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③,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
《小公务员之死》小说原文
《小公务员之死》是很经典的一部短篇小说,关于《小公务员之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来了解一下吧。
2024-09-11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③,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③,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④。” 许之。
夜缒而出⑤,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⑥?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⑦,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⑧,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⑨,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⑩,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11),乃还。
子犯请击之(12)。公曰: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14)。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①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逃亡在外时,途经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贰: 有二心,指晋楚城濮之战时,郑助楚攻晋一事。②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北。氾 (fan)南: 氾水之南。③佚之狐: 郑大夫。郑伯:郑文公。烛之武: 郑大夫。④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⑤缒(zhui): 用绳子缚住身体,从城墙上放下去。⑥陪: 增加。⑦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招待食宿的主人。因郑在秦东,故有此说。行李: 外交使者。乏困: 指食宿方面的不足。⑧焦、瑕: 晋国二邑。版: 指防御工事。⑨封: 疆界。此指扩张自己的领土。⑩阙: 损害。(11)杞子、逢孙、杨孙: 都是秦国大夫。(12)子犯: 晋大夫,即狐偃,晋文公舅。(13)微: 非。(14)敝: 损害。知: 同 “智”。乱: 分裂。指秦晋两国同盟破裂,互相攻战。整: 团结。指秦晋两国睦邻友好。
【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它曾经对晋国无礼,而且有了二心,暗地里向着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进见秦穆公,军队一定会退回去。” 郑文公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说: “臣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 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 郑文公说: “我没能早任用您,现在形势危急才来求您,这是寡人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您也有不利啊。” 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用绳子从城墙上吊下来,进见秦穆公。说: “秦、晋两国包围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而对君侯有好处,那就烦劳君侯左右随从了。越过别国而把远方的土地作为边境,君侯知道这是难办的,哪里用得着用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 邻国的加强,就是君侯的削弱。如果赦免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者的往来,供应他们所缺少的物资,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何况君侯曾经把好处赐给晋国国君了,他答应给君侯焦、瑕两地,早晨渡河回国,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您是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 已经东边向郑国开拓土地,又想肆意开拓它西边的土地。如果不损害秦国,到哪里去取得土地?损害秦国来使晋国得到好处,何去何从,只有请君侯考虑。” 秦穆公很高兴,与郑人结盟,派遣杞子、逢孙、杨孙驻守郑国,就回去了。
子犯请求攻击秦军。晋文公说: “不行。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位。靠了他人的力量反而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 失掉同盟国家,这是不明智; 用动乱来代替团结,这是不勇武。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走了。
【鉴赏】 这是 《左传》记行人辞令的代表作品之一。鲁僖公三十年 (前630),秦、晋两个大国联合起来攻打郑国,包围了郑国国都,形势十分危急。郑文公派遣烛之武去说服秦穆公退兵。烛之武对秦晋两国貌合神离的关系洞若观火,于是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围绕 “越国鄙远,亡郑陪邻” 的中心,进行分化,说明舍郑对秦国有利,而亡郑对秦国不利的道理。表面上处处为秦国着想,骨子里却是为了保全郑国。烛之武的说辞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史事的引用,终以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了秦穆公,使秦不但放弃了灭郑的念头,而且留下一部分军队助郑御晋。在这种情势下,晋文公只好罢兵回国,郑国得以保全。本篇展现了烛之武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全文不满三百字,却完整地记叙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语言精练有力,说理透辟。
字数:1828
知识来源: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27-28-29页.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