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破斧》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斨。又使我斨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皇。四国君主无不心惊胆战。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将。这是多么的仁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斨。又使我斨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皇。四国君主无不心惊胆战。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将。这是多么的仁贤。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锜。又使我锜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吪。四国百姓深受教化感染。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嘉。这是多么的良善。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又使我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遒。四国家人重聚生活平安。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休。这是莫大的恩典。

  这是一篇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对周公赞颂的歌。《毛诗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郑笺:“恶四国者,恶其流言毁周公也。”

  周武王灭纣,据有天下,封纣子武庚于殷,再封自己的弟弟姬鲜、姬度、姬处于管、蔡、霍以监视武庚。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周公辅政,武庚、管、蔡、徐、奄等国叛周。周公率兵东征,历时三年,平定叛乱。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因作此歌以赞美周公。

  全诗三章,采用复沓形式,各章仅异数字。孔颖达疏曰:“三章上二句恶四国,下四句美周公。”

  第一章前两句以“既破”、“又缺”起始,斧、斨均为生产工具,人们赖以创造财富、维持生计。然这些工具均因为四国之君长年累月服劳役而致破致缺,家计亦因此而处于困苦之中,故而怨恨深深!这里是以斧斨等工具的破缺来反映劳役之长之苦;以人们赖以生产劳动的必要条件的毁废,来反映生活之困。这是以点代面,以个别代全部,言事而寄慨的手法。

  关于这两句,郑笺另有说法:“既破毁我周公,又损伤我成王,以此二者为大罪。”以斧斨之破缺比作对周公、成王的流言毁谤,这似乎过分拘泥于史事而说得太玄远了。而将周公比斧,成王比斨,恐亦有失礼度。

  人们生活在这么艰难困苦之中,终于有了转机,有了希望: 周公率兵东征了。当时周京为镐,在今陕西境内,管、蔡等四国在今河南一带,故云“东征”。

  三、四两句是因果关系: 由于周公东征,所以四国叛乱者惊惧恐慌。毛传释“皇”为匡,即四国乱政得到纠正,走上正道。亦通。政局有转机,全是周公的功劳,故这两句从国的角度美周公,亦是叙事中含抒情,是间接的赞颂。

  第五句“哀我人斯”,是省略了主语周公。周公对我人民如此哀怜体恤,故逼出第六句: 这是很崇高很伟大呀!这是人民以自身的感受,从内心发出的歌赞声!是直接的赞颂。

  第二、第三两章,结构与第一章完全相同,仅换几个字。“锜”不论解作凿或锯,“”不论解作凿还是独头斧,均为劳动生产的工具,其在诗中的作用亦与第一章的“斨”同。这头两句同样在“恶四国”。下四句亦是“美周公”,仅换几个字。“吪”,化也,即受教育,移风易俗。“遒”,毛传解作固(坚固),郑笺解作敛(聚合)。孔颖达疏协调两说云:“遒训为聚亦坚固之义。”即“使四国之民心坚固也”、“四国之民于是敛聚不流散也”。流散之民回归,家人团聚,万民团结,国家自然强固。

  综观全篇,这第四句的最后一字“皇”、“吪”、“遒”似非信手安排,而是有逐层递进,逐层深入的关系在。“皇”,如解为惊恐,则只是乱政的动摇,还未真正改变;如释为匡正,那也只是治的开始,对人民来说这只是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吪”,受教育、受感化,这是深入到内部的变化。最后的“遒”,团聚、强固,则已结出丰硕的果实了。

  末二句“嘉”、“休”基本同义,亦如第一章,是对周公的德行发自内心的直接赞颂。

  不过对此诗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闻一多、程俊英就认为这是东征士卒庆幸得以生还之作。这样,对诗中一些词的解释也就与上面不同。如第一、二两句的斧、斨、锜、均指为武器。第五、六两句的“哀我人斯”的“人”则是指战士。因有的战士已战死沙场,活着的也都离乡背井与家人久不见面,这些都让人哀伤。这样的解释,与传统的“美周公”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也言之成理,可备一说。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斨。又使我斨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皇。四国君主无不心惊胆战。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将。这是多么的仁贤。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锜。又使我锜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吪。四国百姓深受教化感染。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嘉。这是多么的良善。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又使我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遒。四国家人重聚生活平安。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休。这是莫大的恩典。

  这是一篇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对周公赞颂的歌。《毛诗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郑笺:“恶四国者,恶其流言毁周公也。”

