6],亦各一世之化[7],度时之乐,何必华山之騄耳而后行远乎[8]!”二世然之。

  【段意】 简述秦二世听信赵高之言,拒绝李斯劝谏,纵情于音乐酒色的情况,其用意仍在强调音乐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李斯的进谏指出,沉迷于音乐享受和纵情于酒色之中是商纣亡国的原因。赵高则以音乐具有传播朝廷恩泽、交流上下欢悦之情的作用为理由,极力怂恿秦二世行乐。

  【注释】 [1]放弃《诗》、《书》:李斯谏秦始皇焚书坑儒,《诗经》、《尚书》亦在被焚之列,焚书是为了愚民以便统治的需要。此处谏秦二世不应放弃《诗》、《书》,是为了使皇帝增长知识和才干,也是统治的需要,所以并不矛盾。 [2]祖伊:商纣时贤臣。周文王举兵伐黎,祖伊担心亦会攻商,曾劝谏商纣不要沉湎于酒色。 [3]恣心:指放纵情欲。长夜:通宵。 [4]五帝:说法不一,据《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ku)、尧、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武王。乐各殊名:据《汉书·礼乐志》载,黄帝作《咸池》、颛顼作《六茎》、帝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招》、禹作《夏》、汤作《濩》、武王作《武》。 [5]说: 通“悦”。 [6]解泽:皇上的恩泽。解通“澥”。澥,大海,以喻极大,这里指皇帝。 [7]化:教化、风尚。 [8]騄耳:良马名,传说是周穆王八骏之一。此处以騄耳喻高雅的音乐,与騄耳相对的自然是指劣马,即郑音一类的俗乐了。这句话的正面意思是说,郑声虽然鄙俗,但也可用来娱乐情性。

  高祖过沛[1],诗“三侯”之章[2],令小儿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3],于乐府习常肄旧而已[4]。

  【段意】 介绍汉初四代帝王坚持“节乐”治国的情况。汉高祖所作《大风歌》,表现了衣锦还乡的荣耀心情,抒发了渴盼贤才佐助的奋发精神,具有激励后代不断进取的力量。惠帝、文帝和景帝坚持将《大风歌》作为祭祀宗庙的乐歌,命令乐府只能练习一些传统的乐曲。

  【注释】 [1]高祖:汉高帝刘邦(前256—前195年)的庙号。刘邦于公元前202年至前195年在位。沛:县名。在今江苏省沛县一带。 [2]“三侯”之章:即刘邦所作《大风歌》。歌词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因歌词中有三“兮”字,“兮”与“侯”古音相通,又同为语助词,所以这首《大风歌》又叫做《三侯之章》。《三侯之章》相当于说“三兮之歌”。 [3]孝惠:即汉惠帝刘盈(?一前188年),其在位时间是前195—前188年。事详《吕太后本纪》。孝文:即汉文帝刘恒(前203—前157年),是刘邦的第四子,其在位时间是前180—前157年。孝景:即汉景帝刘启(前188—前141年),文帝之子,其在位时间是前157—前141年。 [4]习常肄旧:指练习传统的乐曲。“常”、“旧”均指原来就有的东西,“肄”是练习的意思。

  至今上即位[1],作十九章[2],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声[3],拜为协律都尉[4]。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5],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6],多尔雅之文[7]。

  【段意】介绍汉武帝对音乐发展的贡献。汉武帝强化乐府机构,拜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御制《郊祀歌》十九章并命李延年为《郊祀歌》调配乐曲。《郊祀歌》文辞古雅,须会集研究五经的专家才能通晓其意。汉武帝一改汉初节制音乐发展的方针,使中国古代音乐的研究深入了一大步。

  【注释】 [1]今上:当今皇上,指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景帝之子,其在位时间为前140—前87年。 [2]十九章:据《汉书·礼乐志》载,武帝定郊祀之礼(祭祀天地的大礼),所奏《郊祀歌》计十九章,其目为:《练时日》一、《帝临》二、《青阳》三、《朱明》四、《西颢》五、《玄冥》六、《惟泰元》七、《天地》八、《日出入》九、《天马》十、《天门》十一、《景星》十二、《齐房》十三、《后皇》十四、《华烨烨》十五、《五神》十六、《朝陇首》十七、《象载瑜》十八、《赤蛟》十九。清人梁玉绳《史记志疑》认为,《赤蛟》作于武帝太始三年,当在太史公著《史记》之后,这里所言“十九章”系后人补入。但是有学者指出,虽然《史记》断限太初,但所记大事尽武帝之末,并且太史公的卒年(前86年)与汉武帝卒年(前87年)相比还晚一年,因此此处“十九章”当非后人补记。 [3]侍中:两汉时为丞相属官,侍从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应对顾问,是皇帝的亲信人员,地位贵重。至魏晋,侍中一职已是实际上的宰相。李延年(?—约前87年):西汉著名音乐家。中山(今河北省定县)人,不仅善歌,且善创新声。其妹即武帝宠妃李夫人,他也因此进入宫廷。曾仿张骞传自西域的《摩诃兜勒》曲,翻新作“新声”廿八解,被用为军乐,称作“横吹曲”。次序:调节、编排,犹言“谱写”。[4]协律都尉:职掌校正乐律等音乐方面的事务。 [5]五经家:指《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 [6]通知:通晓。 [7]尔雅:近于雅正。指文辞典雅纯正。尔,通“迩”,近也。一说“尔雅”即《尔雅》。

  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1],以昏时夜祠[2],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暤》,冬歌《玄冥》。世多有,故不论[3]。

  【段意】 介绍汉武帝时在郊祀太一的祭典上的音乐盛况。自武帝元鼎五年立泰畤于云阳之后,祭太一尊神的郊祀典礼一般每三年一次在甘泉宫举行。时间定在正月上旬的辛日,夜祀从黄昏开始,至天明结束。夜祀时,常有流星从祭坛上飞过。祭祀时,由七十名童男童女一起歌唱。歌唱的内容选自《郊祀歌》十九章中的四章,以《青阳》为春的颂歌,以《朱明》为夏的颂歌,以《西暤》(即《西颢》)为秋的颂歌,以《玄冥》为冬的颂歌。这些歌不只是用于郊祀,它们早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了。

