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鞅曰:疑行无名[3],疑事无功[4]。且夫有高人之行者[5],固见非于世[6];有独知之虑者[7],必见敖于民[8]。愚者闇于成事[9],知者见于未萌[10]。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11]。论至德者不和于
《史记·夏本纪第二》原文、翻译及鉴赏
【提示】 《史记》本纪的重要价值,在于揭示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历史发展的大势,起到了全书纲领的作用。《夏本纪》记述的夏代,处于
2021-04-17
卫鞅曰:疑行无名[3],疑事无功[4]。且夫有高人之行者[5],固见非于世[6];有独知之虑者[7],必见敖于民[8]。愚者闇于成事[9],知者见于未萌[10]。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11]。论至德者不和于
卫鞅曰:“疑行无名[3],疑事无功[4]。且夫有高人之行者[5],固见非于世[6];有独知之虑者[7],必见敖于民[8]。愚者闇于成事[9],知者见于未萌[10]。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11]。论至德者不和于俗[12],成大功者不谋于众[13]。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14],不法其故[15];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16]。”孝公曰:“善。”甘龙曰[17]:“不然[18]。圣人不易民而教[19],知者不变法而治[20]。因民而教[21],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22],吏习而民安之[23]。”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24],学者溺于所闻[25]。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26],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27]。三代不同礼而王[28],五伯不同法而霸[29]。智者作法[30],愚者制焉[31];贤者更礼[32],不肖者拘焉[33]。”杜挚曰[34]:“利不百[35],不变法;功不十[36],不易器[37]。法古无过[38],循礼无邪[39]。”卫鞅曰:“治世不一道[40],便国不法古[41]。故汤、武不循古而王[42],夏、殷不易礼而亡[43]。反古者不可非[44],而循礼者不足多[45]。”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46],卒定变法之令[47]。
令民为什伍[48],而相(收)[牧]司连坐[49]。不告奸者腰斩[50],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51],匿奸者与降敌同罚[52]。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53],倍其赋[54]。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55];为私斗者[56],各以轻重被刑大小[57]。僇力本业[58],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59]。事末利及怠而贫者[60],举以为收孥[61]。宗室非有军功论[62],不得为属籍[63]。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64],臣妾衣服以家次[65]。有功者显荣[66],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67]。
令既具[68],未布[69],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70],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71]。民怪之[72],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73],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74],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75]。于是太子犯法[76]。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77]。太子,君嗣也[78],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79],黥其师公孙贾[80]。明日,秦人皆趋令[81]。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82],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83],乡邑大治[84]。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85]。”尽迁之于边城[86]。其后民莫敢议令[87]。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88],将兵围魏安邑[89],降之[90]。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91],秦自雍徙都之[92]。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93]。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94],置令、丞 [95],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96],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97]。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98]。