  周武王灭纣,据有天下,封纣子武庚于殷,再封自己的弟弟姬鲜、姬度、姬处于管、蔡、霍以监视武庚。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周公辅政,武庚、管、蔡、徐、奄等国叛周。周公率兵东征,历时三年,平定叛乱。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因作此歌以赞美周公。

  全诗三章,采用复沓形式,各章仅异数字。孔颖达疏曰:“三章上二句恶四国,下四句美周公。”

  第一章前两句以“既破”、“又缺”起始,斧、斨均为生产工具,人们赖以创造财富、维持生计。然这些工具均因为四国之君长年累月服劳役而致破致缺,家计亦因此而处于困苦之中,故而怨恨深深!这里是以斧斨等工具的破缺来反映劳役之长之苦;以人们赖以生产劳动的必要条件的毁废,来反映生活之困。这是以点代面,以个别代全部,言事而寄慨的手法。

  关于这两句,郑笺另有说法:“既破毁我周公,又损伤我成王,以此二者为大罪。”以斧斨之破缺比作对周公、成王的流言毁谤,这似乎过分拘泥于史事而说得太玄远了。而将周公比斧,成王比斨,恐亦有失礼度。

  人们生活在这么艰难困苦之中,终于有了转机,有了希望: 周公率兵东征了。当时周京为镐,在今陕西境内,管、蔡等四国在今河南一带,故云“东征”。

  三、四两句是因果关系: 由于周公东征,所以四国叛乱者惊惧恐慌。毛传释“皇”为匡,即四国乱政得到纠正,走上正道。亦通。政局有转机,全是周公的功劳,故这两句从国的角度美周公,亦是叙事中含抒情,是间接的赞颂。

  第五句“哀我人斯”,是省略了主语周公。周公对我人民如此哀怜体恤,故逼出第六句: 这是很崇高很伟大呀!这是人民以自身的感受,从内心发出的歌赞声!是直接的赞颂。

  第二、第三两章,结构与第一章完全相同,仅换几个字。“锜”不论解作凿或锯,“”不论解作凿还是独头斧,均为劳动生产的工具,其在诗中的作用亦与第一章的“斨”同。这头两句同样在“恶四国”。下四句亦是“美周公”,仅换几个字。“吪”,化也,即受教育,移风易俗。“遒”,毛传解作固(坚固),郑笺解作敛(聚合)。孔颖达疏协调两说云:“遒训为聚亦坚固之义。”即“使四国之民心坚固也”、“四国之民于是敛聚不流散也”。流散之民回归,家人团聚,万民团结,国家自然强固。

  综观全篇,这第四句的最后一字“皇”、“吪”、“遒”似非信手安排,而是有逐层递进,逐层深入的关系在。“皇”,如解为惊恐,则只是乱政的动摇,还未真正改变;如释为匡正,那也只是治的开始,对人民来说这只是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吪”,受教育、受感化,这是深入到内部的变化。最后的“遒”,团聚、强固,则已结出丰硕的果实了。

  末二句“嘉”、“休”基本同义,亦如第一章,是对周公的德行发自内心的直接赞颂。

  不过对此诗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闻一多、程俊英就认为这是东征士卒庆幸得以生还之作。这样,对诗中一些词的解释也就与上面不同。如第一、二两句的斧、斨、锜、均指为武器。第五、六两句的“哀我人斯”的“人”则是指战士。因有的战士已战死沙场,活着的也都离乡背井与家人久不见面,这些都让人哀伤。这样的解释,与传统的“美周公”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也言之成理,可备一说。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斨。又使我斨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皇。四国君主无不心惊胆战。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将。这是多么的仁贤。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锜。又使我锜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吪。四国百姓深受教化感染。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嘉。这是多么的良善。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又使我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遒。四国家人重聚生活平安。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休。这是莫大的恩典。

  这是一篇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对周公赞颂的歌。《毛诗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郑笺:“恶四国者,恶其流言毁周公也。”

  周武王灭纣,据有天下,封纣子武庚于殷,再封自己的弟弟姬鲜、姬度、姬处于管、蔡、霍以监视武庚。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周公辅政,武庚、管、蔡、徐、奄等国叛周。周公率兵东征,历时三年,平定叛乱。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因作此歌以赞美周公。

  全诗三章,采用复沓形式,各章仅异数字。孔颖达疏曰:“三章上二句恶四国,下四句美周公。”

