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游庐山时所作,题在庐山西林寺院壁上。这首诗借庐山之景,说明
小学生必背的名言名句和诗词名句(精选70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游庐山时所作,题在庐山西林寺院壁上。这首诗借庐山之景,说明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游庐山时所作,题在庐山西林寺院壁上。这首诗借庐山之景,说明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苕溪渔隐丛话》载:东坡云:“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已而山中僧俗皆言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云:‘芒鞋青竹杖, 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既自哂前言之谬,复作两绝云: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而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他于庐山“往来山南北十余日”,都在探究庐山真面的问题,此诗写出后,黄庭坚说:“此老人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刺语,非其笔端有口,亦安能吐此不传之妙。”这首诗写庐山面目,却不描摹山光水色,纯以理语出之。
对于庐山面目,主要在于看后才认识。因而诗以“看”领起。先从不同视角写,“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是一道山岗,侧面看则为一壁峭峰,继而又从“远近高低”四个角度看。远看如蛟龙蜿蜒,近看似一道屏障,从高处看峰峦如浪,从低处看隐天蔽日。从“横、侧、远、近、高、低”六个方面观察,其观感均不相同。一方面反映了诗人为了“识庐山真面”,往来于山的上下左右,或远或近,或仰望或俯视,不断地探视,不断地思考。不管从什么角度看,其结果都不相同。同一座山,为什么给人的印象如此相异呢,诗人答曰“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给人以启示:人认识事物往往受到局限而流于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同一客体给人的感受不同,任你如何调动角度,横看则不顾及其高,侧看则不顾及其长,远看则看不深,近看则看不全,高处看则看不细,低处看则看不清。“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因只处于某一立足点,于是得不出准确的全面的结论。这首诗过去人们总是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方面论述,殊不知它已从反面说明了“要识庐山真面目,必须对山面面观”,各个侧面的综合,也就是庐山的“真面目”。由于诗写得理寓形中,正意反说,也便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这也就无怪它广泛传诵,历久不衰了。
相关推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楼兰,是古代 (公元前80年左右) 新疆罗布泊西岸的一个国家,是汉代通西域南路必经之地,后被沙漠堙没,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
2024-09-29
塔尔寺,藏语称 “袞本”,意为 “十万佛像”。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我
2024-09-29
青海湖,在青海省西宁西,古名鲜水、又名仙海、西海,音近相通。北魏时始名青海,蒙古语称 “库库诺尔”,意为 “青色的湖&
202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