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在江州浔阳南,南滨宫亭,北对九江。九江之南为小江,山去小江三十里余。左挟彭蠡,右傍通州,引三江之流而据其会。《山海经》云:“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障&rd
小学生必背的名言名句和诗词名句(精选70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山在江州浔阳南,南滨宫亭,北对九江。九江之南为小江,山去小江三十里余。左挟彭蠡,右傍通州,引三江之流而据其会。《山海经》云:“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障&rd
山在江州浔阳南,南滨宫亭,北对九江。九江之南为小江,山去小江三十里余。左挟彭蠡,右傍通州,引三江之流而据其会。《山海经》云:“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障”,彭泽也,山在其西,故旧语以所滨为彭蠡。有匡续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遁世隐时,潜居其下。或云续受道於仙人,而适游其岩,遂托室岩岫,即岩成馆,故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而名焉。
其山大岭,凡有七重,圆基周回,垂五百里,风雨之所摅,江山之所带。高岩仄宇,峭壁万寻,幽岫穿崖,人兽两绝。天将雨,则有白气先抟,而缨络于山岭下。及至触石吐云,则倏忽而集。或大风振岩,逸响动谷,群籁竞奏,其声骇人,此其化不可测者矣。众岭中,第三岭极高峻,人之所罕经也。昔太史公东游,登其峰而遐观,南眺五湖,北望九江,东西肆目,若登天庭焉。其岭下半里许有重岩,上有悬崖,傍有石室,即古仙之所居也。其后有岩,汉董奉复馆于岩下,常为人治病,法多神验,病愈者,令栽杏五株,数年之间,蔚然成林。计奉在人间近三百年,容状常如三十时,俄而升仙,绝迹于杏林。其北岭两岩之间,常悬流遥霑,激势相趣。百余仞中,云气映天,望之若山,有云雾焉。其南岭临宫亭湖,下有神庙,即以宫亭为号,安侯世高所感化,事在安侯传。七岭同会于东,共成峰崿,其岩穷绝,莫有升之者。昔野夫见人著沙弥服,凌云直上。既至则踞其峰,良久乃与云气俱灭,此似得道者。当时能文之士,咸为之异。又所止多奇,触象有异。北背重阜,前带双流,所背之山,左有龙形,而右塔基焉。下有甘泉涌出,冷暖与寒暑相变,盈减经水旱而不异。寻其源,出自于龙首也。南对高峰上有奇木,独绝于林表数十丈。其下似一层浮图,白鹤之所翔,玄云之所入也。东南有香炉山,孤峰独秀起,游气笼其上,则氤氲若香烟。白云映其外,则炳然与众山峰殊别。将雨,则其下水气涌出如马车盖,此龙井之所吐。其左则翠林,青雀白猿之所憩,玄鸟之所蛰。西有石门,其状似双阙,壁立千余仞,而瀑布流焉。其中鸟兽草木之美,灵药万物之奇,略举其异而已矣。
《庐山记》一文,通过生动的描述,巧妙的烘托,状写了庐山奇景,抒发了佛门弟子慧远舒心惬意的情怀。
全文共有两段。
第一段写山的地理位置和命名的原因。写其位置,先远指“山在江州浔阳南”; 再写其四邻关系: 南滨宫亭,北对九江,左挟彭蠡,右傍通州。不仅写得眉目 十分清楚,而且不乏生动的描述。“九江之南为小江,山去小江三十里余”,以及引 《山海经》有关庐江、彭泽与庐山关系的句子,不只是细致的交代,而且读者会自然想到远亲近邻关系,这些话有如家常絮语,令人倍感亲切。“引三江之流而据其会”,导引三江的水而占据它们会合的地方。仿佛是写庐山在亲朋好友间的中心地位,读了更觉亲切动人。看来有道高僧笔下的事物,尘缘不绝啊! 眉目清楚、描述动人正是本文一大特点。
接着作者介绍了匡续先生隐居庐山的故事。匡续入庐,另一种说法是他“受道于仙人”云游到此“托室岩岫,即岩成馆”,所以当时的人称他所住的地方为“神仙之庐”并且把山叫庐山了。当然庐山命名原因,这并不是唯一说法,但高僧慧远着意把它写进来,却使此山此文增添了许多仙气,这大约就是烘云托月的写法,使山水越显奇异瑰丽了。
第二段,写山上景物。先总写山势的巍峨险峻。与祖国江山相连,被风雨冲洗成的庐山,面积广阔,有七重大岭,文中写此山“峭壁万寻,幽岫穿崖,人兽两绝”虽不一定是实写,但山势的高大巍峨已令读者惊叹不已了。作者并不满足于这些侧重静态的描述,及时描绘了风云变幻的奇景。先写雨前的云气。白气结聚山上,触动山石时,山岩与白气相吞吐,阴云会忽然聚集,这正写出高山云气的变幻。再写大风,大风震动山石,巨大的声音响震山谷,从所有孔穴里发出的音响汇合成一支奏鸣曲,那响声令人为之心惊。这正写出它不可测的风动山谷的音响变化。有了这风云变幻的一层描写,整幅画面被激活了,产生了无限生机。