  第一章前两句以“既破”、“又缺”起始,斧、斨均为生产工具,人们赖以创造财富、维持生计。然这些工具均因为四国之君长年累月服劳役而致破致缺,家计亦因此而处于困苦之中,故而怨恨深深!这里是以斧斨等工具的破缺来反映劳役之长之苦;以人们赖以生产劳动的必要条件的毁废,来反映生活之困。这是以点代面,以个别代全部,言事而寄慨的手法。

  关于这两句,郑笺另有说法:“既破毁我周公,又损伤我成王,以此二者为大罪。”以斧斨之破缺比作对周公、成王的流言毁谤,这似乎过分拘泥于史事而说得太玄远了。而将周公比斧,成王比斨,恐亦有失礼度。

  人们生活在这么艰难困苦之中,终于有了转机,有了希望: 周公率兵东征了。当时周京为镐,在今陕西境内,管、蔡等四国在今河南一带,故云“东征”。

  三、四两句是因果关系: 由于周公东征,所以四国叛乱者惊惧恐慌。毛传释“皇”为匡,即四国乱政得到纠正,走上正道。亦通。政局有转机,全是周公的功劳,故这两句从国的角度美周公,亦是叙事中含抒情,是间接的赞颂。

  第五句“哀我人斯”,是省略了主语周公。周公对我人民如此哀怜体恤,故逼出第六句: 这是很崇高很伟大呀!这是人民以自身的感受,从内心发出的歌赞声!是直接的赞颂。

  第二、第三两章,结构与第一章完全相同,仅换几个字。“锜”不论解作凿或锯,“”不论解作凿还是独头斧,均为劳动生产的工具,其在诗中的作用亦与第一章的“斨”同。这头两句同样在“恶四国”。下四句亦是“美周公”,仅换几个字。“吪”,化也,即受教育,移风易俗。“遒”,毛传解作固(坚固),郑笺解作敛(聚合)。孔颖达疏协调两说云:“遒训为聚亦坚固之义。”即“使四国之民心坚固也”、“四国之民于是敛聚不流散也”。流散之民回归,家人团聚,万民团结,国家自然强固。

  综观全篇,这第四句的最后一字“皇”、“吪”、“遒”似非信手安排,而是有逐层递进,逐层深入的关系在。“皇”,如解为惊恐,则只是乱政的动摇,还未真正改变;如释为匡正,那也只是治的开始,对人民来说这只是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吪”,受教育、受感化,这是深入到内部的变化。最后的“遒”,团聚、强固,则已结出丰硕的果实了。

  末二句“嘉”、“休”基本同义,亦如第一章,是对周公的德行发自内心的直接赞颂。

  不过对此诗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闻一多、程俊英就认为这是东征士卒庆幸得以生还之作。这样,对诗中一些词的解释也就与上面不同。如第一、二两句的斧、斨、锜、均指为武器。第五、六两句的“哀我人斯”的“人”则是指战士。因有的战士已战死沙场,活着的也都离乡背井与家人久不见面,这些都让人哀伤。这样的解释,与传统的“美周公”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也言之成理,可备一说。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斨。又使我斨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皇。四国君主无不心惊胆战。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将。这是多么的仁贤。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锜。又使我锜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吪。四国百姓深受教化感染。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嘉。这是多么的良善。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又使我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遒。四国家人重聚生活平安。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休。这是莫大的恩典。

  这是一篇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对周公赞颂的歌。《毛诗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郑笺:“恶四国者,恶其流言毁周公也。”

  周武王灭纣,据有天下,封纣子武庚于殷,再封自己的弟弟姬鲜、姬度、姬处于管、蔡、霍以监视武庚。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周公辅政,武庚、管、蔡、徐、奄等国叛周。周公率兵东征,历时三年,平定叛乱。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因作此歌以赞美周公。

  全诗三章,采用复沓形式,各章仅异数字。孔颖达疏曰:“三章上二句恶四国,下四句美周公。”

  第一章前两句以“既破”、“又缺”起始,斧、斨均为生产工具,人们赖以创造财富、维持生计。然这些工具均因为四国之君长年累月服劳役而致破致缺,家计亦因此而处于困苦之中,故而怨恨深深!这里是以斧斨等工具的破缺来反映劳役之长之苦;以人们赖以生产劳动的必要条件的毁废,来反映生活之困。这是以点代面,以个别代全部,言事而寄慨的手法。

  关于这两句,郑笺另有说法:“既破毁我周公,又损伤我成王,以此二者为大罪。”以斧斨之破缺比作对周公、成王的流言毁谤,这似乎过分拘泥于史事而说得太玄远了。而将周公比斧,成王比斨,恐亦有失礼度。