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99],诸侯毕贺[100]。
其明年[101],齐败魏兵于马陵[102],虏其太子申[103],杀将军庞涓[104]。其明年,卫鞅说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105],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 魏居岭阨之西[106],都安邑,与秦界河[107],而独擅山东之利[108]。利则西侵秦[109],病则东收地[110]。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111]。而魏往年大破于齐[112],诸侯畔之[113],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114],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115],此帝王之业也。”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116]。军既相距[117],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118]:“吾始与公子欢[119],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120],盟[121],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122],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123],因攻其军[124],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125],国内空,日以削[126],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127]。而魏遂去安邑[128],徙都大梁[129]。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130]。”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131],号为商君。
【段意】 写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驳斥了甘龙、杜挚等反对派的论调,决定变法,以及变法的具体内容和通过变法对内对外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字数:1953
注释
[1]变法:改革法律制度。
[2]议己:议论自己。
[3]疑行无名:行动犹豫不决的人不能成名。
[4]疑事无功:做事不决断的人建立不了功业。疑,犹豫,不自信。
[5]有高人之行者:有比一般人品德好(高尚)的人。
[6]固见非于世:意为本来就会受到世俗之人的非议。非,非难,责怪。
[7]独知之虑:有独到的见解和谋虑。
[8]见敖于民:被一般的人所嘲笑。敖,同“嗸”(ao),戏弄,取笑。
[9]闇于成事:对别人已取得成功的事还不明白其所以然。闇,同“暗”。
[10]见于未萌:在事情尚未发生时就看到苗头。萌,发端,开始。
[11]民不可句:意为百姓不能与他们事前商量如何开始,但他们却乐于享受成果。虑始,事前商量。乐成,乐于享受成果。
[12]至德:最高的品德。不和于俗:不随从时俗。和(he):跟着唱。
[13]不谋于众:不与众人谋划。
[14]是以:所以。
[15]不法其故:不效法原来的旧制度。法,效法,遵守。
[16]不循其礼:不遵循原来的礼制。
[17]甘龙:孝公的大臣。
[18]不然:不是这样。
[19]圣人句:意为圣贤之人不改变原有的风俗另外推行教化。教,教化。
[20]不变法而治:聪明的人不变更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
[21]因民而教:根据百姓原有的风俗来教化。
[22]缘法而治:遵循旧有的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缘,沿袭。
[23]吏习句:意为官吏习惯百姓安心。
[24]故俗:旧俗。故,旧。
[25]溺于所闻:局限于自己的狭隘见闻。溺,沉溺,拘泥。
[26]居官守法:意为处在一定职位,遵循原有法度。
[27]非所与句:意为不是能与之讨论旧法度以外的事情。指变法。
[28]三代句:三代礼制不同却都能称王天下。三代,指夏、商、周。
[29]五伯句:五霸法度不一样却都能称霸诸侯。伯,通“霸”。五伯,即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30]作法:制定法律。
[31]制:被控制,被管束。
[32]更礼:改变旧礼制。
[33]不肖者句:意为没能力的人被礼制束缚。不肖,没才干,没本事的人。
[34]杜挚:秦孝公时大臣。
[35]利不百:利益好处达不到百倍。
[36]功不十:没有十倍的功利。
[37]不易器:易,改换;器,指古代标志名位、爵号的器物。
[38]法古无过:效法古代礼制没有错。
[39]循礼无邪:遵循古时礼法正确。邪,不正当。
[40]治世不一道:治理天下不必用同一种方法。
[41]便国:对国家有利。
[42]汤、武:成汤和周武王。汤,商朝的开国君主。武,姓姬,名发,周朝的开国君主。
[43]夏、殷:指夏桀和商纣王。桀,名履癸,夏朝的亡国之君。纣,名辛,商朝的最后一位君王。
[44]反古者不可非:违反古代法度的人不应受到责怪。
[45]不足多:不值得赞扬。多,称赞,肯定。
[46]左庶长:秦官职名,秦国第十等爵。
[47]卒:终于。
[48]什伍:指把百姓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地组织起来。
