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色熹微岭上横,望中云物转凄清。 林收宿雾初通日,山挟回风尽入城。 客路远随残月没,乡心半向早寒生。 惊鸦满眼苍烟里,愁绝戍楼横吹声。 人生就象一条坎坷而漫
小学生必背的名言名句和诗词名句(精选70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晓色熹微岭上横,望中云物转凄清。 林收宿雾初通日,山挟回风尽入城。 客路远随残月没,乡心半向早寒生。 惊鸦满眼苍烟里,愁绝戍楼横吹声。 人生就象一条坎坷而漫
晓色熹微岭上横,望中云物转凄清。
林收宿雾初通日,山挟回风尽入城。
客路远随残月没,乡心半向早寒生。
惊鸦满眼苍烟里,愁绝戍楼横吹声。
人生就象一条坎坷而漫长的旅途,因而旅途的景色往往更能唤起人生的感喟。这首描绘诗人拂晓时途经山西灵石县所见景致的诗,正渗透一种悠远的乡情,莫名的愁思。
“晓色熹微岭上横”,首句在我们面前拉开了一幅狭长而空廓的横轴: 远处,朦胧连绵的群峰东侧,隐约起伏的层岭上空,刚露出茫茫 一线微明的晨光。那初白犹暗的天色和天边层云,那若现而隐的山峦和山中景物,看去反而显得凄凉、冷清。“转凄清”,是写拂晓山色的广漠、寂寥,又使人仿佛感觉到山中拂晓的峭寒,然而,何尝不是诗人内心一种孤冷的羁旅人生之感,给“望中云物”平添上一层“凄清” 色彩呢?
接着,我们随诗人盘山而下,穿过一片树林。林间经夜薄雾渐渐消散了,疏落的树隙开始有缕缕旭光透过。诗中唯这一句还带有迷濛的亮色和暖意,然而出林入谷,又是另一番景象。曙光照射不到的山峡之间,飒飒阴风依然回旋着,沿着空谷直扑入山下小城。这两句相当准确地捕捉了清晨山中不同方位不同景色的特征。“收”字写出了林雾渐退的舒缓,而且似乎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收拢而隐没; “挟”字写出了山风的劲急,而且仿佛是被峭壁紧逼、挟挤而出。虽为写景,而遣词造语掺入了作者主观感受,不仅生动,而且另具意蕴。读者或许会引生 一种联想:人生旅途上曾多少次经历过这种才见“林收宿雾初通日”,却又落入“山挟回风尽入城”的情景啊!
如果说前四句主要写景而情渗其中,那么后四句就是即景而寄寓人生感慨了。诗人沿着山路继续西行。那不知多少旅人跋涉过的小路迤逦延伸,随着残月在远方消失。“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词人柳永写离情别绪的名句。他写的是江岸残月,而赵执信此诗写的是山中残月,并进一步赋予残月以一种喻意: 人生的归宿,在渺远的道路上奔波的人们,最终都如这西天残月沉没。于是,一种悲凉牵动了一丝乡愁,一阵寒意随着凌晨的寒气袭上心头。末两句,更把这种悲凉之感推广一层。灰蒙的烟云中被惊起的鸦群乱飞,增加了旅人心头的恓惶; 远处戍楼传来阵阵笛声,是戍卒的呜咽?是遣客的怨诉?是游子的乡思?也和诗人一样“愁绝”,周围都浸入一种凄然、恻然、怅然、惘然的氛围中。
旅愁乡思,曾出现在古代许多诗人笔下。这首诗却自有特色。诗人并非单纯写景,也不直接思索人生。只把自己在凌晨山行这特定时境的特定感受准确地传达出来,移情于景,借景寓慨,渐次把读者引入特设的境界,陷入一种莫可名状的愁绪,领略到一种深幽之美。
相关推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楼兰,是古代 (公元前80年左右) 新疆罗布泊西岸的一个国家,是汉代通西域南路必经之地,后被沙漠堙没,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
2024-09-29
塔尔寺,藏语称 “袞本”,意为 “十万佛像”。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我
2024-09-29
青海湖,在青海省西宁西,古名鲜水、又名仙海、西海,音近相通。北魏时始名青海,蒙古语称 “库库诺尔”,意为 “青色的湖&
202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