  人们生活在这么艰难困苦之中,终于有了转机,有了希望: 周公率兵东征了。当时周京为镐,在今陕西境内,管、蔡等四国在今河南一带,故云“东征”。

  三、四两句是因果关系: 由于周公东征,所以四国叛乱者惊惧恐慌。毛传释“皇”为匡,即四国乱政得到纠正,走上正道。亦通。政局有转机,全是周公的功劳,故这两句从国的角度美周公,亦是叙事中含抒情,是间接的赞颂。

  第五句“哀我人斯”,是省略了主语周公。周公对我人民如此哀怜体恤,故逼出第六句: 这是很崇高很伟大呀!这是人民以自身的感受,从内心发出的歌赞声!是直接的赞颂。

  第二、第三两章,结构与第一章完全相同,仅换几个字。“锜”不论解作凿或锯,“”不论解作凿还是独头斧,均为劳动生产的工具,其在诗中的作用亦与第一章的“斨”同。这头两句同样在“恶四国”。下四句亦是“美周公”,仅换几个字。“吪”,化也,即受教育,移风易俗。“遒”,毛传解作固(坚固),郑笺解作敛(聚合)。孔颖达疏协调两说云:“遒训为聚亦坚固之义。”即“使四国之民心坚固也”、“四国之民于是敛聚不流散也”。流散之民回归,家人团聚,万民团结,国家自然强固。

  综观全篇,这第四句的最后一字“皇”、“吪”、“遒”似非信手安排,而是有逐层递进,逐层深入的关系在。“皇”,如解为惊恐,则只是乱政的动摇,还未真正改变;如释为匡正,那也只是治的开始,对人民来说这只是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吪”,受教育、受感化,这是深入到内部的变化。最后的“遒”,团聚、强固,则已结出丰硕的果实了。

  末二句“嘉”、“休”基本同义,亦如第一章,是对周公的德行发自内心的直接赞颂。

  不过对此诗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闻一多、程俊英就认为这是东征士卒庆幸得以生还之作。这样,对诗中一些词的解释也就与上面不同。如第一、二两句的斧、斨、锜、均指为武器。第五、六两句的“哀我人斯”的“人”则是指战士。因有的战士已战死沙场,活着的也都离乡背井与家人久不见面,这些都让人哀伤。这样的解释,与传统的“美周公”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也言之成理,可备一说。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斨。又使我斨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皇。四国君主无不心惊胆战。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将。这是多么的仁贤。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锜。又使我锜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吪。四国百姓深受教化感染。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嘉。这是多么的良善。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又使我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遒。四国家人重聚生活平安。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休。这是莫大的恩典。

  这是一篇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对周公赞颂的歌。《毛诗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郑笺:“恶四国者,恶其流言毁周公也。”

  周武王灭纣,据有天下,封纣子武庚于殷,再封自己的弟弟姬鲜、姬度、姬处于管、蔡、霍以监视武庚。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周公辅政,武庚、管、蔡、徐、奄等国叛周。周公率兵东征,历时三年,平定叛乱。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因作此歌以赞美周公。

  全诗三章,采用复沓形式,各章仅异数字。孔颖达疏曰:“三章上二句恶四国,下四句美周公。”

  第一章前两句以“既破”、“又缺”起始,斧、斨均为生产工具,人们赖以创造财富、维持生计。然这些工具均因为四国之君长年累月服劳役而致破致缺,家计亦因此而处于困苦之中,故而怨恨深深!这里是以斧斨等工具的破缺来反映劳役之长之苦;以人们赖以生产劳动的必要条件的毁废,来反映生活之困。这是以点代面,以个别代全部,言事而寄慨的手法。

  关于这两句,郑笺另有说法:“既破毁我周公,又损伤我成王,以此二者为大罪。”以斧斨之破缺比作对周公、成王的流言毁谤,这似乎过分拘泥于史事而说得太玄远了。而将周公比斧,成王比斨,恐亦有失礼度。

  人们生活在这么艰难困苦之中,终于有了转机,有了希望: 周公率兵东征了。当时周京为镐,在今陕西境内,管、蔡等四国在今河南一带,故云“东征”。

  三、四两句是因果关系: 由于周公东征,所以四国叛乱者惊惧恐慌。毛传释“皇”为匡,即四国乱政得到纠正,走上正道。亦通。政局有转机,全是周公的功劳,故这两句从国的角度美周公,亦是叙事中含抒情,是间接的赞颂。

