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给了我们两个选择,是选择轻还是重呢?这本书慢慢的在给我们讲述。
柏拉图《理想国》读后感5篇(800字)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经典著作,书中描绘了理想国的建成,是一本哲学体系的书籍。读完之后会有不同的感受,一起来看看吧!
2018-07-03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给了我们两个选择,是选择轻还是重呢?这本书慢慢的在给我们讲述。
篇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轻、重的对立最神秘,也最模棱两难。
米兰昆德拉的世界里,人类永远都会找到一个信仰活下去。尽管这个世界会是消极的,黑暗,粗俗,寒冷,非存在。人性堕落到谷底,但他的主人公都是最终找到莫大的勇气和理由活下去,并且积极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
那时候的捷克处于风雨飘摇的年代,俄国的铁蹄践踏着这片热土的生命之重。而这样的硝烟背景下的爱情被历练的如此坚强不屈,于是,在爱情的世界里,再浓重的战争,相爱的人会拥抱的更紧。
她象个孩子;被人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筐里顺水漂来,而他在床榻之岸顺手捞起了她。他一生与爱情无涉,渴望女人又惧怕女人。她因他的那本书,贝多芬的音乐,一串数字六还有黄色的公园长凳抓住了这个必然的偶然。他因她半夜的突然发烧和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筐里顺水漂来的比喻留下了她。那不是因为爱情,又是因为什么呢?是爱吗?那种想死在她身边的情感显然有些夸张:在这以前他仅仅见了她一面!那么,明明知道这种爱不甚适当,难道这只是一个歇斯底里的男人感到自欺之需而作出的伪举吗?他的无意识是如此懦弱,一个小小的玩笑就使他选择了这样一个毫无机缘的可怜的乡间女招待,竟然作为他的最佳伴侣,进入了生活!
他知道自己无法回答那一切究竟是出于疯,还是爱。
比喻是危脸的,比喻可不能拿来闹着玩。一个比喻就能播下爱的种子。
他叫托马斯,著名医生。她叫特丽莎,酒店招待。
米兰昆德拉的写法是非凡的。刚开始写他们偶然的相遇,接着剖析二人的心路历程,交代他们不一样的经历和背景。于是,越来越丰满的人物形象站立在读者中间,感受着他们的的感受,紧张着这段爱情的始和终。
重——托马斯
特丽莎打破了我的三三原则,她是我最不一样的情人。本来那一夜之后我会在后半夜按惯例一样把她打发走,我无法接受跟一个女人同眠,因为我惧怕女人,这是从我前妻身上学到的。可是,特丽莎为什么会突然发高烧,躺在床边的她呻吟着,我就再也无法不用心呵护这个小生灵了,虽然这个生物是女人。
我发现我爱上了这个女人。是爱上。
然而,我还是无法抗拒其他的女人,特别是萨宾那,这个最理解我的情人。于是,那次,她发现了萨宾那给我的信,我抱着她的时候我感觉到他那种无助的颤抖,她特有的颤抖,我再也没有忘记,这成了每次她对我最大的谴责。她是妒忌的,每当我在外面偷情,她会反复做恶梦,这种时候,我只能低着头恨着自己。可是她不知道,这种时候,我跟她一样,无助。
为了弥补对她的伤害,我跟她结婚了,还送了一条狗,她给它取名卡列宁。婚姻这个纽带无法使我安分,我还是流连于情人的怀抱。特丽莎走了,离开布拉格,带着卡列宁。
我是爱她的,就像她爱我一样。于是,我还是辞职去找她了,带着耻辱。她发现自己象被晕眩征服一样,又被这种软弱征服了。而她被征服是因为感到自己软弱。她又开始嫉妒,手又开始颤抖。我当然注意到了,象往常一样握住她的手,用力抚摸着。因为她,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我放弃了我的所有情人,放弃了城市生活,放弃了事业,为了特丽莎。她提议我们搬到乡下去,在那个人人都涌入大城市的时代。就这样,我们带着卡列宁在下乡生活的幸福而美满。我从没有想过我的生活会有这样的惬意和满足,这一切,都源于特丽莎的爱吧。
轻——特丽莎
之所以会爱上托马斯,只怪太多的机缘巧合。那本《安娜卡列尼娜》,出现在这乡间的小酒馆里,他是来救我的吧,把我从这个粗鄙的世界救出去。我不想在接受母亲无理由的愤怒和刁难,我不想在这个龙蛇混杂的酒馆里出卖色相来操持家用。我要看我想看的书,我要过我想要的生活。所以,托马斯一开始给我的暗示,我便毫不犹豫的跟他在一起。后来尽管我知道了他是个风流十足的公子哥,我还是又来布拉格找他,爱上了吧,不然怎么会不舍,怎么会妒忌。于是,我成了他的情人之一。
当我看到那封萨宾那写给他的信时,我的心像千万只蚂蚁在咬一样疼。看着他自责的样子,我恨不得他跟我一样虚弱。
我们结婚了。我终于逃脱了以前的生活,可是我却逃脱不了托马斯一次又一次的背叛。我只能逃离。
他来找我。我不知道是欣喜还是害怕。总之我是再一次接受了他,或者说,我从没有停止过爱他。我的嫉妒得到了治愈,毕竟,他来找我,证明了他是爱我的。
托马斯还是托马斯,忘不了他的情人,我的嫉妒让我天天噩梦缠身,他能做的只是抱着我,抚摸着我,为什么他爱着我的时候可以跟别的女人在一起呢?爱的另一面就是恨。我恨他。
我要报复这种背叛。
我试图与一个陌生的工程师搞外遇,可是我办不到。我无法搬到托马斯的灵与肉的分离。
但是,我还是要挽救我的婚姻。
我提议我们搬到乡下。
他答应了。
在乡下,托马斯和卡列另一样显得那么忠诚。生活,原来可以这样宁静而美好。
