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十六字令三首①》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②。惊回首,离天三尺三③。(原注)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④。奔腾急⑤,万马战犹酣⑥。 其三 山,刺破青天
毛泽东诗词《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原文、注释及赏析
毛泽东诗词《五律①挽戴安澜将军②》 一九四三年三月 外侮需人御③,将军赋采薇④。 师称机械化⑤,勇夺虎罴威⑥。 浴血东瓜守⑦,驱倭
2021-01-19
毛泽东诗词《十六字令三首①》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②。惊回首,离天三尺三③。(原注)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④。奔腾急⑤,万马战犹酣⑥。 其三 山,刺破青天
毛泽东诗词《十六字令三首①》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②。惊回首,离天三尺三③。(原注)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④。奔腾急⑤,万马战犹酣⑥。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⑦。天欲堕,赖以拄其间⑧。
作者原注
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⑨,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这三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①十六字令三首,诗词中有联章体,以多首咏一主题。这三篇即如此。后文《七律二首·送瘟神》,作法相同。 ②快马加鞭,明代徐畛《杀狗记》第十七出《看书苦谏》:“何不快马加鞭。” ③离天三尺三,极言山之高,与天相近。这五字虽如作者自注所云,系用当时民谣成句,而类似的说法,古来多有之。《太平御览》卷四○《地部》五《太白山》引汉代《辛氏三秦记》曰:“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尺。”唐代李白《蜀道难》诗曰:“连峰去天不盈尺。”宋代贺铸《渔家傲·荆溪咏》词曰:“南岳去天才尺五。”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八七《江西》五《吉安府》曰:“谚云:高霄(岭名)慵隔,去天三尺。”以上二句意思是说,上山时不曾留意观山,下山时蓦然回首,始惊讶其山之高峻。 ④倒海翻江卷巨澜,隋李巨仁《登名山篇》诗曰:“叠峰如积浪。”唐代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诗曰:“连山若波涛。”宋王安石《泊姚江》诗二首其一曰:“山如碧浪翻江去。”清代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五回:“直杀得……倒海翻江波浪滚。”本句可以作直喻理解,谓群山起伏,犹如江海巨澜翻卷。若作转喻理解,与下句“万马战犹酣”连文,谓群山纠结,如千骑万马交互冲杀,势如倒海翻江,似亦可通。 ⑤奔腾急,唐代韩愈《南山》诗曰:“或决若马骤。”金王特起《绝句》二首其一曰:“山势奔腾如逸马。” ⑥万马,宋范成大《谒南岳》诗曰:“湘中固多山,夹岸万马屯。”辛弃疾《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词曰:“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战犹酣,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曰:“英姿飒爽犹酣战。”韩愈《南山》诗曰:“或蹙若相斗。” ⑦刺破青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河水》三曰:“连山刺天。”锷,刀剑的锋刃。以上二句形容山峰的高峻。《庄子·说剑》篇曰:“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泰山)为锷。”本词逆用这一比喻。亦可参看唐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海畔尖山似剑铓。”柴夔《望九华山》诗:“九华如剑插云霓。”宋代杨亿《成都》诗:“青山路险剑为峰。” ⑧“天欲堕”二句,谓天像是要塌下来,多亏高山将它撑住了。赖,依靠。拄,支撑。其间,指天地之间。按《楚辞》屈原《天问》篇曰:“八柱何当?”汉代王逸注曰:“言天有八山为柱。”又,唐代徐坚等编《初学记》卷五《地部》上《总载地》引《河图括地象》曰:“昆仑山为天柱。”词中天欲堕而赖山拄云云,由此类神话传说生发而出。 ⑨骷髅山,属苗岭山脉雷公山系。1934年12月,中央红军从那里经过。
【赏析】
曾自称要做“山大王”的毛泽东,在其创作的许多诗词中都有着山的意象,一生与山结有深厚的情缘。这组专门写山的小令,是1934年末到1935年长征之间写的,诗人以雄豪夸张的笔势,描写了长征途中所看见、所征服过的崇山峻岭。