  第五句“哀我人斯”,是省略了主语周公。周公对我人民如此哀怜体恤,故逼出第六句: 这是很崇高很伟大呀!这是人民以自身的感受,从内心发出的歌赞声!是直接的赞颂。

  第二、第三两章,结构与第一章完全相同,仅换几个字。“锜”不论解作凿或锯,“”不论解作凿还是独头斧,均为劳动生产的工具,其在诗中的作用亦与第一章的“斨”同。这头两句同样在“恶四国”。下四句亦是“美周公”,仅换几个字。“吪”,化也,即受教育,移风易俗。“遒”,毛传解作固(坚固),郑笺解作敛(聚合)。孔颖达疏协调两说云:“遒训为聚亦坚固之义。”即“使四国之民心坚固也”、“四国之民于是敛聚不流散也”。流散之民回归,家人团聚,万民团结,国家自然强固。

  综观全篇,这第四句的最后一字“皇”、“吪”、“遒”似非信手安排,而是有逐层递进,逐层深入的关系在。“皇”,如解为惊恐,则只是乱政的动摇,还未真正改变;如释为匡正,那也只是治的开始,对人民来说这只是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吪”,受教育、受感化,这是深入到内部的变化。最后的“遒”,团聚、强固,则已结出丰硕的果实了。

  末二句“嘉”、“休”基本同义,亦如第一章,是对周公的德行发自内心的直接赞颂。

  不过对此诗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闻一多、程俊英就认为这是东征士卒庆幸得以生还之作。这样,对诗中一些词的解释也就与上面不同。如第一、二两句的斧、斨、锜、均指为武器。第五、六两句的“哀我人斯”的“人”则是指战士。因有的战士已战死沙场,活着的也都离乡背井与家人久不见面,这些都让人哀伤。这样的解释,与传统的“美周公”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也言之成理,可备一说。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斨。又使我斨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皇。四国君主无不心惊胆战。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将。这是多么的仁贤。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锜。又使我锜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吪。四国百姓深受教化感染。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嘉。这是多么的良善。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又使我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遒。四国家人重聚生活平安。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休。这是莫大的恩典。

  这是一篇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对周公赞颂的歌。《毛诗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郑笺:“恶四国者,恶其流言毁周公也。”

  周武王灭纣,据有天下,封纣子武庚于殷,再封自己的弟弟姬鲜、姬度、姬处于管、蔡、霍以监视武庚。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周公辅政,武庚、管、蔡、徐、奄等国叛周。周公率兵东征,历时三年,平定叛乱。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因作此歌以赞美周公。

  全诗三章,采用复沓形式,各章仅异数字。孔颖达疏曰:“三章上二句恶四国,下四句美周公。”

  第一章前两句以“既破”、“又缺”起始,斧、斨均为生产工具,人们赖以创造财富、维持生计。然这些工具均因为四国之君长年累月服劳役而致破致缺,家计亦因此而处于困苦之中,故而怨恨深深!这里是以斧斨等工具的破缺来反映劳役之长之苦;以人们赖以生产劳动的必要条件的毁废,来反映生活之困。这是以点代面,以个别代全部,言事而寄慨的手法。

  关于这两句,郑笺另有说法:“既破毁我周公,又损伤我成王,以此二者为大罪。”以斧斨之破缺比作对周公、成王的流言毁谤,这似乎过分拘泥于史事而说得太玄远了。而将周公比斧,成王比斨,恐亦有失礼度。

  人们生活在这么艰难困苦之中,终于有了转机,有了希望: 周公率兵东征了。当时周京为镐,在今陕西境内,管、蔡等四国在今河南一带,故云“东征”。

  三、四两句是因果关系: 由于周公东征,所以四国叛乱者惊惧恐慌。毛传释“皇”为匡,即四国乱政得到纠正,走上正道。亦通。政局有转机,全是周公的功劳,故这两句从国的角度美周公,亦是叙事中含抒情,是间接的赞颂。

  第五句“哀我人斯”,是省略了主语周公。周公对我人民如此哀怜体恤,故逼出第六句: 这是很崇高很伟大呀!这是人民以自身的感受,从内心发出的歌赞声!是直接的赞颂。

  第二、第三两章,结构与第一章完全相同,仅换几个字。“锜”不论解作凿或锯,“”不论解作凿还是独头斧,均为劳动生产的工具,其在诗中的作用亦与第一章的“斨”同。这头两句同样在“恶四国”。下四句亦是“美周公”,仅换几个字。“吪”,化也,即受教育,移风易俗。“遒”,毛传解作固(坚固),郑笺解作敛(聚合)。孔颖达疏协调两说云:“遒训为聚亦坚固之义。”即“使四国之民心坚固也”、“四国之民于是敛聚不流散也”。流散之民回归,家人团聚,万民团结,国家自然强固。

