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龟策列传之夫摓策定数》原文、翻译及鉴赏

【导语】:

周公卜三龟[5],而武王有瘳[6]。纣为暴虐,而元龟不占[7]。晋文将定襄王之位[8],卜得黄帝之兆[9],卒受彤弓之命[10]。献公贪骊姬之色[11],卜而兆有口象[12],其祸竟流五世[13]。楚灵将背周室

  周公卜三龟[5],而武王有瘳[6]。纣为暴虐,而元龟不占[7]。晋文将定襄王之位[8],卜得黄帝之兆[9],卒受彤弓之命[10]。献公贪骊姬之色[11],卜而兆有口象[12],其祸竟流五世[13]。楚灵将背周室[14],卜而龟逆[15],终被乾谿之败[16]。兆应信诚于内[17],而时人明察见之于外[18],可不谓两合者哉[19]!君子谓夫轻卜筮[20],无神明者,悖[21];背人道[22],信祯祥者,鬼神不得其正[23]。故《书》建稽疑[24],五谋而卜筮居其二[25],五占从其多[26],明有而不专之道也[27]。

  余至江南,观其行事[28],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29],蓍百茎共一根。又其所生[30],兽无虎狼[31],草无毒螫[32]。江傍家人常畜龟饮食之[33],以为能导引致气[34],有益于助衰养老[35],岂不信哉!