  【注释】 [1]汉家:汉朝。但这里实际仅指汉武帝时代,因为武帝元鼎五年始在甘泉宫附近立泰畤坛(祭太—尊神处)行祭天的郊祀礼。上辛:上旬的辛日。祠:通“祀”,祭祀。太一:北极尊神,是天神中地位最尊贵者。甘泉:甘泉宫,汉武帝根据原秦离宫扩建而成,极为奢侈华丽,从武帝起作为汉朝皇帝的行宫,也是皇帝郊祀时的驻跸之所。 [2]祠:通“祀”。 [3]论:论载,指录出歌辞原文加以解说。

  按:从篇首至此当为太史公手笔。下一自然段的文字多与史实不符,疑为后人增窜,不足视为信史。

  又尝得神马渥洼水中[1],复次以为《太一之歌》[2]。歌曲曰:“太一贡兮天马下[3],沾赤汗兮沫流赭[4]。骋容与兮跇万里[5],今安匹兮龙为友[6]。”后伐大宛得千里马[7],马名蒲梢,次作以为歌。歌诗曰:“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8],涉流沙兮四夷服[9]。”中尉汲黯进曰[10]:“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11],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耶?”上默然不说[12]。丞相公孙弘曰[13]:“黯诽谤圣制[14],当族[15]。”

  【段意】 介绍汉武帝因得千里马而赋诗言志,并将其诗谱上乐曲作为宗庙祭歌,因此而被中尉汲黯谏阻的情况。武帝所作《太一之歌》,一是感谢天神庇佑,二是夸赞马之神奇勇武;所作《天马之歌》,则抒发了武帝开疆拓土,要使天下臣服的壮志豪情。因为汉初几代皇帝基本实行偃武修文、予民生息的治国方针,汉武帝之诗则已露穷兵黩武、开疆拓土思想的端睨。因此汲黯以“承祖宗”、“化兆民”来劝谏武帝,但被丞相公孙弘加以“诽谤圣制”的罪名,汲黯险遭灭族的大祸。

  【注释】 [1]得神马渥洼水中:汉武帝时,南阳新野(今属河南省)人暴利长被判刑发配敦煌(今甘肃省敦煌县一带)屯田,曾得一奇马献给官府。为了神化此马,诡称马从渥洼水中出。渥洼水,在甘肃安西县境,为党河支流。 [2]次:编排。这里指作诗和谱曲,与下文“次作以为歌”的意思相同。次作,“次”言作曲、“作”言做诗。 [3]贡:指赐福。 [4]沾:通“霑”,浸湿。 [5]容与:放纵。“驰容与”犹言纵情奔驰。跇(yi):超越。 [6]安匹:指谁能与它相比。匹,匹配。 [7]大宛(yuan):西域国名。其地当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以产汗血马著名。上文之“神马”疑即汗血马。 [8]降:用作使动,降服。 [9]流沙:流沙泽。即今内蒙额济纳旗之嘎顺诺尔与苏古诺尔湖。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华夏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的蔑称。 [10]汲黯(?—前112年):濮阳(今河南省濮阳西南)人,曾任东海(今山东省郯城西)太守,官至九卿,以直言敢谏著称,事详《汲郑列传》。 [11]协:协和音律。引申为演奏。 [12]说:通“悦”。 [13]公孙弘(前200—前121年):菑川(今山东省寿光县南)薛人,历任御史大夫、丞相,封平津侯,事详《平津侯主父列传》。 [14]圣制:即圣旨。《秦始皇本纪》“命为制,令为诏。” [15]族:灭族。

  (以上为《乐书》序文。序文概括介绍了音乐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以及从先秦至汉武以来音乐的发展演变概况。)

  凡音之起[1],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2];变成方[3],谓之音;比音而乐之[4],及干戚羽旄[5],谓之乐也[6]。乐者,音之所由生也[7],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8]。是故其哀心感者[9],其声啴以杀[10];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11];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12];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13];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14];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15]。六者非性也[16],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17]。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18],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19]。

  【段意】论述音乐产生的本源在于人们所受外物的影响,指出先王制订音乐的根本目的。文章首先区别了“声”、“音”、“乐”这三个不同的概念。人们感于外物的刺激而产生某种感情,这种感情直接流露在口头上,就是所谓“声”(声音);不同的声音互相应合而发生清浊高下的变化,这种变化自然地合于一定的音律形式(“方”),就是所谓“音”(乐音);将乐音依照声律和谐的原理编排起来使它具有娱悦人心的特殊效果、或者再配以盾牌刀斧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各种道具来演唱,这就是所谓“乐”(音乐)。不难看出,乐音虽然直接组成音乐,但音乐的本源仍然是人们受到外物刺激时所产生的各种感情。何以证明这个道理呢?作者紧接着列举了受到不同的六种感情支配所发出的不同的六种声音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强调指出:这六种感情并非人们天生就有的,而是因为受到外物的不同刺激才产生的,因此古代圣明的君王总是非常重视外物对人的刺激作用。最后,作者毫不掩饰地指出,音乐、礼仪、政令和刑罚四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统治者用以统一民心、安定天下的重要手段。