  综观全篇,这第四句的最后一字“皇”、“吪”、“遒”似非信手安排,而是有逐层递进,逐层深入的关系在。“皇”,如解为惊恐,则只是乱政的动摇,还未真正改变;如释为匡正,那也只是治的开始,对人民来说这只是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吪”,受教育、受感化,这是深入到内部的变化。最后的“遒”,团聚、强固,则已结出丰硕的果实了。

  末二句“嘉”、“休”基本同义,亦如第一章,是对周公的德行发自内心的直接赞颂。

  不过对此诗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闻一多、程俊英就认为这是东征士卒庆幸得以生还之作。这样,对诗中一些词的解释也就与上面不同。如第一、二两句的斧、斨、锜、均指为武器。第五、六两句的“哀我人斯”的“人”则是指战士。因有的战士已战死沙场,活着的也都离乡背井与家人久不见面,这些都让人哀伤。这样的解释,与传统的“美周公”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也言之成理,可备一说。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斨。又使我斨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皇。四国君主无不心惊胆战。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将。这是多么的仁贤。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锜。又使我锜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吪。四国百姓深受教化感染。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嘉。这是多么的良善。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又使我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遒。四国家人重聚生活平安。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休。这是莫大的恩典。

  这是一篇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对周公赞颂的歌。《毛诗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郑笺:“恶四国者,恶其流言毁周公也。”

  周武王灭纣,据有天下,封纣子武庚于殷,再封自己的弟弟姬鲜、姬度、姬处于管、蔡、霍以监视武庚。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周公辅政,武庚、管、蔡、徐、奄等国叛周。周公率兵东征,历时三年,平定叛乱。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因作此歌以赞美周公。

  全诗三章,采用复沓形式,各章仅异数字。孔颖达疏曰:“三章上二句恶四国,下四句美周公。”

  第一章前两句以“既破”、“又缺”起始,斧、斨均为生产工具,人们赖以创造财富、维持生计。然这些工具均因为四国之君长年累月服劳役而致破致缺,家计亦因此而处于困苦之中,故而怨恨深深!这里是以斧斨等工具的破缺来反映劳役之长之苦;以人们赖以生产劳动的必要条件的毁废,来反映生活之困。这是以点代面,以个别代全部,言事而寄慨的手法。

  关于这两句,郑笺另有说法:“既破毁我周公,又损伤我成王,以此二者为大罪。”以斧斨之破缺比作对周公、成王的流言毁谤,这似乎过分拘泥于史事而说得太玄远了。而将周公比斧,成王比斨,恐亦有失礼度。

  人们生活在这么艰难困苦之中,终于有了转机,有了希望: 周公率兵东征了。当时周京为镐,在今陕西境内,管、蔡等四国在今河南一带,故云“东征”。

  三、四两句是因果关系: 由于周公东征,所以四国叛乱者惊惧恐慌。毛传释“皇”为匡,即四国乱政得到纠正,走上正道。亦通。政局有转机,全是周公的功劳,故这两句从国的角度美周公,亦是叙事中含抒情,是间接的赞颂。

  第五句“哀我人斯”,是省略了主语周公。周公对我人民如此哀怜体恤,故逼出第六句: 这是很崇高很伟大呀!这是人民以自身的感受,从内心发出的歌赞声!是直接的赞颂。

  第二、第三两章,结构与第一章完全相同,仅换几个字。“锜”不论解作凿或锯,“”不论解作凿还是独头斧,均为劳动生产的工具,其在诗中的作用亦与第一章的“斨”同。这头两句同样在“恶四国”。下四句亦是“美周公”,仅换几个字。“吪”,化也,即受教育,移风易俗。“遒”,毛传解作固(坚固),郑笺解作敛(聚合)。孔颖达疏协调两说云:“遒训为聚亦坚固之义。”即“使四国之民心坚固也”、“四国之民于是敛聚不流散也”。流散之民回归,家人团聚,万民团结,国家自然强固。

  综观全篇,这第四句的最后一字“皇”、“吪”、“遒”似非信手安排,而是有逐层递进,逐层深入的关系在。“皇”,如解为惊恐,则只是乱政的动摇,还未真正改变;如释为匡正,那也只是治的开始,对人民来说这只是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吪”,受教育、受感化,这是深入到内部的变化。最后的“遒”,团聚、强固,则已结出丰硕的果实了。