  【段意】写充任卜筮者的人选、卜筮的灵验与人们对卜筮之事应取的审慎态度;由此说到作者游江南而听到寿龟、蓍草所在之地所显示的灵异与江边居民养龟补身的习俗。

  【注释】[1]摓(feng):通“捧”。策:占卜用的蓍草,又写作“笑”。数:指天命、命运、吉凶祸福等“气数”。[2]灼龟:用火灼烧龟甲。观:观察;辨认。兆:龟甲经烧灼后形成的裂纹。引申为预兆、朕兆,即事情发生之前的迹象。[3]是以:因此。择贤:选择贤者(有德才者)。[4]重事:慎重从事。[5]据《尚书·周书·金滕》载:周武王于伐纣后的第二年患病,周公筑坛,祝告其先人太王(古公亶父)、王季(季历)和文王(昌),请以己身替代武王之死。祝告毕,“乃卜三龟”,皆得吉兆。再翻阅占兆之书,“乃并是吉”。第二天,武王病愈。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县北),称为周公。曾佐武王灭商。武王死,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出师东征,平定其兄弟管叔等与纣子武庚的叛乱,又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营建东都洛邑。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卜三龟:用太王、季历、文王之龟占卜(据《尚书》孔颖达疏谓分别用三王不同卜法先后各卜一龟)。[6]武王:周武王。有瘳(chou):为之病愈。有,为。瘳,病愈。[7]元龟:大龟。不占:意谓不出吉兆。据《尚书·商书·西伯戡黎》载:西伯昌(周文王)攻克黎国,迫近商的统治中心。纣王大臣祖伊恐惧,奔告纣王说:“天子!天既讫我殷命,格人元龟罔敢知吉。”意思是说上天已经要结束我们殷朝的王命了,哲人、大龟没有知道殷朝有什么吉利的(即没有什么光明前途)。纣王不听,并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8]据《左传》僖公二十五、二十八年载:逃难在外的周襄王向诸侯求救。鲁僖公二十五年(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晋文公听纳大臣狐偃之谏,发兵救周,围温,纳襄王于王城,杀王子带,平周乱。周赐晋河内、阳樊之地,晋遂有南阳,并博得了“尊王”的美名。此后与楚争霸,取得优势,于鲁僖公二十八年(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文公被襄王正式册封为侯伯(诸侯盟主)。其年冬,晋文公再次盟会诸侯于温(今河南温县),盟主地位愈加巩固。晋文:晋文公(前697—前628年),名重耳,公元前636—628年在位。襄王:周襄王(?—前619年),姓姬名郑,公元前651—前619年在位。他纳狄(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女为后,又与继母惠后有矛盾。十六年(前636年),他废狄后,狄人得惠后之助攻入王城,立惠后子叔带为王,他出奔郑国。后在晋文公帮助下复位。[9]据《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狐偃劝文公纳襄王,文公使人占卜,卜得吉兆——“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又使人用蓍草占卜,亦得吉兆。晋文公救周决心遂定。黄帝:传说中中原各地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炎帝扰乱各部族,他得到各族拥戴,与炎帝俞罔大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又击败蚩尤,遂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10]卒:终于。受:承受,接受。彤(tong)弓之命:指周天子给予的“专征伐”权力,亦即命其为侯伯(霸主)。彤弓,朱红色的弓。古代诸侯有大功时,天子赏赐弓矢,使其有“专征伐”之权。彤弓即其中之一。《书·文侯之命》:“彤弓一,彤矢百。”[11]献公:晋献公(?—前651年),名诡诸,春秋时期晋国君,公元前676—前651年在位。他翦除若干同姓宗族,重用有军功的异姓卿大夫,强化以他为首的公室。又消灭一些小国,打败骊戎、北狄,开拓疆土,使晋成为北方大国。他因宠爱骊姬,酿成祸患,死后晋国内乱频起。骊姬(?—前651年):一作丽姬。春秋时骊戎之女,献公攻克骊戎,将她夺归,立为夫人,生子奚齐。她受献公之宠,欲立奚齐为太子,遂谮杀太子申生,并逐重耳等群公子。献公死,奚齐继位,大臣里克杀之,她也被杀。[12]口象:即指齿牙为祸之象。据《国语·晋语》和《史记·晋世家》载:献公五年(前672年),将伐骊戎,使人占卜,见兆端左右裂缝有似口中齿牙之状,且中有纵画,卜官史苏认为此兆是表示“齿牙为祸”,即象征谗言之为害。[13]骊姬谮杀太子重申后五年,献公死,大臣荀息遵嘱将立骊姬子奚齐为君,大臣里克杀奚齐。荀息乃立奚齐弟(骊姬妹所生子)悼子(一作卓子)为君,里克又杀悼子,荀息死难。秦穆公发兵护送公子夷吾入晋都,齐桓公亦率诸侯如晋,共立夷吾为君,是为惠公。惠公杀里克,诛申生原属之大夫,又与秦战并被俘(后放归)。惠公死,太子圉立,是为怀公。公元前636年,秦穆公发兵送重耳归国,并使人策动晋国权臣杀死怀公。重耳得立为君(文公),晋国内乱方息。所谓“其祸竟流五世”即指因骊姬之谗而祸及献公、奚齐、悼子、惠公、怀公五君。[14]楚灵:楚灵王(?—前529年),春秋时楚国君。芈(mi)姓,名围(或作回)。公元前540—前529年在位。他杀君而代其位,却发兵声讨齐国杀君之臣庆封,时人皆笑之。曾蹂躏陈、蔡、徐等国。后公子比等举兵反叛,攻入楚都,他自缢身死。将背周室:将要背叛周朝王室(即背叛周天子)。[15]卜而龟逆:指占卜的结果不吉利。据《左传》昭公十三年载:当初灵王卜问自己能否身为天子,卜兆不吉,乃投龟大骂天帝说:“区区天下,小小天子之位,你不给我,我必自取之!”[16]终被乾(gan)谿之败:终于遭受乾谿之败。被,蒙受,遭受。乾谿,地名,在今安徽亳县东南。据《史记·楚世家》载,公元前529年,灵王在乾谿耽乐,不想离开。国人苦于他的奴役,公子比等乘机举兵造反,攻入楚都,杀太子。灵王众叛亲离,几乎饿死,后被芋尹申无宇之子救回家里,不久即自缢死。[17]兆应:朕兆和应验。信诚:真实不欺。[18]见:发现,看出问题。[19]两合:两相吻合。这三句意思是说朕兆和应验真实不欺于内,而当时人也明察其事知其结果于外,能不说这是两相吻合的吗![20]君子谓夫:君子认为;君子说。夫,表示将发议论。轻:轻视。[21]悖(bei):谬误,荒谬。这几句说君子认为那些轻视卜筮、不信神明的人,是荒谬的。[22]背人道:背弃人事或为人之道。[23]正:不偏;恰当,适当。这两句说背弃人事或为人之道而一味迷信祥瑞的人,鬼神也不会给予恰当的对待的。[24]《书》:亦称《尚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尧典》、《禹贡》、《洪范》等篇是后人补入的。有今、古文两种,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即今、古文《尚书》之合编。此书保存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重要史料颇多。建稽疑:《尚书·洪范》:“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洪范》是记述箕子回答武王问题的篇目,箕子陈述的治国理民的大法凡九条,其中第七条即“稽疑”。稽,考证;疑,疑问。合起来的意思是关于解决疑难的方法。[25]五谋而卜筮居其二:在解决疑难问题时,应该与之商量的对象有五个,而卜、筮占了其中的两个。谋,谋划,商量。《尚书·洪范》:“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民,谋及卜、筮。”[26]五占从具多:五人分别占卜,应当信从其中多数人的判断。《洪范》:“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此即“从其多”之意。[27]明有而不专之道也:这是明白虽然立有卜筮之官并使其卜筮决疑但却不可专用专信的道理。此句乃是针对汉武帝专宠丘子明之属因而造成种种祸害而发的议论,也是作者对卜筮者所持的基本态度。[28]其:那里,那。代词。此处指江南地方。行事:做事,办的事。[29]云:说,说是。龟千岁:乌龟活到千岁,即千年之龟。乃:才,这才。[30]其:指千岁之龟、百茎之草。所生:指它们生活、生长的地方。[31]兽无虎狼:即无虎狼一类猛兽。[32]草无毒螫(shi):草里没有毒虫。螫,蜇(zhe);毒害。[33]江傍(pang):江岸,江边。傍,旁边,侧。畜(xu):畜养。饮食之:饮其血,食其肉。[34]导引:中国古代除病强身的养生之术和中医治病方法之一,道士则用为“修仙”之术。指通过自我按摩、舒展筋骨、调整呼吸等方法进行健身运动。此处可理解为(通过饮龟血食龟肉能够)舒筋活血。致气:得到元气。[35]助衰:防衰,延缓衰老;帮助衰弱者使之强健。养老:滋养老年者使之延年益寿。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大家都爱看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