  【注释】 [1]音:此处所谓的“音”,是与“声”和“乐”相对的概念。据下文所述,当指各种声音互相应和变化而自然地合于一定的声律格式的声音,我们在段意中把这种自然具有一定清浊抑扬的声音称做“乐音”,以区别于感受外物刺激时直接流露在口头上的“声”(我们叫它做“声音”)和将“音”按照声律和谐的原理编排加工之后形成的“乐”(即“音乐”)。 [2]变:指发生清浊抑扬等自然变化。 [3]方:指一定的曲调形式。 [4]比音:将具有自然曲调形式的乐音按声律谐和的原理排列起来。比,连缀,编排。乐之:使它(音)具有特殊的娱悦人心的效果。 [5]及:伴和着。干戚:盾牌(干)和刀斧(戚)。这里代表武舞所用的道具。羽旄:鸟羽和牛尾。这里代表文舞所用的道具。 [6]乐:此处的“乐”包括音乐和舞蹈。 [7]乐者,音之所由生也:音乐是由音(乐音)所直接生成的。 [8]本:产生的本源。人心感于物:人心被外物所感动(即人的思想受到外物的刺激)。 [9]哀心感者:受外物刺激产生悲哀心情的时候。按:以下“乐心感者”等五句结构同此。 [10]噍(jiao)以杀(shai):忧伤而急促。 [11]啴(chan)以缓:轻松而舒缓。[12]发以散:舒畅而开朗。 [13]粗以厉:粗犷而严厉。 [14]直以廉:爽直而庄重。 [15]和以柔:和顺而温柔。 [16]性:天性。 [17]慎所以感之:对使人感动(刺激人心)的外物非常重视。 [18]极:最终的目的。 [19]同民心:统一民心。出治道:使治道出现,即实现太平盛世。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1]。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2]。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3];亡国之音哀以思[4],其民困。声音之道[5],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惉滞之音矣[6]。宫乱则荒,其君骄[7];商乱则搥,其臣坏[8];角乱则忧,其民怨[9];徵乱则哀,其事勤[10];羽乱则危,其财匮[11]。五者皆乱,迭相陵[12],谓之慢[13]。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14]。桑间、濮上之音[15],亡国之音也,其政散[16],其民流[17],诬上行私而不可止[18]。

  【段意】 论述声音之道与政治密切相关的道理。文章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的。首先说明音乐是人们内心感情的外在表现,因此根据音乐流露的不同感情可以考察出人民喜怒哀乐的情绪以及国家的治乱。其次,文章以宫商角徵羽五声来比譬君、臣、民、事、物五者,从声律谐乱的原理来说明人事治乱的现象。最后,以郑、卫两国政治混乱、人心动荡而两国流行的音乐侮慢淫乱为例来深入说明音乐与政治密切相关的道理。

  【注释】 [1]生人心者:当是“生于人心者”的省略形式。 [2]文:指声音的节奏形式。与上文的“方”相当。音:仅仅是指音乐的节奏、曲调等形式,与“乐”所指有别。详下文“乐”的注解。 [3]乖:指背离正道。 [4]思:忧伤。 [5]声音:代指音乐。 [6]惉(zhan)滞:不顺畅、不和谐。 [7]宫乱则荒,其君骄:如果宫声淆乱,那么整个曲调必然散漫,这是国君骄纵的反映。 [8]商乱则搥,其臣坏:如果商声淆乱,那么整个曲调必然颓靡,这是臣下腐败的反映。搥:通“颓”。 [9]角乱则忧,其民怨:如果角声淆乱,那么整个曲调必然忧郁,这是民众怨愤的反映。 [10]徵乱则哀,其事勤:如果徵声淆乱,那么整个曲调必然悲哀,这是徭役繁重的反映。 [11]羽乱则危,其财匮:如果羽声淆乱,那么整个曲调必然危宕,这是财物匮乏的反映。 [12]迭相陵:互相侵犯、干扰。迭:更替、轮流。“陵”者非二,有五者之众,故以“迭”修饰“相陵”。 [13]慢:通“漫”,散漫,失去辖制。 [14]比:接近。慢:同注⒀。 [15]桑间、濮上:卫国地名,男女常来此幽会,故后世以为“淫风”的代称。 [16]散:散乱,无辖制力量。 [17]流:流徙。 [18]诬上行私:欺君罔上、营私舞弊。诬:言语不真实。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1]。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2]。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3],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4]。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5],非极音也[6];食飨之礼[7],非极味也[8]。清庙之瑟[9],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10]。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11],大羹不和[12],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13],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14]。

  【段意】论述知乐近于知礼的道理和先王制订礼乐的目的。可以分做三层意思来理解。首先论述音乐是与伦理相通的,因为只晓得声音而不了解音乐曲调节奏形式的是禽兽,只晓得音乐曲调节奏形式而不了解音乐内涵寓意的是普通百姓,只有君子才是真正深知音乐内涵寓意的人。音乐是人们内心感情的表现形式,因此,深知音乐内涵寓意的君子可以通过审辨音乐来察知政治的得失。这跟君子通过审辨礼仪的形式就能察知政治的得失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说知乐近于知礼。其次,论述能够极度满足人们耳目享受的音乐不能算是最隆重的音乐。在祭祀典礼中,大飨是最隆重的礼仪之一,但是被当作最高祭品的并不是最甘美的食物,而是以水代酒的“玄酒”和发着腥味的生鱼;祭祀周文王的《清庙之歌》是最隆重的音乐,但是演奏时并不是八音齐备,而是仅用一瑟并且让瑟底通孔使声调低沉,参与演奏者只是一人领唱三人应和而已。最后,指出先王制订礼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味和声色的无尽追求,而是为了使百姓端正好恶感情、回到做人的 正道上来。

  【注释】[1]乐:指既具有声律谐和的音乐形式又具有感情内涵的音乐舞蹈。与仅有曲调节奏形式的“音”相对,“乐”重在强调音乐中包含的感情内涵。但是,从广泛意义上说和通常用法上看,二者往往又是通用无别的。“声”和“音”的情况也是这样。伦理:人伦之理,即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如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际之间的道德规范。伦理属于“礼”的范畴,故“通于伦理”即谓与“礼”相通。 [2]治道:治国之道。治国需要审察,审察才能做到审时度势、知人善任;音乐亦需要审察,审辨“声”与“音”、“音”与“乐”之间的区别,通过辨“乐”而能知政。所以说善于审辨乐理,治国之道也就完备(“备”)了。 [3]与:参与。 [4]知乐则几于礼:知乐就近于知礼。知乐须辨声、知礼在辨等,二者相近;但“礼”为人道之极,乐则次之,故言“几”(接近)不谓“同”。 [5]隆:隆重。指衡量音乐的最高标准。 [6]极音:最能满足听觉享受的音乐。 [7]食飨之礼:与“大飨之礼”同。大飨,参见《礼书》“大飨”注。 [8]极味:最能满足味觉享受的食物。按:上一句是说:最隆重的音乐,不是指最能满足听觉享受的音乐。故下文举“清庙之瑟”以为证。这一句说:最隆重的祭礼,不是指最能满足味觉享受的食物。故下文举“尚玄酒而俎腥鱼”以为证。 [9]清庙之瑟:指演奏《清庙》之歌所用的瑟。《清庙》,参见《礼书》“清庙”注。下文“朱弦”、“疏越”、“一倡而三叹”、“玄酒”、“腥鱼”、“大羹”等已见于《礼书》注解,此均不再注以省篇幅。 [10]遗音:余音。所奏《清庙》之歌,由于瑟的底孔疏朗,故乐音量小舒缓,加之和唱者少,故乐曲婉转低回,听完之后,仍如余音在耳,经久不散。余音与下文余味(“遗味”)之说,是儒家“温柔敦厚”、“平和中正”主张的反映。[11]尚:同“上”,用作意动。 [12]和:调和,指调和五味。 [13]极:满足。 [14]平好恶:指调节(控制)好恶感情。反:通“返”,回到。人道之正:做人规范的正确道路。