写了风云变幻的奇景之后,呼应本段开头“其山大岭,儿有七重”句,写出众岭中的第三岭,写它“极高峻”说“人之所罕经也”,据《史记·河渠书》记载司马迁曾南登庐山。本文也写了司马氏登山的观感: 太史公登山远望,“南眺五湖,北望九江,东西肆目,若登天庭焉。”这几句写太史公的观赏印象,写他登上高山放眼一看,仿佛登上天帝的宫廷一般。这些描述借天帝宫廷之高,夸张比喻并用,极写庐山之高之美; 又借古人古事 (太史公登庐山) 和神话传说 (天帝、天廷) 烘托描写庐山奇异瑰丽的景色,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给人以美的快感。上文写的“极高峻”三字,至此插上故事、传说的翅膀,意思活了,那艺术效果远不是平铺直叙可比。用烘托的手法写山水是本文一个很突出的艺术特色,值得注意。
接下去,作者由“第三岭”自然转到岭下半里许的“重岩”。作者虽也点了悬崖、石室,但都未加具体描述,只写了一句“即古仙 (指匡续等) 之所居也”,并不在这里留连,“其后有岩”四字,引入下文。又写出汉董奉为人无偿治病有奇效,后飞升成仙的故事,这又是烘托,仿佛那山、那人、以至那林木,无不披着一层奇异的光彩,令人惊叹,令人赞赏,令人神往。可以说这些看来平实、清雅的笔墨,写出的山水记,真是神极了,美极了。
作者重点描述过有关“第三岭”的遗迹逸闻,把笔锋又扩展到“其北岭”、“其南岭”的奇景。北岭,写了两岩之间的飞流瀑布。瀑布,写高悬奔泻的水势,写喷溅起的水花互相碰撞四处溅射沾染的景象,也写了浓聚空中的云雾,仿佛一座在天光映照下百余仞高的云山。南岭,写了宫亭湖,神庙,特意点出东汉时代安息国太子安世高来此被感化走入佛门的逸事。这一笔使高峰峻岭更增添了仙气。
有重点描述了几层山岭的景色,笔锋收拢到东边七岭共同形成的山崖,成为至高无上的绝顶,并记下一个和尚在峰顶打坐,不久与云气一道消失的传说。这无疑又是一笔美妙的烘托。作者总括观感说,来此停留的多是奇人,在此见到的多是异景。再分别写北面的重山,前面的流水。写山,则写山的特异形态: 左边的象龙形,右边的象塔座; 写水,写出了甘泉水在天冷、天暖,寒暑季节的变化,不因水灾旱灾而有差别,那水正是从龙形山山头涌出的。写树,就写高出山林几十丈,下半象一层佛塔,而且有白鹤绕塔飞翔,祥云飘游出入的奇树。七岭会成的“峰崿”写得层次清晰,景物多姿多彩,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述,表达得极动人。这些特点同样在有关香炉山的描述中得到表现: 秀美的孤峰,云气弥漫峰顶,有如香炉里冉冉飘游的香烟,和峰外朵朵白云映衬,使香炉峰更加光明显眼,与别的山峰迥然不同。写香炉峰以前,则直接用比喻:“其下水气涌如马车盖”,并指出“此龙井之所吐”; 写“翠林”,就写那是燕雀伏藏、白猿休息的地方; 此外还写了“壁立千余仞”,似“双阙”的石门,写了香炉山瀑布,点了“鸟兽草木之美,灵药万物之奇”。如此美景,如此笔墨,文章结尾却说“略举其异而已矣。”看来慧远欣赏美景难免动情,但高僧襟怀宽畅,不会象常人那样冲动,文章只是抒发了这位佛门弟子舒心惬意的情怀。
本篇由地理位置下笔,先总写山势,然后以第三岭为重点展开,再写其北岭、南岭,七岭会成的峰崿,最后写东南的香炉山。这清晰的脉络有如一张导游图,加上形象细致的描述,使人读后如亲临其境。本文写作技巧丰富,或比拟或比喻,或夸张或烘托,多种手法运用精当。尤其烘托笔法,篇中穿插进历史人物故事,传说与山水融合,使文章增添了奇异瑰丽色彩,表达得颇有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楼兰,是古代 (公元前80年左右) 新疆罗布泊西岸的一个国家,是汉代通西域南路必经之地,后被沙漠堙没,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
2024-09-29
塔尔寺,藏语称 “袞本”,意为 “十万佛像”。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我
2024-09-29
青海湖,在青海省西宁西,古名鲜水、又名仙海、西海,音近相通。北魏时始名青海,蒙古语称 “库库诺尔”,意为 “青色的湖&
202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