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这是一首思乡之作。其中虚实相生,情景和谐,是一首含蓄隽永的小诗。 前两句是实写,实中有虚。诗
小学生必背的名言名句和诗词名句(精选70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这是一首思乡之作。其中虚实相生,情景和谐,是一首含蓄隽永的小诗。 前两句是实写,实中有虚。诗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这是一首思乡之作。其中虚实相生,情景和谐,是一首含蓄隽永的小诗。
前两句是实写,实中有虚。诗人斜卧的小舟在扬子江中前行,片片柳絮纷纷扬扬地飘落舟中。触目即景,亲切真实。诗人多次写杨花柳絮,其《汴河曲》曰: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这是怀古诗,从“杨花”生发出深沉的历史感慨。此诗首句: “柳花飞入正行舟”,当“轻轻柳絮点人衣”(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之际,诗人作何感想呢?于是,引出下一句:“卧引菱花信碧流”,其中“菱花”是关键字眼,是指菱花镜。古人称六角形的铜镜为菱花镜,或曰镜背刻有菱花者为菱花镜。《埤雅群说》还说: “镜谓之菱花,以其面平光影所成如此。”故诗人常有以菱花指代镜子,李白《代美人愁镜》其二:“狂风吹却妾心断,玉筯并堕菱花前。”宋人宋祁《笔次》诗:“菱花照鬓感流年,始觉空名尽偶然。”“卧引菱花”,即卧引菱花镜,“引”即“持”。《后汉书《朱浮传》有“引镜窥影”之语,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有“引镜皆明目”之句,可资参证。早在东晋就有谢道韫以柳絮喻雪花的佳话。因柳絮如雪,而白发亦似雪,所以当柳絮飞入舟中,落到诗人身上,从镜中又照见自己 “早生华发”的面孔,怎能不感慨万千呢? 立功边塞本是李益这位“关西将家子”的夙愿,然而“生涯在镜中” (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壮志未酬,徒染“两鬓雪”,时光无情地流逝,恰如江水滚滚而去,他所有的只能是“菱花照鬓感流年”而已。在寓目即景的景语中,能婉转地透露出诗人的身世之感,虚中有实,引人遐想。
后两句点明思乡题旨。第三句从“行舟”而来,诗人行舟江上,自然想起人们夸说扬子江两岸春光明媚的话。说“闻道”,暗示无心观赏此地风光,对“风光满扬子”这一点不加任何评说,这时的心情颇与王粲避难荆州相类: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登楼赋》) “人情同于怀土”,既然“扬子”无吸引力,那么,末句的登楼望乡便是极其自然的了。实际上,第一句的柳絮纷飞已为“上望乡楼”埋下伏笔。柳和柳絮是古代文学家感物伤怀的触媒,或由此而“恨久离”(如梁刘邈《折杨柳》),或由此而“怀故乡”(如梁萧绎《折杨柳》)。所以,李益以 “柳花飞入”发端,以 “上望乡楼” 收束,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内。全诗意脉相连,承转自如,曲尽情致,余味无穷。
相关推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楼兰,是古代 (公元前80年左右) 新疆罗布泊西岸的一个国家,是汉代通西域南路必经之地,后被沙漠堙没,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
2024-09-29
塔尔寺,藏语称 “袞本”,意为 “十万佛像”。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我
2024-09-29
青海湖,在青海省西宁西,古名鲜水、又名仙海、西海,音近相通。北魏时始名青海,蒙古语称 “库库诺尔”,意为 “青色的湖&
202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