  人生而静[1],天之性也[2];感于物而动,性之颂也[3]。物至知知[4],然后好恶形焉[5]。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6],不能反己[7],天理灭矣[8]。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9]。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10]。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11],疾病不养,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12]。衰麻哭泣[13],所以节丧纪也[14];钟鼓干戚[15],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16],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17],所以正交接也[18]。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19],则王道备矣[20]。

  【段意】 论述制订礼乐的必要性。可以分做两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意思是论述“人化于物”的严重后果。人受外物的影响产生好恶之情,好恶之情不能受到节制,最终会完全丧失一个人善良的天性。人失去天性之后,就会为了满足个人无穷的欲望而做出各种绝灭人性的事来,这样势必会引起天下大乱。因此,为了防止乱世出现,就必须防止“人化于物”,就必须节制人的好恶之情。这就是先王制订礼乐的目的和原因。第二层意思是介绍礼乐的作用。礼的作用是节制人们的心志,如为了防止人们极口腹之欲,所以丧礼规定穿麻质孝服和哭泣的时间和次数,以防止大操大办丧事而糜费钱财和有伤身体。乐的作用是调和人们的感情,如为了防止人们极耳目之欲,所以举“钟鼓干戚”而不言其他。“正名分”也是礼的内容和目的之一。所以,言男女结合有“婚”和“姻”的不同,言男女成人之礼有“冠”和“笄”的区别,这是为了使男女有别;同是宴饮,但有射礼之前的饮酒礼、为乡学贤者送行酬酢的乡饮酒礼、人们平日宴请宾客的“食”和乡人共庆丰收欢聚饮酒的“飨”等四者的不同,这是为给人们的各种交际正名。为了使礼乐得以通行于天下,先王还制订了政令来推行礼乐;为了防止违背礼乐的事情发生,先王还制订了刑罚来惩戒违背礼乐的行为。有了礼乐刑政,以“仁”为核心的“王道”政治就真是完美无缺的了。

  【注释】 [1]生:初生时候。静:指感情、道德和各种欲念都未曾萌动。下文的“动”则指开始萌动、产生。 [2]天之性:即天性。 [3]性:指人的社会属性,如感情、道德和各种欲念。颂(rong):通“容”,引申为表现。这两句的意思是:受到外物的各种刺激,人的各种欲念和感情就开始萌动了,人的社会属性(与天性相对)也就表现出来了。 [4]物至知(zhi)知(zhi):外物的刺激到来时,就会被人的心智所感知。 [5]好恶:指喜好和厌恶的感情。 [6]知(zhi)诱于外:心智被外物所诱惑。 [7]反己:指恢复初生时无欲的天性。 [8]天理:自然之理,指同类应当相亲相爱的天性。 [9]人化物:即人化于物。指人被外物所改变,失去了人的天性。 [10]穷人欲:穷尽人欲。指竭力追求欲望的满足。 [11]苦怯:使胆怯者受苦。 [12]人为之节:人被它(礼乐)所节制。 [13]衰(cui)麻:麻布制做的丧服,又称“功服”,有“斩衰”、“齐衰”等分别。哭泣:指服丧期间的哀哭,有时间和次数等规定。 [14]丧纪:丧事。按:丧服用“衰麻”,既体现“贵本”精神又防止奢侈铺张;哭泣有规定,可防止久哭伤身。故言“节丧纪”。 [15]钟鼓:两种乐器,代指音乐。干戚:盾牌刀斧,用作道具,代指舞蹈。按:《乐书》将音乐和舞蹈统称为“乐”,故“钟鼓干戚”代指音乐。但是言乐而不及“丝竹管弦”,实包含先王制“乐”,非为“极人耳目之欲”的深刻含义。 [16]婚姻冠笄(guan ji):表示男女有别的四个概念。《尔雅·释亲》载:“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同是表示成人的礼节,男子的成人礼叫“冠礼”(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时举行的加冠仪式),女子的成人礼叫“笄”或“及笄”(贵族女子十六岁时举行加笄一别束发器以表示成年的仪式)。故下文说“所以别男女也”。[17]射乡食飨:四种宴饮名称。“射”指举行射礼前的宴饮;“乡”指为从乡学中举拔的贤者送行举行的宴饮,《周礼·仪礼》谓之“乡饮酒礼”;“食”(si)指人们平时交际中的宴饮;“飨”指邻里乡人为庆丰收欢聚一堂的宴饮,即《诗经·豳风·七月》中“朋酒斯飨”所记的那种欢庆丰收的宴饮。 [18]正交接:为人们的各种交际关系正名分。按:上句言“别男女”,本句谓“正交接”,都是为了强调礼正名分的作用。 [19]四达:通行于四方,即通行于天下。 [20]王道:儒家所倡导的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政治主张。备:完备。

  (以上为《乐书》的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摘自《乐记·乐本章》。主要论述了音乐的本源问题。)

  乐者为同[1],礼者为异[2]。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3],礼胜则离[4]。合情饰貌者[5],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6],则上下和矣;好恶著[7],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8]。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9]。