  末二句“嘉”、“休”基本同义,亦如第一章,是对周公的德行发自内心的直接赞颂。

  不过对此诗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闻一多、程俊英就认为这是东征士卒庆幸得以生还之作。这样,对诗中一些词的解释也就与上面不同。如第一、二两句的斧、斨、锜、均指为武器。第五、六两句的“哀我人斯”的“人”则是指战士。因有的战士已战死沙场,活着的也都离乡背井与家人久不见面,这些都让人哀伤。这样的解释,与传统的“美周公”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也言之成理,可备一说。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斨。又使我斨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皇。四国君主无不心惊胆战。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将。这是多么的仁贤。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锜。又使我锜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吪。四国百姓深受教化感染。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嘉。这是多么的良善。

  既破我斧,那些老爷既使我斧破折,

  又缺我。又使我缺残。

  周公东征,周公率军东征,

  四国是遒。四国家人重聚生活平安。

  哀我人斯,周公哀怜我们这些平民,

  亦孔之休。这是莫大的恩典。

  这是一篇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对周公赞颂的歌。《毛诗序》:“《破斧》,美周公也。周大夫以恶四国焉。”郑笺:“恶四国者,恶其流言毁周公也。”

  周武王灭纣,据有天下,封纣子武庚于殷,再封自己的弟弟姬鲜、姬度、姬处于管、蔡、霍以监视武庚。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周公辅政,武庚、管、蔡、徐、奄等国叛周。周公率兵东征,历时三年,平定叛乱。管、蔡、殷、奄四国之民因作此歌以赞美周公。

  全诗三章,采用复沓形式,各章仅异数字。孔颖达疏曰:“三章上二句恶四国,下四句美周公。”

  第一章前两句以“既破”、“又缺”起始,斧、斨均为生产工具,人们赖以创造财富、维持生计。然这些工具均因为四国之君长年累月服劳役而致破致缺,家计亦因此而处于困苦之中,故而怨恨深深!这里是以斧斨等工具的破缺来反映劳役之长之苦;以人们赖以生产劳动的必要条件的毁废,来反映生活之困。这是以点代面,以个别代全部,言事而寄慨的手法。

  关于这两句,郑笺另有说法:“既破毁我周公,又损伤我成王,以此二者为大罪。”以斧斨之破缺比作对周公、成王的流言毁谤,这似乎过分拘泥于史事而说得太玄远了。而将周公比斧,成王比斨,恐亦有失礼度。

  人们生活在这么艰难困苦之中,终于有了转机,有了希望: 周公率兵东征了。当时周京为镐,在今陕西境内,管、蔡等四国在今河南一带,故云“东征”。

  三、四两句是因果关系: 由于周公东征,所以四国叛乱者惊惧恐慌。毛传释“皇”为匡,即四国乱政得到纠正,走上正道。亦通。政局有转机,全是周公的功劳,故这两句从国的角度美周公,亦是叙事中含抒情,是间接的赞颂。

  第五句“哀我人斯”,是省略了主语周公。周公对我人民如此哀怜体恤,故逼出第六句: 这是很崇高很伟大呀!这是人民以自身的感受,从内心发出的歌赞声!是直接的赞颂。

  第二、第三两章,结构与第一章完全相同,仅换几个字。“锜”不论解作凿或锯,“”不论解作凿还是独头斧,均为劳动生产的工具,其在诗中的作用亦与第一章的“斨”同。这头两句同样在“恶四国”。下四句亦是“美周公”,仅换几个字。“吪”,化也,即受教育,移风易俗。“遒”,毛传解作固(坚固),郑笺解作敛(聚合)。孔颖达疏协调两说云:“遒训为聚亦坚固之义。”即“使四国之民心坚固也”、“四国之民于是敛聚不流散也”。流散之民回归,家人团聚,万民团结,国家自然强固。

  综观全篇,这第四句的最后一字“皇”、“吪”、“遒”似非信手安排,而是有逐层递进,逐层深入的关系在。“皇”,如解为惊恐,则只是乱政的动摇,还未真正改变;如释为匡正,那也只是治的开始,对人民来说这只是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吪”,受教育、受感化,这是深入到内部的变化。最后的“遒”,团聚、强固,则已结出丰硕的果实了。

