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末日》原文及赏析

【导语】:

《末日》是闻一多写的一首诗,那么关于《末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来了解一下闻一多《末日》的原文及赏析吧

  末日

  露水在笕筒里哽咽着,

  芭蕉的绿舌头舐着玻璃窗,

  四围的垩壁都往后退,

  我一人填不满偌大一间房。

  我心房里烧上一盆火,

  静候着一个远道的客人来,

  我用蛛丝鼠矢喂火盆,

  我又用花蛇的鳞甲代劈柴。

  鸡声直催,盆里一堆灰,

  一股阴风偷来摸着我的口,

  原来客人就在我眼前,

  我眼皮一闭,就跟着客人走。

  【导读】

  假如我快死了

  想象着“末日”的时候,闻一多正值壮年。他留美之时受到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对人生“终极关怀”心有戚戚,而中国传统诗歌,是不大写“死亡意识”的。

  另一方面,闻一多在社会生活中颇感孤独,他一向执着严肃、方正较真。他与徐志摩同为“新月派”着名诗人,但徐志摩常常随和有趣,从而讨得许多人的喜爱。

  诗人想象着死神这位“远道的客人”的到来,写下这首高质量的诗。

  “露水在笕(jiǎn)筒里(竹制笔筒里)哽咽着”,这应该是深秋之夜吧,气温渐渐冰冷,如死亡前的肉体渐渐冰冷,露水也凝结在笕筒里,如“哽咽”的泪水,如秋声般的叹息——为生命的消逝叹息饮泣。

  窗外,“芭蕉的绿舌头舐着玻璃窗”,“雨打芭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向来代表着愁怨,但“绿舌头”意象异常诡异,芭蕉似乎化成了魔鬼怪兽,它在深夜“舐着玻璃窗”,让屋内的人产生无边的恐惧。

  此时,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四围的垩壁(墙壁)都往后退”,这简直是地狱之屋,原本静止的墙壁忽然动了起来,缓缓后退,慢慢拉长,但并不倒塌。很明显,死神越来越近了。

  “我一人填不满偌大一间房”,房间越变越大,“我”越发感到渺小。“我”想填满它,“我”想靠近它,但四壁不停地缓缓而退。这种幻想,显示了闻一多的卓越诗才。

  假如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看到这首诗,又有何感想?

  由于心有所待,诗人反而宁静坦然,甚至热情期待——“我心房里烧上一盆火,静候着一个远道的客人来”。“我”的身体本已冰凉,赶快烧起“一盆火”,同时也让死神暖和暖和,毕竟人家是远道而来的。

  但接下来的画面,如同达利的绘画,“我用蛛丝鼠矢(鼠屎)喂火盆,/我又用花蛇的鳞甲代劈柴。”诗人为什么不烧木材或树叶?对此,评论家李怡解释道:“他为什么不用人间的引火之物?……房间里是否因为潮湿不堪而滋生了不计其数的蜘蛛、老鼠和斑斓的花蛇,而‘我’只能用这样的污秽之物作燃料?而且这些令人作呕的东西竟又被放在‘心房’里劈啪燃烧,这是不是又有点自虐的味道呢?……诗人就是为了突出‘末日’的诡秘怪异,他是用巫婆式的方式‘静候’死神的来到,即便如此,也足以显出‘我’的心理状态已经发生了异于常人的根本性的变化——他等待死亡就如同巫士玩弄着他的游戏!在这惊人的平静里,充满了多少人生的深刻感受呀。”

  “鸡声直催”,黎明与黑暗在对峙,新的一天与老旧的“我”告别,“我眼皮一闭,就跟着客人走。”眼皮一闭,就彻底告别人间的争斗诋毁、困苦磨难。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闻一多某个时期的心境。

  赏析

  在诗里,诗人描绘了和死神相会的一个场景:夜深了,气温骤然下降,“露水在笕筒里哽咽着,/芭蕉的绿舌头舐着玻璃窗”。露水“哽咽”,可见情绪之悲哀,长长的“绿”舌头,多么阴森、恐怖,这些正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暗喻。这样的夜晚,在那样的年代,诗人感觉自己是如此的渺小,“四围的垩壁都往后退,/我一人填不满偌大一间房”。一种孤独、无助感涌上心头。但是他并没有因为无助、无奈而消沉,他在“心房里烧上一盆火”,用一种超出常人的心态“静候着一个远道的客人来”。他“用蛛丝鼠矢喂火盆”,又用“花蛇的鳞甲代劈柴”,他要用火驱走黑暗和心中的寒冷。“丝鼠矢”、“花蛇的鳞甲”,这些都非常的毛骨悚然,诡秘,恐怖,甚至令人窒息,而诗人此时却是那样的宁静。面对死亡,诗人或许想得更多,想到遥远的故乡,故乡冬夜的火盆,火盆里燃烧的炭火。但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诗人要燃烧的不是家乡的劈柴,而是动物留下的丑陋遗物。丑陋的即是美丽的,死亡即是新生。死,对他来说,既是已有生命完成的必要仪式,又是新的生命诞生的奠基礼。

  闻一多是属于“诗和人合一”的诗人,他的诗是对生命的宣言。也因为他的诗,使他的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姿。他引领着新诗探索发展,在本首诗里,他全方位地发挥了他独有的诗歌格律化的技巧,没有了他以前均齐的建筑形式,而采用长短交错的句式,“窗”与“房”、“来”与“柴”、“口”与“走”的和谐押韵,使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音乐之美。他的“三美”说,其核心是对意象营造的关注,提倡描写具有鲜明的韵律、富有民族色彩的意象,把感触和情绪隐藏在由理性与感性在顷刻间化合的意象之中。他在创作中十分善于运用神奇幻想创造奇异的幻象。在这首诗中,他幻想临死之际的环境、垂死之际的心理,用“芭蕉”“绿舌头”、“露水”、“垩壁”、“蛛丝鼠矢”、“花蛇的鳞甲”等意象,展现了想象中的死亡过程和对死亡的感受,同时,他用强烈的对比色,“绿”舌头、“红”火、“花”蛇完成了此诗绘画美的创造,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为了理想,为了生的伟大,诗人跟着“远道的客人”走了,他的诗魂,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