托马斯,成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托马斯和特丽莎,好不容易过上了幸福而美满的生活。最终,随着爱犬卡列宁的死亡,一场车祸定格了这段美好的十年之久的爱恋。也许只有死亡才能让爱永恒。天知道平淡的乡村生活会蹉跎他们的爱情成什么样子,天知道小小的捷克会怎样的改朝换代。在天堂,他们的爱情再也不需要嫉妒,不需要自责,没有背叛,没有寒冷。卡列宁的微笑,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篇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这几天看了捷克裔法国作家作家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由于只看一遍而又是办公之余走马观花的通读,也就没有什么太深刻的感想。开始读这本书只是因为看到这本书的内容简介中说到轻与重的极端对立对人生所产生的效果,提出在轻与重之间人生到底该选择什么?我一向是推崇“中庸”的,虽然还没有拜读四书之一子思的《中庸》,但是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的影响,从小时候到现在潜意识里一直是中庸在做主导,而当我在简介中看到昆德拉提出关于轻与重的选择时,心里产生一丝好奇,真的是好奇,我想知道在他的心里,到底是怎样区分轻与重的,其实我心里一直都在寻求生活中所有极端的一个平衡点,我需要多方面的指导,这份需求,这颗好奇心,促使我以搜索的心态在很短的时间里读完了这本轻与重的释义。
其实,读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要给她命名为不能承受之轻,难道“重”要比“轻”要容易承担些?亦或是“重”是更多人能够触碰,能够理解的,而“轻”恰恰是很少人能够感受,“轻”体验需要更多地所谓更深的物质或精神 “资格”,又或者这个名字已经针对昆德拉本身的选择做出了定论。他觉得,沉重不一定悲惨,轻松也未必是真正的辉煌,他验证了尼采提出的‘永劫回归’隐含的一个视角:他是我们所知的事物看起来是另外一回事,对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我们很难依据她存在之余的依稀的微光 来辩释一切。我没明白,这是不是就是说我们很难依据我们当下所看的,所理解来评判“轻与重”而在这难以定义之间,是不是就是一个平衡的存在??轻重真的就是对立的神秘,也是模棱两难吧。
昆德拉笔下的男主托马斯,一直有意识的拒绝束缚,拒绝媚俗,跟前妻、幼儿、父母撇清关系,拒绝一切会带给他沉重的东西,沉迷互不干扰、互不影响的性爱,即便后来他不可遏止的爱上了特丽莎,还是一副:我爱你,但不属于你的状态继续与别的女人偷情,当他真的感受到“轻”的时候,他变得空虚难耐,他所抗拒的媚俗也并没有因为他的抗拒而消失,反而一直追随着他,只是在他“轻”的难以立足这一刻才感受的这么深刻,他意识到了责任的重要性,意识到他赖以存在的重心—— 家庭的责任。而他的爱人特丽丝,我一直没觉得她是昆德拉的女主,反而觉得她是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女主,好像特丽丝就是那个那个陌生的女人,这两个角色体现是爱情里不同角度的爱与投入,区别在于一个选择陪伴、占有,一个选择观望,而造成这种不同的是两个男主的选择,其实,从法国回来的那一刻,托马斯就选择了责任,只是他还在极力的自我斗争,他的潜意识不允许他接受责任,但是责任却已经深入他的骨髓,从这一刻起,后面的托马斯跟特丽莎的章节都是顺理成章了。或许这个思维过程的描述正是昆德拉本人关于在轻与重之间做出选择的思维过程,而正如托马斯最后意识的那样,家庭责任是我们存在的重心。
在读到昆德拉笔下女主萨宾娜的章节的时候,我才知道这本书里边还有另外一个论点:灵与肉。萨宾娜是一个极具个性,追求自我的年轻女画家。文艺总是容易赋予人徘徊于边缘与主流的能力,即便不是本意,有时却又不得不。萨宾娜本人拒绝媚俗,拒绝接受同情,但是生活的本意总是容易在岔路口的时候被误解为嘲弄,由于捷克政府的沦落,她也不得不流浪于法国,接受别人对她艺术对她个性的侮辱。但是骨子里她还是倾向于边缘。文章里的弗兰茨我一直觉得他是为萨宾娜而存在的,他一直循规蹈矩,从经济乃至社会地位上讲,他都是可以最大限度的接近“轻”,无奈的是他的妻子使他无法摆脱责任的桎梏,所有的压抑在遇到萨宾娜的个性后,一触即发,他试图以放弃过去的悠然自在来换取剥夺萨宾娜徘徊在边缘的自由,无果而终。萨宾娜依旧是个性的体现,她其实已经有了有自己的平衡,她的选择自我,文章中一直伴随萨宾娜一起出现的男式礼帽,正是她追求的独特,也是她不舍抛弃的生活重心的立足点。
昆德拉笔下的男主托马斯、女主萨宾娜都是他本人思维力关于轻与重、灵与肉平衡过后的立足点,每个人关于这个平衡点的确定由于生命的不确定性而变得迥异,但是生命里非得找到这个平衡点不可,这个平衡点就是对自我生命的衡量。
篇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题记
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写这篇读后感的,我宁愿叫它读后感,大师的作品,我想没有任何人能够评述的很清楚。
“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但这种重负在这个轮回不存在的世界里,没有意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在书的开头,作者就将我们引入了一个轻的世界,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间。我们在没有意义的一次性中,不断妄图证明自己的存在,不断希望得到肯定与唯一,故事便在这种徘徊挣扎中拉开序幕。
《轻》以医生托马斯、摄影爱好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大学教师弗兰茨等人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散文化地展现了苏军入侵后,捷克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情绪,富于哲理地探讨了人类天性中的“媚俗”本质,从而具备了从一个民族走向全人类的深广内涵。