  【段意】概括介绍礼乐的社会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本小节文字可视作《乐书》第三部分的总纲。从作用上说,音乐是用以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们互相亲爱的;礼制是用以区别人们等级、使人们互相敬重的。因此必须确立礼仪制度、统一音乐的形式。从二者之间的关系上看,礼乐是互为表里、同异相谐而相辅相成的。音乐作用于内(“合情”),礼仪表现于外(“饰貌”);音乐强调形式统一(“同则相亲”),礼仪强调形式各别(“异则相敬”)。但是要使礼乐发挥和谐人心、区别等级的作用,它们都不能过分偏重,否则会产生严重后果:音乐偏重了会使人行为放纵,礼仪偏重了会使人关系疏远。此外,礼乐确立之后,还应该辅之以刑罚,刑罚可以禁止违背礼乐的凶暴行为;还应该用官爵来选贤授能,贤能之士才能使礼乐正确推行。如果在上位的人都能对百姓施以仁爱之心、教以礼义之道,那么治理百姓的大事就好办了。

  【注释】 [1]同:用作使动,宾语省略,意为使人感情相通。 [2]异:用作使动,宾语省略,意为使人等级不同。 [3]胜:过分,不适度。流:放纵,没有节制。这句话的意思是:对音乐的作用强调过分了,就会使人们放纵于音乐的享受。 [4]离:疏远。这句话的意思是:过分地讲究礼仪,反而会使人感情疏远。[5]合情:使人感情相合。饰貌:端正人的仪态。 [6]乐文:音乐的形式,指乐曲。 [7]好恶(wu)著:指好恶的标准明确。 [8]均:整齐、有条理。“政均”是对上文“礼义立”、“乐文同”、“好恶著”、“刑禁暴”、“爵举贤”等政治措施得以实现的评价,是从手段措施齐备这个角度上说的,故言“均”不言“治”。 [9]民治:指老百姓自己管理自己,即人民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良好社会风气。

  乐由中出[1],礼自外作[2]。乐由中出,故静[3];礼自外作,故文[4]。大乐必易[5],大礼必简[6]。乐至则无怨[7],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8],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9],诸侯宾服[10],兵革不试[11],五刑不用[12],百姓无患[13],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14]。合父子之亲[15],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16],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段意】 论述礼乐对实现儒家“王道”理想的作用。乱起于“怨”、源于“争”,而音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后,就会使人情欢洽没有怨恨;礼制的作用发挥到极点,就会使上下安分没有争夺。人情欢洽无怨恨、上下安分无争夺,儒家的“王道”理想就实现了。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王道”政治的理想图画:无暴民作乱而刑罚不用,诸侯敬服天子而不再兴师动武,百姓安居乐业,天子心气平和,父子关系和睦,长幼秩序分明。此外,为了说明礼乐的作用,文章还论述了真正高尚的音乐必定平易、真正伟大的礼仪必定简朴的道理。

  【注释】 [1]乐由中出:音乐是由人们内心深处发出来的。 [2]礼自外作:礼仪是从人们外部的仪态表现出来的。 [3]静:与下文的“文”相对,指缺乏礼所必需的那一类动态仪容。 [4]文:指表现礼节的那些进退周旋的动态仪容。 [5]大乐:指内容和形式真正高尚的音乐。易:平易。 [6]大礼:真正伟大的礼仪。简:简朴,不繁琐。 [7]乐至:指音乐的功能发挥到极点。 [8]揖让:拱手谦让。比喻文德盛行,下位者“无怨”、“不争”,上位者不用兵、不用刑。 [9]暴民:对使用武力反抗剥削压迫的民众的诬称。[10]宾服:即臣服。 [11]兵革:即兵甲,代指战争。 [12]五刑:所指不一,通常是指黥(jing在犯人面额上刺字并染上黑色)、劓(yi割去鼻子)、刖(yue砍脚)、宫(男子阉割、女子幽闭)、大辟(死刑)。此处泛指各种刑罚。 [13]无患:无所忧虑。 [14]乐达:乐教的目的就达到了。 [15]合:和谐,用作使动。 [16]以敬四海之内:据余有丁等人考校,“四海之内”当置于“合父子之亲”句前,下句“天子”当属上作“以敬”的宾语。

  大乐与天地同和[1],大礼与天地同节[2]。和,故百物不失③;节,故祀天祭地[4]。明则有礼乐[5],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6]。礼者,殊事合敬者也[7];乐者,异文合爱者也[8]。礼乐之情同[9],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10],名与功偕[11]。故钟鼓管磬羽籥干戚[12],乐之器也;诎信俯仰级兆舒疾[13],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14],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袭[15],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 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段意】 论述礼乐的功用及其形式特点,指出只有圣哲的人才能制作礼乐,只有明达的人才能阐述礼乐精深的内涵和复杂多变的形式。礼的功用是用不同的礼节规范来使人们彼此尊敬,乐的功用是用不同的乐曲形式来使人们互相亲爱。但是,礼节规范应当同所处时代的形势相适应,乐曲形式则要与被歌颂者所建立的功业相符合。因此,礼乐的内容和形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礼节规范是通过不同的礼器和不同的礼仪动作来表现的,不同的乐曲形式则是通过不同的音乐道具和舞蹈动作来表现的。礼乐各自深沉的内涵和精义,也是通过它们各自不同的形式来表达的。因此,一般的人既弄不懂礼乐复杂的形式,也不能透彻理解各种礼乐形式所表达的深沉内涵。只有睿智通达的人才能清楚阐述礼乐的精深涵义,只有圣哲的人才能制作礼乐。