  末二句“嘉”、“休”基本同义,亦如第一章,是对周公的德行发自内心的直接赞颂。

  不过对此诗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闻一多、程俊英就认为这是东征士卒庆幸得以生还之作。这样,对诗中一些词的解释也就与上面不同。如第一、二两句的斧、斨、锜、均指为武器。第五、六两句的“哀我人斯”的“人”则是指战士。因有的战士已战死沙场,活着的也都离乡背井与家人久不见面,这些都让人哀伤。这样的解释,与传统的“美周公”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也言之成理,可备一说。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 诗经《玄鸟》原文及赏析

    天命玄鸟①,上天命令神燕降, 降而生商,降而生契始建商, 宅殷土芒芒②。住在殷土多宽广。 古帝命武汤③,当初上帝命成汤, 正域彼四

    2021-08-17

  • 诗经《长发》原文及赏析

    濬哲维商①,商朝世世有明王, 长发其祥②。上天常常示吉祥。 洪水芒芒,远古洪水白茫茫, 禹敷下土方③。大禹治水定四方。 外大国是

    2021-08-17

  • 诗经《殷武》原文及赏析

    挞彼殷武①,神速殷军奋威武, 奋伐荆楚②。大军奋勇攻荆楚。 罙入其阻③,深入敌境克险阻, 裒荆之旅④。荆楚全军尽俘虏。 有截其所

    2021-08-17

  • 诗经《酌》原文及赏析

    於铄王师①,啊! 真英武,武王的进攻, 遵养时晦②。帅兵讨伐那昏君。 时纯熙矣③,顿时光明照天空, 是用大介④。成大事呀立大功。

    2021-08-17

  • 诗经《桓》原文及赏析

    绥万邦,平定了天下, 娄丰年①。年年大丰收。 天命匪解②。老天降福给周家。 桓桓武王③,威风凛凛的武王, 保有厥士,拥有英勇的兵

    2021-08-17

  • 诗经《赉》原文及赏析

    文王既勤止①! 文王已经辛劳了! 我应受之②。我应当继承他。 敷时绎思③。颁布这政令连续不断呀。 我徂维求定④,我去伐商,为的是

    2021-08-17

  • 诗经《般》原文及赏析

    於皇时周①啊! 伟大的周王, 陟其高山。登那高山上。 嶞山乔岳②,山呀狭而长,岳呀高又大, 允犹翕河③。河水合流顺着向下淌。 敷天

    2021-08-17

  • 诗经《駉》原文及赏析

    駉駉牡马①,肥肥大大的那些马, 在坰之野②。放在辽远的牧野。 薄言駉者③,那儿那些马, 有驈有皇④,黑身白腿的马,黄而夹白的马,

    2021-08-17

  • 诗经《有駜》原文及赏析

    有駜有駜①,多肥大、多肥大, 駜彼乘黄。拉车的那些肥黄马。 夙夜在公,早早晚晚在公家, 在公明明②。在公家,没误差。 振振鹭,鹭儿

    2021-08-17

  • 诗经《泮水》原文及赏析

    思乐泮水①,乐呀乐那泮池水, 薄采其芹②。采呀采那水芹儿。 鲁侯戾止③,鲁侯光临这儿了, 言观其旂④。我看见他的旌旗飘 其旂茷茷

    2021-08-17

  • 诗经《閟言》原文及赏析

    閟宫有侐①,庙堂肃穆静无声, 实实枚枚②。殿宇高大装饰精。 赫赫姜嫄,先祖姜嫄多显赫, 其德不回③。存心善良品德正。 上帝是依,

    2021-08-17

  • 诗经《那》原文及赏析

    猗与,那与①! 多盛大啊多繁富! 置我鞉鼓②。堂上竖起拨浪鼓。 奏鼓简简③,击鼓咚咚响不停, 衍我烈祖④。以此娱乐我先祖。 汤孙奏

    2021-08-17

  • 诗经《烈祖》原文及赏析

    嗟嗟烈祖(20),赞叹先祖多荣光, 有秩思祜(21)。齐天洪福不断降。 申锡无疆(22),无穷无尽重重赏, 及尔斯所。恩泽遍及宋封疆。 既载

    2021-08-17

  • 诗经《载见》原文及赏析

    载见辟王①,初次朝见周天王, 曰求厥章②。要求车服合典章 龙旂阳阳③,交龙大旗真漂亮, 和铃央央④。旗铃和着车铃响。 鞗革有鸧⑤

    2021-08-17

  • 诗经《有客》原文及赏析

    有客有客,客来了,客来了, 亦白其马。白生生的那匹马。 有萋有且①,人多呀,人众呀, 敦琢其旅②。伙伴们都好打扮。 有客宿宿③,客

    2021-08-17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jdwxzp.com 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