当托马斯将特蕾莎比作树脂的篮子里抱出的孩子时,他们俩命运的缉畔便开始将他们牢牢束缚,再也不能放开。因为他们是昆德拉笔下的第三类人:“必须活在所爱的人的目光下。”他们通过爱来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重,没有了爱,就必须面对那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但这种重也使他们的处在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因为人类的爱并不是只有无条件的付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和自己付出相同的一份爱,因为只有这种回报才能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的存在的意义。
除了第三类人的轻与重,值得思考的还有其他几类人的轻重徘徊,追求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追求熟悉的目光的注视,最求想象中的目光。无论哪一种其实都是一种对于存在感的追求。我真的存在吗?有了我世界又会怎样?我的生命之重真的存在吗?这些问号存在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不同的是每个人证明自己的方式截然不同,这种方式可以是浪漫的,比如追求唯一的爱情,也可以是媚俗的,比如为了拯救越南人民而丧生的弗兰茨,还可以是虚荣的,比如美国女明星。甚至可以是残忍的,通过屠杀来证明自己对于世界的巨大影响,比如希特勒。但无论是那一类,我们都不能少了目光,因为没有了目光,我们就不再是我们了。
在这个故事中,萨比娜是个独特的存在,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她才是故事的主角。在《轻》中,昆德拉借萨宾娜的思索表达了他的看法,只要有公众存在,只要留心公众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免不了媚俗。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少有人能脱俗。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用意志代替个人追求,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扭曲自我的价值判断以迎合整体的价值取向。当整个价值判断体系完全失重,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无从判别,甚至形成一体时,生命在外界和内心的沉重抗击之下也就变得无所适从,变成了不能承受之轻。
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但他和我们一样,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就像作者所说的:“不管我门心中对它如何蔑视,媚俗总是人类境况的组成部分。即使我们开始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即使我们知道了自己的轻,那有如何,我们需要力量来抚慰我们时刻恐惧着的心灵,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上帝和科学是一样的,媚俗和反媚俗也是一样的。 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没有初排,没有草稿,选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 ”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这又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由此对生命的终极意义表示了怀疑,而那是我们的前人认为理所当然而又坚信不疑的。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
人生就是一个异乡者的旅行,转瞬即逝,但这终究不能改变我们证明自己来过的信念,我们希望在这里留下足迹,我们希望得到”重“,对于人也好,对于世界也好。所以就注定了我们被逐出伊甸园。轻与重,徘徊其间,蓦然回首,又有几个人能够看清自己走过的路呢?
或许,当一切的一切,终于轻起来的时候,却像凝重的休止符。
就像故事的结尾,欢笑中,突然出现的一滴轻盈的泪。
就像故事的结尾,一本伟大的书,突然出现的一笔轻盈的句号,圈结了读者纷繁的感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要内容
本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本书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靥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 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后来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一,也是特丽莎妒忌的对象。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宾娜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宾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兹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本意: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