  【注释】 [1]大乐与天地同和:意思是说,如同天地调和阴阳而滋养万物一样,最高尚完美的音乐调和着人们的感情而使人们彼此亲爱。 [2]大礼与天地同节:意思是说,如同天地有日月山川高下殊形之别一样,真正伟大的礼仪区别着人们的尊卑贵贱而使人们互相尊敬。 [3]和,故百物不失:意思是说,因为天地使阴阳调和,所以百物滋生才没有失去生态平衡。 [4]节,故祀天祭地:意思是说,因为天地有高下等级之分,所以敬天的仪式叫“祀”、敬地的仪式叫“祭”。 [5]明则有礼乐:指(制约人们行为的事物)有形可见的是礼乐。与“明”相对的是下文的“幽”,幽指无形可见的“鬼神”。古人认为,鬼神虽然无形可见,但无处不在,并且无时不在监察着人们的行为。这两句话的含意是,礼规范着人们的一言一行,乐调和着人们的内心感情,鬼神则使人有所惩戒而不敢妄为。 [6]合敬同爱:指彼此尊敬、互相亲爱。 [7]殊事:指礼的各种仪节规定。殊事是合敬的手段。 [8]异文:指乐的不同乐曲形式。异文是合爱的手段。[9]情:实质。此处指礼乐二者的作用。 [10]事:指礼的仪节。并:齐等。犹言相当、相符。 [11]名:指乐曲(包括舞蹈)的命名。功:指乐曲歌颂对象所建的功业。偕:相符、适合。 [12]钟鼓管磬:是古人演奏雅乐的四种主要乐器。除“管”为吹奏乐器外,其余三种都是打击乐器。羽籥(yue)干戚:是古代乐舞中常用的四种道具。籥,本是管乐器,似笛而短小,有吹籥和舞籥两种,此处指后者。其余三者详前注。 [13]诎信:通“屈伸”。级兆:聚拢(级)和分散(兆)。舒疾:徐缓和迅疾。“诎信俯仰”指舞蹈者的各种姿式变化,“级兆舒疾”指舞蹈表演过程中队列的各种变换。 [14]簠簋俎豆:都是祭祀时盛装祭品的礼器。但它们的用途各别,簠(fu)用以盛稻粱,簋(gui)用以盛黍稷,俎用以盛祭牲,豆用以盛调味品。制度文章:指礼的各种仪节规定。 [15]升降上下周旋裼(xi)袭:概指演礼时的各种动作。“升降上下”指登堂下阶等迎送礼节,“周旋”指各种应酬款待礼节,“裼袭”指脱去外衣(裼)或掩上外衣(袭)以表示尊卑长幼的礼节。

  乐者,天地之和也[1];礼者,天地之序也[2]。和,故百物皆化[3];序,故群物皆别[4]。乐由天作[5],礼以地制[6]。过制则乱[7],过作则暴[8]。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9]。论伦无患[10],乐之情也[11];欣喜欢爱,乐之容也[12]。中正无邪,礼之质也[13];庄敬恭顺,礼之制也[14]。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15],越于声音[16],用于宗庙社稷,事于山川鬼神,则此所以与民同也[17]。

  【段意】 论述礼乐普遍适用于君臣万民的道理。首先论述礼乐是精通天地之道的圣人取法于天地调和万物和区别万物的自然法则而制作的,这就肯定了礼乐的普遍性和权威性。其次,介绍礼乐各自的特性和功用,这就强调了礼乐的适用性。最后,说明礼乐如果是用来享祭宗庙社稷、敬事山川鬼神,那应该是君臣万民都一致的目的和做法。这是反对将礼乐作为满足个人耳目口腹之欲的工具。

  【注释】 [1]乐者,天地之和:音乐犹如天地滋养万物的和气。 [2]礼者,天地之序:礼制犹如天地区别万物的秩序。 [3]和,故百物皆化:因为天地的和气,百物才能生长变化。 [4]序,故群物皆别:因为天地的秩序,群物才能有所区别。 [5]乐由天作:音乐是取法于天之和气化育万物的原理制作的。[6]礼以地制:礼制是效法地有山川高下的形貌制订的。 [7]过制则乱:错谬的礼制会使秩序混乱。 [8]过作则暴:错谬的音乐会使人放纵欲念。 [9]兴:指制作。 [10]论伦无患:使人论辨事物条理、无患个人得失。 [11]乐之情也:这是音乐的内在作用。 [12]乐之容也:(使人欣喜欢爱)是音乐功能的外在表现。一本作“乐之官”也。 [13]质:本质、核心。 [14]制:外表、式样。 [15]金石:指钟磬之类的乐器。 [16]越于声音:通过声音来传播。 [17]与民同:指从天子到百姓都一样的适用。

  (以上为《乐书》的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摘自《乐记·乐论章》。主要论述了礼乐的社会作用及其相辅相成的关系。)

  王者功成作乐[1],治定制礼[2]。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辨者其礼具[3]。干戚之舞,非备乐也[4];亨孰而祀,非达礼也[5]。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6],礼粗则偏矣[7]。及夫敦乐而无忧[8],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也[9];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也[10]。春作夏长,仁也[11];秋敛冬藏,义也[12]。仁近于乐[13],义近于礼[14]。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15];礼者辨宜,居鬼而从地[16]。故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礼乐明备[17],天地官矣[18]。

  【段意】 论述制礼作乐应当坚持“配地”“应天”的原则。首先指出,礼乐的制订随时代而变化,但礼乐的内容与形式应当跟王者所建功业的大小和政治的清平程度相符合。因为音乐对王者功业颂扬过分了反而会产生忧患,礼仪太粗疏了又容易出现偏差。能使音乐敦厚而无忧患、礼仪完备而无偏差的,只有圣人才能办得到。因为圣人通晓礼乐与天地、鬼神、仁义几者之间相互应合的道理,而世间万物无不受制于天地。所以真正完备的礼制一定是配合地意的、真正完美的音乐一定是顺应天意的。配合地意的礼,就能充分发挥区别万物等第的作用;顺应天意的乐,就能充分发挥使万物协调、和畅的作用。

