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这是一支因事起情,含思深蕴的令曲,卢前在《论曲绝句》中评此作为“熨贴温存,缠绵尽致。&r
小学生必背的名言名句和诗词名句(精选70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这是一支因事起情,含思深蕴的令曲,卢前在《论曲绝句》中评此作为“熨贴温存,缠绵尽致。&r
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这是一支因事起情,含思深蕴的令曲,卢前在《论曲绝句》中评此作为“熨贴温存,缠绵尽致。”究其依据,与曲篇塑造的闺妇形象有着直接关系。古代丁男一旦被征发戍边或服徭役,乃至羁旅在外谋生,免不了要家中妻子为之缝制衣履,特别是秋冬之交,征人的妻室更要不分昼夜,忙个不停。这种家庭生活现象已成为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关心民瘼的诗人的注意,并常常摄入笔底,当做歌咏的题材。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算是很有代表性的篇章。然而,姚氏的这首小令表意视角别致,它撇开赶制寒衣的一切情境,仅就寄衣的事来描写征人妻的思想活动,揭示其矛盾复杂的心态,从闺妇的痛苦中引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索。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照生活中的常理讲,天气变冷,季节转寒,独守空房的闺妇巴不得能把自己赶做的棉衣,尽快地寄到旅居外地的丈夫手中,以防亲人挨冷受冻。《全唐诗》辑陈玉兰的《寄夫》诗则明显地表现出这种情绪,“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姚氏曲中主人公所想到的事情,要比这位唐代闺妇诗的内容复杂得多。不是吗,她已经为丈夫做成了冬装,就在要寄衣的时刻,忽然踌躇起来,生怕自己丈夫收到衣服,便不会回家来取。那么,日夜盼归的希望一下子化为泡影。可是,衣服搁下不寄,等待亲人归来,则又担心天冷气寒,丈夫的身体受折磨,真的这样就更糟糕了! 闺妇的这种“欲寄”亦忧,“不寄”亦愁的无法摆脱的矛盾心理,逼真地显露出主人公细腻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对丈夫深挚的爱。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寒衣寄与不寄,这不是作者着意表达的内容。因为事情不象张 《怨诗》描写的那样,“征客去来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寒衣”;也不象孟郊在《杂怨》诗中强调的做法,“寄人莫剪衣,剪衣未必归”。而曲篇里刻画的闺妇既可以把衣服顺利地寄走,又非是压根就不想寄。正是这样,她难住了。她觉得选择哪种办法也不妥,都将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精神负担。不可解决的矛盾纠缠着她的心,她简直叫痛苦吞噬了。当然,产生这种痛苦的根源远不是什么寄不寄衣的问题。曲中主人公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妇女,她怀有美好的理想,渴望着夫妻团圆,过上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她的烦恼和忧虑固然反映了对亲人的温存和体贴,夫妻之间感情的真纯和缠绵,也说明社会积弊的深重,连人的起码的生活要求都得不到保障。因此,主人公形象个性越鲜明,矛盾心理越突出,就越能唤起读者的共鸣,想到更多的情景。做为一个妻子,丈夫远离家乡,精神上的挂牵仅是一方面,操心劳神之外还要承担生活的重担。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当暑理��服,持寄与行人。 ”“风清觉时凉,明月天色高。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子夜四时歌》)繁苛的征差徭役,艰难的生计,使广大丁男被迫离开亲人,使得丢下的家室妻子倍受熬煎。这就是反映在“妾身千万难”的社会因素。令曲言浅意深,语畅味浓,含思隽永,闻者动心,给人留下了驰骋想象的余地,具有民歌“明转出天然”的本色。
相关推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楼兰,是古代 (公元前80年左右) 新疆罗布泊西岸的一个国家,是汉代通西域南路必经之地,后被沙漠堙没,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
2024-09-29
塔尔寺,藏语称 “袞本”,意为 “十万佛像”。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我
2024-09-29
青海湖,在青海省西宁西,古名鲜水、又名仙海、西海,音近相通。北魏时始名青海,蒙古语称 “库库诺尔”,意为 “青色的湖&
202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