1934年10月,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领导下,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福建、江西出发,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攻克黎平县后,中央政治局于12月18日在这里召开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放弃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汇合的计划,进军贵州,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贵州第二大城市遵义,中共中央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在云贵川山区纵横驰骋。而这三首小令便是这个时期所写,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红军所越过的各种山的神态个性与壮观景象,在山之静止中又时时感觉到红军之动,可谓写山为表,而写红军的长征则为词之里、词之心。
第一首写山的高峻。首句便是一个“山”字,让人感觉仿佛有一座高山突兀地矗立在面前,有种拔地而起的气概。湖南民谣称:“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要翻越如此阻挡行人的高山,正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般人来了都要下马而行,但英勇无比的红军战士依然快马加鞭,飞驰过山。等到越过高山再回头去看时,才发觉山原来是如此之高耸入云,仿佛离天空只有短短的三尺三寸。这种惊讶之中带有喜悦之情,这是战士们征服自然的喜悦,显示了战士们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战斗精神。整首词只有短短的十六个字,写的是山的高峻,但是让人感受到的却是红军战士在崇山峻岭之中飞快行进的豪情,用山的高峻反衬出红军的势不可挡。
第二首则写山的壮阔。山本是静态的,但在作者的眼中,云贵高原上的层峦叠嶂就像翻江倒海的巨浪汹涌澎湃。诗人以动喻静,化静为动,紧接着又以“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形容群山的气势犹如奔腾于疆场上的千万战马,激战正酣。诗人用巨浪、战马比喻群山,而山之气势又像转战于云贵高原中的万千红军,冲破层层艰险,有压倒一切的气概。
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峻峭。作者用夸张与想象写出奇峰凸起的壮观景象。他用“刺破青天”的宝剑形容山的峭拔陡直,这把锋利的“宝剑”把天都刺破了,可是锋刃一点也没有残破。山的峭立与峭锐被诗人刻画得力透纸背,在古往今来写山的诗句中,可谓无与伦比,石破天惊。而最后一句的想象更是神奇,让人联想到女娲补天的神话:“共工氏与颛顼氏争为帝,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缺,断鳌足以立四极。”神话中的天柱支撑起天空,诗人引用其意,说被刺破的青天仿佛要掉下来,幸亏这些山像坚挺的柱子支撑起天空,使之不致坠落,从而表现出山的雄伟、坚实。与上两首词相同,对山的描写让人自然地联想到与山一样顶天立地、坚强挺拔的红军战士。英勇的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时,就像这直插云霄的利剑,又像这擎天的石柱,坚不可摧,给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的国民党以沉重的打击。
毛泽东的这三首小令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云贵山峦的气势形貌。它们各自独立,但又互相补充,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诗人用如此气势磅礴的笔法来写小令,这在词的创作史中前无古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领袖辛弃疾曾经写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用山的矫健妩媚来写自己的个性品格。这种散文化的写法已经是对传统本色词的突破,而千载之后的伟人毛泽东则更为大胆地运用比喻想象的手法,使用气势磅礴的语言,写出了一种具有崭新面貌的小令。虽然宋末的风雅派词人张炎曾说,“词之难于小令,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字一句闲不得,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乃佳”(《乐府指迷》),强调的是小令的含蓄蕴藉,意在言外,只有毛泽东这样的气魄胸襟,才能创作出如此大气磅礴的小令,可以说是大手笔、大气概。
文章作者:王毅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毛泽东诗词《五律①挽戴安澜将军②》 一九四三年三月 外侮需人御③,将军赋采薇④。 师称机械化⑤,勇夺虎罴威⑥。 浴血东瓜守⑦,驱倭
2021-01-19
毛泽东诗词《附 七律随从毛主席登岳麓山①》 周世钊 滚滚江声走白沙②,飘飘旗影卷红霞。 直登云麓三千丈③,来看长沙百万家。 故国
2021-01-19
毛泽东诗词《念奴娇鸟儿问答》 一九六五年秋 鲲鹏展翅①,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②。背负青天朝下看③,都是人间城郭④。炮火连天,弹痕遍
202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