  【注释】 [1]功成作乐:指功业成就以后需要制作音乐来颂扬功德。 [2]治定制礼:指政治安定以后需要制订礼仪来维护纲纪。 [3]辨:辨察,引申为清平。具:完备。 [4]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干戚之舞”是颂扬武德的音乐,而儒家贵文德,所以说它不是完备的音乐。 [5]亨孰而祀,非达礼也:用熟食祭祀祖先,不符合礼“贵本”(尊崇始祖原始饮食)的原则,所以说它不是通达的礼仪。亨孰,通“烹熟”。 [6]乐极则忧:音乐对王者的功德颂扬太过分了就可能产生忧患。 [7]礼粗则偏:礼仪过于粗疏就可能出现偏差。 [8]敦乐:使乐敦厚。 [9]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也:天高地下而尊卑分明,万物散布各异而井然有序,于是圣人受其启发而制订了礼。 [10]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也:阴阳二气周流不息,总是聚合和谐而化育万物,于是圣人受其启发而制作了乐。 [11]春作夏长,仁也:春天使万物萌生、夏天使万物畅茂,这是天地仁德的作用。 [12]秋敛冬藏,义也:秋收冬藏,这是天地使万物各有所宜的表现。义,宜也。 [13]仁近于乐:天地的仁德是使万物繁育畅茂,音乐的作用是使人们和谐相处有益身心,故言“仁近于乐”。 [14]义近于礼:义使万物各得其宜而井然有序,礼使人们遵守做人规范而社会秩序井然,故言“义近于礼”。 [15]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音乐促进和爱之心,隶属于阳气而顺从天道。敦,敦促。率神,率于神,神指阳气。 [16]礼者辨宜,居鬼而从地:礼仪区别人之行为是否合适,隶属于阴气而顺从地道。居鬼,居于鬼,鬼指阴气。 [17]明备:显著而完备。 [18]官:作用,指发挥作用。

  天尊地卑[1],君臣定矣。高卑已陈[2],贵贱位矣[3]。动静有常[4],小大殊矣。方以类聚[5],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6]。在天成象[7],在地成形[8],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9]。地气上[10],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11],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12],暖之以日月,而百物化兴焉[13],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段意】 论述礼仪效法天地尊卑之别、音乐效法天地二气之和的道理。君臣之位,犹如天尊地卑之别;贵贱长幼,犹如万物高下之辨。人和物无不是依照族类相同而聚在一起,并且各自表现出自己的特性。天上的日月星辰有大小明暗的不同,地上的人物山川有贵贱高下的区别。礼仪正是效法天地间万物有别的这种现象而制订的。天地间阴阳二气互相接触,形成风雨雷电和四季交替,从而使万物萌生奋长。音乐正是效法天地阴阳二气和谐周流而使万物畅茂的道理制作的。

  【注释】 [1]天尊地卑:指取法于天尊地卑的自然现象。尊,上位。 [2]高卑已陈:指地势有高低分布的不同。陈,陈列、分布。 [3]位:用如动词,指确定名位。 [4]动静有常:指事物或静或动的规律。常:规律。 [5]方:众说纷纭,似当指族类,即同一种族的人。 [6]性命:指特性和命运。 [7]成象:指日月星辰的分布。 [8]成形:指山川万物的分布。 [9]礼者天地之别:意思是说,礼是效法天地间万物有别的现象制订的。 [10] (ji):升起。 [11]鼓之以雷霆:用雷霆来鼓荡它(指未成形时的生命种子)。按:以下三句的结构和“之”字的意思同此。 [12]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13]化兴:化育成形并蓬勃生长。

  化不时则不生[1],男女无别则乱登[2],此天地之情也。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3],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4],穷高极远而测深厚[5],乐著太始而礼居成物[6]。著不息者天也[7],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8]。故圣人曰“礼云乐云”[9]。

  【段意】 论述天地与礼乐相应的道理。阴阳二气运行失序,必然引起化育失时,化育失时则万物不生;没有礼制的约束,男女之间就失去了必需的界限,失去了必需的界限,淫乱的行为势必会大量发生。这些都是天地间的情理,可见礼乐绝非强加于人的东西。礼乐充盈于天地间万事万物之中,是与阴阳并行而与鬼神相通的。如同天地造化之工无处不在、妙测幽微一样,礼乐的功用可以穷极高远、渗透到极其深厚的所在。音乐显示着运行不息的天道,礼制则显示着静止不动的地理。所以圣人说:“乐的含义取法于天,礼的含义取法于地。”

  【注释】 [1]化不时:化育不合天时(节令)。 [2]乱:指淫乱行为。登:发生。 [3]极:达到。蟠:充满。 [4]行乎阴阳:与阴阳并行不悖。 [5]测:测量,引申为深入、渗透。 [6]乐著(zhuo)太始:指乐与天相配合。著,附着。太始,古代哲学概念,指事物未具形态时的原始状态,这里指“天”。礼居成物:指礼与地相配合。成物,指“地”,地之所载皆具形态,言已成之物皆载于地。 [7]著(zhu):显示。不息者:指运行不息之道。 [8]天地之间:指天地间之万物。 [9]礼云乐云:《论语·阳货》第十一章:“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孔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礼呀礼呀,难道仅仅是指玉帛这些礼品而言吗?乐呀乐呀,难道仅仅是指钟鼓这些乐器而言吗?所以此处是断章取义。联系上文的论述,这里的意思是:乐的含义取法于天,礼的含义取法于地。

  (以上为《乐书》的第四部分。主要内容摘自《乐记·乐礼章》。主要论述明君制礼作乐应该取法于地道天时。)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1],以歌《南风》[2] ;夔始作乐[3],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4],五谷时孰[5],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6],其舞行级远[7];其治民佚者,其舞行级短。故观其舞而知其德,闻其谥而知其行[8]。《大章》[9],章之也[10];《咸池》[11],备也[12];《韶》[13],继也;《夏》[14],大也[15];殷周之乐尽也[16]。

  【段意】 论述先王制作音乐的目的是为了表彰有德者。本段文字的论述手法主要是举例说明。由舜作歌词、夔谱乐曲的《南风》之歌,是歌颂诸侯爱民之德的音乐,舜亲自制作五弦琴来演奏,以奖赏实行德政的诸侯。为了区别诸侯德政的大小及政绩的优劣,还规定了赐给诸侯的乐舞的人数和队列间距离的疏密各有不同。如同一听谥号就能知道诸侯生前的政绩优劣一样,观看王者赏赐给诸侯的舞蹈,就能了解这些诸侯的政绩如何。先王所作的音乐舞蹈,无不包含着表彰功德的含义。例如,《大章》是彰显尧的圣德的,《咸池》是歌颂黄帝对百姓普施恩泽的完美形象的,《韶》乐是歌颂舜能继承尧的事业的,《夏》舞是颂扬禹能发扬光大尧舜功德的,而商、周两代的音乐,则是歌颂成汤和周武王结束前朝暴政的文治武功的。

