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庐山屏风叠》原文及赏析

【导语】:

  李白诗歌《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庐山屏风叠》原文及赏析  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  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  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  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 

  李白诗歌《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庐山屏风叠》原文及赏析

  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

  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

  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

  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

  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

  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

  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

  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

  中夜天中望,忆君不见君。

  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此诗作于天宝十五载(756),当时洛阳以北的广大地区,已尽为安史叛军所占。李白此诗,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前半生作了一个总结,并表达了当此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自己却无从用力的悲愤失望情绪。题中的 “屏风叠”,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因形状像九叠屏风而得名。

  开篇“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二句,飘然而来,写的是开元十四年(726),诗人离开蜀中,自湖北顺江而下,在金陵、扬州一带漫游的往事。屈指算来,流光已经过去整整三十年,自己仍然功业无成,一个“昔”,一个“蹉跎”,包含了无限的感慨。

  “俱飘”二句,牵入王判官。自己与王判官分手,就像落叶随风飘散,又像洞庭湖的诸多支派各自流向天之一方。

  这一别就是多年。青年惜别,至中年仍未能相见。自己虽曾于天宝元年(742),得道士吴筠举荐,应诏赴京,但至天宝二载(744),便为谗言所中,而赐金还山。自己于是再次放浪江湖,漫游吴越。这里用了一个“蹭蹬”。蹭蹬者,失道也,反映出诗人政治上失意之后的悲愤心情。

  当诗人政治上失意之时,只有美好的大自然能给诗人以心灵的慰藉。那天台山上翠绿的藤萝,剡溪水面清朗的风月,海上变幻的云山,水中清彻的倒影,无不令人心旷神怡,乐而忘返。然而置身于山水风月之间。有一件事诗人始终未能忘却,那就是 “思君”,时时思念自己的朋友王判官。

  李白极重朋友交谊,尤致慨于知音之难得。诗人是很自负的,认为自己的才气,足可以倾倒生于荆州的屈原、宋玉,在梁孝王门下为客的邹阳、枚乘。但世人多笑我浮夸放诞,我的知音究竟在哪里呢? 言外之意,只有您王判官是我的知音,可惜这样的知音是太少了。

  “大盗” 以下急转,由对往事的追忆转入当前的现实。“大盗”者,窃国之盗也,指安禄山。“割鸿沟”言其侵占地方之广,“扫秋叶” 言其为害之烈。而被扫一方以 “秋叶”喻之,也隐约可以见出诗人对唐军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的不满。

  “济代”即济世,唐人避李世民 (唐太宗) 讳而改。“吾非济代人”是作者的愤激之言,“且隐屏风叠”是作者此时不得不作出的抉择。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越是这样的时刻,诗人就越是企盼知音,思念自己的知心朋友,然而尽管夜中长望,仍然是思君不见,这更使诗人感到无限的孤独和怅惘。但无论如何,诗人决心拂衣而去,立即踏上隐居的道路,永远与那自由飞翔的海鸥为友。这一愿望诗人曾经多次表述过,但诗人的初心是“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而这次的表述却是面临着国难当头、自己却不能有所作为的痛苦现实,这对诗人的政治理想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本诗的情调便于豪放和旷达之中又带有激愤和伤感。

相关推荐
  • 李白诗歌《赠清漳明府侄聿》原文及赏析
  • 李白诗歌《赠汪伦》原文及赏析
  • 李白诗歌《赠昇州王使君忠臣》原文及赏析
  • 李白诗歌《赠新平少年》原文及赏析
  • 李白诗歌《赠崔秋浦三首》原文及赏析
  • 李白诗歌《赠孟浩然》原文及赏析
  • 李白诗歌《赠别从甥高五》原文及赏析
  • 李白诗歌《赠何七判官昌浩》原文及赏析
  • 李白诗歌《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原文及赏析
  • 《袁枚·赠黄生序》原文及翻译
  •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