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后感一览

【导语】:

《娱乐至死》是一部非常深刻的作品,其中有非常多的观点值得我们去推敲,快来了解一下娱乐至死的读后感有哪些吧!

  娱乐至死读后感一

  刚看题目《娱乐至死》我想娱乐也可以致人死地吗?娱乐是应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产生的,娱乐的方式多种多样,就好比如说电视。在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的时代里,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慢慢地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但是当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时,就印证了波兹曼说法"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继续往下看我们慢慢会发现娱乐的恐怖性,说成娱乐至死一点也不为过。

  综括全书,波兹曼主要提出了两个观点:

  一、电视介入政治使得原本严肃的竞选仿若综艺节目,民众热衷于政治家的花边八卦,对他们的着装外表评头论足,并让这些毫不相干的因素直接影响手中的投票器;

  二、电视新闻报道的强势覆盖,大规模轰炸,使得原本多元情绪的新闻事件都变得淡化和娱乐化,主持人机械的"来看下一条",就轻巧地将观众注意力转移,而包含在每条新闻中的应有情感正在丧失,无论观众还是传媒都在变得冷漠。

  以上两者,是对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描述,也可看作是对今天中国的预测。

  虽说波兹曼的这一判断语调平和,但却内含绝望之心---电视1900年诞生至今不过百年,但它已将政治、新闻、教育乃至整个世界变成了一场喧哗缤纷的"杂耍"。在那张壮阔无比的"电视"屏幕上,无论多么残忍的谋杀,多么恐怖的地震,多么荒诞的政治丑闻,只要主持人温柔地说一声"接下来",一切便从人们的脑海中消失得干干净净…

  于是,如今我们每日沉浸其中的所谓"信息环境"事实上已成为"电视的一面镜子,不仅失败的文化已成为一种文化,而且,新闻的价值也仅仅取决于它能带来多少笑声或嘘声…更有甚者,非凡品德、完美的人格之类,也仅仅取决于"化妆术"的高下…

  为此,波兹曼的忧心绝望之至,感人之至:"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任何专制在历史中都仿若云烟,转瞬即逝,但另一个场景却越来越快的逼近我们,我们俨然已经生活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电视文化,超级女声,明星学者,当《论语》也只有在借助于电视媒介才掀起一股巨大的浪潮时,孔子若泉下有知,也不知当喜当悲。在这起事件中,《论语》讲的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接受的方式,人们已经习惯了从电视里吸收文化,并以此为天经地义,实际上,电视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成功的扮演了一个"神话"的角色,而这也正是尼尔波兹曼教授在《娱乐至死》这本书里所要批判的。

  波兹曼举了一个例子,在今日的社会中,任何所谓的信息,在一个缺乏媒介的世界里是无法存在的,他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用来宣传它们的技术,人们就无法了解,无法把这一切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简言之,这些信息就不能作为文化的内容而存在。

  电视本是无足轻重的,但是,如果它强加于自己很高的使命,或者把自己表现成重要文化对话的载体,那么,危险就出现了,再者,更危险的或许是它的这种想法甚至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或者是鼓励。

  近代的工业发展确实是给大众带来了福音,但物质的发展和精神的进步从来就不是必然成正比的,当美国开通了第一条电报线路时,举国为之欢腾,但并非所有人都持乐观的态度,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这样写道:"我们满腔热情的在大西洋下开通隧道,把新旧两个世界拉近几个星期,但是到达美国人耳朵里的第一条新闻却可能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

  电报的出现使信息的含义重新被定义,实用性和及时性不再是唯一的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娱乐性,电报把信息变成了一种商品,这样的状况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今天。

  今天真的是进入了一个海量信息的时代,从电视到电脑,信息呈现爆炸的趋势,但又正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诗句所说:"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在信息的海洋里,我们几乎找不到一点有用的信息。

  但电视的特点,注意是电"视",主要是用来看的,它的巨大的优势就在于那丰富多彩的画面,让人们应接不暇,无法思考,画面间隔的时间之短使人们丧失思考的时间,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因为人们如果通过眼睛就能够去理解某些事物,就没有人再愿意通过大脑去思考,这或许是人类的天性。

  当今天,从政治到学术,无论什么内容,如果不披上娱乐的外衣,不屈从于观众浅表阅读的口味,就无法能够有效的传播。这或许是出现了一种病态,用波兹曼教授的话来说:对于一个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的文化,我们能有什么救命的良方?

  只是,我最不希望出现的状况就是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所要告诉我们的:"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在我看来,"娱乐至死"更多地表达的是在这个消费时代大众审美的趋势,至于能不能到"死"的地步,还值得商榷。毕竟,人是矛盾体,崇高卑微、冷漠同情、自私牺牲、类似的太多矛盾情感都能附身在同一人身上,这就仿佛人体内的调节反馈机制。所以我相信人不会一味满足娱乐,乃至"死"。迟早,人天生的对崇高的追求会激发,引领正确的道路。比如文革巨大的精神荒芜后那批大学生,他们的阅读高度,也许数十年内都没有哪代人能够超越。这就是对此最好的佐证。

  当然,还是感谢波兹曼,感谢他对这个时代的忠告。但是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个有着铁一般事实的忠告。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