  【注释】 [1]五弦之琴:传说神农所制为七弦琴,舜去其文武二弦,留下宫商角徵羽五弦,至周又增为七弦。 [2]《南风》:相传其歌词是:“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富)吾民之财兮!” [3]夔(kui):舜时乐官。 [4]教尊:教化的地位很高,即很重视教化的作用。 [5]时孰:按时成熟,指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成。孰,通“熟”。 [6]治民劳者:指诸侯治国使人民劳苦的。下文“治民佚者”与此意思相对,指诸侯治国使民安乐的。 [7]舞行级远:指舞蹈队列之间的距离大。下文“舞行级短”与此意思相对,指舞蹈队列之间的距离小。 [8]谥:古代帝王、贵族、大官僚以及忠烈之士死后,朝廷根据死者生前的事迹所授予的表示褒贬的称号。谥号多为一个字,如“文”、“武”、“桓”、“景”为美谥,“炀”、“厉”、“幽”、“灵”为恶谥。所以说“闻其谥而知其行”。 [9]《大章》:乐名,相传是歌颂尧德的音乐。 [10]章之:彰显尧的圣德。章,通“彰”。 [11]《咸池》:乐名,相传是颂扬黄帝对民普施圣德的音乐。“咸池”即普施的意思。“咸”义训皆,引申为普遍;“池”声与“施”近相通假。 [12]备:完美,指颂黄帝圣德之完美。 [13]《韶》:乐名,歌颂舜能继承尧之圣德的音乐。 [14]《夏》:乐名,歌颂禹能光大尧舜之德的音乐。 [15]大:光大,指歌颂禹发扬光大尧舜之德。“夏”义训为大。 [16]殷周之乐:指商乐《大濩》(歌颂成汤伐桀诛暴的乐舞)和周乐《大武》(表现周武王伐纣武功的乐舞)。尽:有两个涵义,一个意思是说:商乐《大濩》和周乐《大武》都是歌颂消灭暴君(“尽”)的文治武功的。与上文所举《大章》至《夏》都是绪承前代文德并发扬光大的音乐形成对比,故言“尽”。尽者,灭也。另一个意思是说:符合先王制乐以表彰有德者的意思的音乐,到商周两代就再也没有了(“尽”)。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是“礼崩乐坏”,秦二世纵情声色,汉初尚简节乐,汉武帝则以音乐为满足耳目之欲的工具。尽者,绝也。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1],风雨不节则饥[2]。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3]。事者[4],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5]。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6],善则行象德矣[7]。夫豢豕为酒[8],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烦[9],则酒之流生祸也[10]。是故先王因为酒礼:一献之礼[11],宾主百拜[12]。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13]。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

  【段意】论述先王制乐的目的是为了施行教化。主要强调了教化要适时要有节。如同寒暑不合时令就会使人生病,风雨没有节制就会使民饥困一样,教化不及时就会有害于社会,没有节制地役使百姓反而一事无成。然而先王制乐是取法于天地之道的,就是要求治民者善于把握好分寸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以饮酒为例,由于放纵饮酒而发生的争讼日益增多,所以先王制定饮酒礼,规定主人敬酒一次,宾主应当互相多次行礼。 这样,即使饮酒一天,也不会有醉酒闹事的事情发生,饮酒联欢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注释】 [1]不时:不合时令。疾:生病。 [2]不节:没有节制,指失调(过多或过少)。 [3]伤世:伤害社会,指破坏社会秩序。 [4]事:指役使百姓。 [5]事不节则无功:统治者滥征民力必误农时,误农时则百姓欠收或无收,百姓无收则赋敛无所征,无赋敛则上计考核时无功可言。 [6]以法治:是指先王取法于天地之道而制作礼乐来治理天下。 [7]善:指乐的教化适时、举措有节。行象德: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8]豢豕为酒:养猪造酒。这里代指摆设酒宴。 [9]狱讼益烦:各种诉讼案件愈来愈多。烦,通“繁”。 [10]酒之流:指饮酒放纵无度。 [11]一献:敬酒一次。 [12]百拜:行礼多次。 [13]备: 防备。

  乐者,所以象德也[1];礼者,所以闭淫也[2]。是故先王有大事[3],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4],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分[5],皆以礼终[6]。

  【段意】论述礼和乐在功用上的根本区别,强调礼对包括乐在内的其他一切事物都具有节制作用。音乐是用来表彰功德的,礼仪是用来杜绝一切放纵行为的。无论是举办丧事还是庆贺喜事,哀与乐都不可过分,用以防止过分的界限就是礼的规定。

  【注释】 [1]象德:表彰功德。 [2]闭淫:杜绝一切放纵过度的行为。 [3]大事:指丧事。 [4]大福:指吉庆的事。 [5]分:分寸。 [6]皆以礼终:都得用礼来作为界限。终,终结,引申为界限。

  乐也者,施也[1];礼也者,报也[2]。乐,乐其所自生[3];而礼,反其所自始[4]。乐章德[5],礼报情反始也[6]。所谓大路者[7],天子之舆也[8];龙旗九旒[9],天子之旌也;青黑缘者[10],天子之葆龟也[11];从之以牛羊之群[12],则所以赠诸侯也[13]。

  【段意】 介绍天子怎样用礼乐来颁赐对诸侯的奖赏。首先介绍礼乐各自在功用上的特点:乐的特点是导泄人们内心的感情(“施”),礼的特点是联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讲究有来有往(“报”)。其次指出天子颁赐礼乐的目的:乐用以彰显诸侯之德(“章德”),礼用以奖赏诸侯之功(“报情”)。由于上文已经介绍了音乐彰德的形式(“观其舞而知其德”),所以此处只介绍礼“报情”的具体运用。大辂以其有龙旗九旒和宝龟为标志,被视为只有天子才能乘坐的车驾。为了表示天子对功勋卓著的诸侯的最高奖赏,便在大辂原来的标志上添缀上一群牛羊的图案,这样就成了天子赠给诸侯的珍贵礼物了。

  【注释】 [1]施(yi):蔓延,引申为发泄。指乐是用以宣泄内心感情的。一说为“施予。指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教化,布施所谓恩德而不求报答。” [2]报:报答,即所谓“礼尚往来”,有恩或有功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大家都爱看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