[49]连坐:什伍中一家有罪,其他各家如不举报,则都按与罪犯同罪处罚。相牧司:相互监督。
[50]不告句:意为不告发违犯法令的令将被处以腰斩的刑罚。奸,犯法。腰斩:古代的一种酷刑,从腰部斩断的死刑。
[51]与斩敌句:指与斩杀敌人一样受到奖赏。
[52]匿:隐藏,包庇。
[53]分异:意为分家。
[54]倍其赋:加倍征收赋税。
[55]率(lu):标准,条例。
[56]私斗:为私事相争斗。
[57]被刑:加以处罚。
[58]僇(lu)力本业:意为尽力从事农业生产。僇力,同“戮力”,尽力。本业,指农桑根本事业。
[59]复其身:免除本人的赋税徭役。复:免除赋税徭役。
[60]末利:指商业。古代重农抑商,故云。怠,懈怠,懒惰。
[61]举以为收孥:意为全部没人官府为奴婢。举,全,尽。
[62]宗室:指国君的家族。
[63]属籍:家族的花名册。
[64]各以句:各按等级次序占有田宅。名,占有。差次,差别,次序。
[65]臣妾衣服句:奴仆所穿的衣服样式各随其主人爵次等级的高低来定。家次:家族的等级。
[66]显荣:显达荣耀。
[67]芬华:芬芳荣华,比喻显荣。
[68]具:完备。
[69]布:宣告,公布。
[70]国都市南门:国都集市的南门。
[71]募:广泛征求。置:安放。
[72]怪之:以之为怪。
[73]金:古时重量单位,一金即一镒,一镒为二十两。
[74]期(ji)年:一整年。期,周年。
[75]秦民句:秦国百姓到国都告新法令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76]于是:在这时。是,通“时”。
[77]将法太子:准备按法律规定处罚太子。
[78]君嗣:国君的继承人。嗣,继承。
[79]刑其句:惩罚他的老师公子虔。
[80]黥(qing):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然后涂上黑色使之永留痕记的刑法。
[81]趋令:遵守法令的要求。趋,趋向,趋附。
[82]道不拾遗:路上遗失的东西无人拾取。
[83]怯:畏惧,害怕。
[84]大治:治理得宜,政治安定。
[85]乱化之民:扰乱国家秩序反对推行新法的百姓。乱,扰乱。化,风俗,教化。
[86]边城:边远的城邑。
[87]议令:谈论新法。
[88]大良造:秦官名,又称大上造,秦的第十六爵,步兵的最高将领。
[89]安邑:魏的前都城,在今山西运城、夏县一带。
[90]降之:意为订立和约。
[91]冀阙:宫阙名,又名魏阙,公布法令的地方。
[92]雍:秦故都,在今陕西凤翔。都之:以咸阳为国都。
[93]同室内句:禁止父子兄弟等在同一间房屋内住宿休息。
[94]集小句:意为把小乡镇合并起来设置县这种行政单位。集,合并,聚集。
[95]令:一县最高的行政长官,即一县之长。丞:县令的副手。
[96]阡陌封疆:意为废除井田制,重新划定地界。阡陌,指田间小路,南北曰阡,东西谓陌。封疆,地界。
[97]平斗桶句:意为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的标准。即统一度量衡。平,统 一。
[98]劓(yi):割掉鼻子的刑罚。
[99]天子致句:周天子送祭肉给秦孝公。致,送。胙(zuo),祭祀用的肉,祭后分送给参加祭祀的人,表示尊宠。
[100]毕贺:全都来祝贺。
[101]其明年:这件事的第二年。
[102]马陵:齐地名,在今河北大名东南,一说在今河南范县西南。
[103]虏其句:俘获魏太子毕申。虏,俘获。
[104]庞涓:魏大将,为齐将孙膑、田忌所败,自杀于马陵。
[105]腹心疾:比喻严重的祸患。
[106]岭阨之西:山峰险要的西边。
[107]界河:以黄河为界。
[108]独擅句:独家拥有崤山以东的利益。
[109]利则句:条件有利时就向西进攻秦国。
[110]病则句:国力衰弱或条件不利时还可向东侵占赵、齐诸国的地盘。
[111]赖:依靠。盛:兴旺发达。
[112]大破于齐句:魏国过去被齐军打得大败。指公元前353年齐田忌、孙膑围魏求赵,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南)大破魏军事。
[113]畔之:指背叛魏国。畔,通“叛”。
[114]不支秦:对抗不了秦国的进攻。支,支持,支撑。
[115]东乡句:向东发展控制各诸侯国。乡,通“向”。
[116]公子卬:魏国诸公子。
[117]相距:相互对峙。
[118]遗(wei):赠送,给予。书:信。
[119]始:当初。
[120]面相见:当面会见。
[121]盟:立誓缔结和约。
[122]已:完毕。
[123]伏:埋伏,藏匿。甲士:指全副武装的士兵。
[124]因:趁机。
[125]数破句:屡次被齐国和秦国打败。破,打败。
[126]日以削:一天比一天削弱。日,天天。
[127]河西之地:黄河以西的地区。
[128]去:离开。
[129]徙都大梁:把国都迁到大梁。大梁,今河南开封。
[130]恨:怨恨,遗憾。
[131]於(wu)、商十五邑:把商、於之地共十五邑赐给商鞅作封地。故於邑在今陕西商县西约二百里,故商邑在今陕西商县东九十里。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提示】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始封代王,周勃等平定诸吕之乱后,被迎立为皇帝,在位凡23年。汉文帝执政期间,执
2021-04-16
【提示】 《孝景本纪》是汉景帝刘启的传记。刘启(前188前141),前157前141年在位。他继高帝刘邦、文帝刘恒之后继续实行与民休息的
2021-04-16
【提示】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原名彘(zhi治),是景帝刘启的第九个儿子,高帝刘邦的曾孙,是西汉强盛时期一位有雄才大略,又建立了文治
2021-04-16
2018-11-28可可诗词网-全文上册 https://www.kekeshici.com【提示】 《史记》有十篇年表,用表格形式谱列某一时期的史事人物。年表
2021-04-16
【提示】 《十二诸侯年表》年经国纬,谱列春秋之时的列国事件,共有十四栏,即:周、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
202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