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两代是很经典的一部著作,关于牵手两代读后感有很多人想知道,来了解牵手两代读后感主要内容
叶澜《新基础教育》读后感(三篇)
新基础教育是很经典的一部著作,关于新基础教育读后感有很多人想知道,来了解新基础教育读后感主要内容
2022-04-30
牵手两代是很经典的一部著作,关于牵手两代读后感有很多人想知道,来了解牵手两代读后感主要内容
牵手两代读后感(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过去这样,现在这样,将来可能还会这样。
我们在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恐怕是前所未有的了。于是,做父母的,把更大的盼头放在自己的儿女身上,成功的希望儿女更大的成功,失败的不希望儿女也有失败,所以,巴不得儿女是个全才,什么都会,什么样的局面都能应付,或至少有个专长,能够在社会上稳稳地立足。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的渴望。把孩子弄得像一个旋转的陀螺,没有停歇的时间,赶场似的参加一个又一个学习班、兴趣班、辅导班。我们做家长的是否设身处地的体会过孩子的感受呢?一些家长盲目跟风、功利思想严重,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学习特点,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负担。此外,家长过早地规定孩子的发展方向,甚至事业前途,也只是一厢情愿。做家长的应该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她参加丰富多样的活动,开阔眼界,这才是开发孩子智力、培养 孩子创造力的前提。
我以前也总是盲目地教孩子背古诗,学认字,其实现在想想,毕竟她才那么小,我为什么要剥夺孩子玩的权利?随着她的年龄增长,我一定要合理的教育,科学的引导!
牵手两代读后感(二)
最近,读了李跃儿的《牵手两代》,是一本好书。尤其是孩子上幼儿园的那一部分,入院适应部分,写的很好很实在。如果当初读了这本书,在孩子入园的时候我会做得更好。不过,自我安慰一下,我也不算做得差的。总应该能打个及格分吧。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时光倒流,第一,我会延长母乳喂养时间;第二,我不会让宝宝刚满两周岁就上小小班了。
还是谈谈心得吧——
要信任孩子会按照上苍给他的自然密码发展成适合于生存的人,不要试图迫使他在生长期内就出现最终的结果。
人的精神生活在六岁之前是一个形成过程,在六岁之后是一个成熟过程,形成过程从无到有,每个阶段都不尽相同,在经历生命已经设定好的所有过程后,才出现最终结果。
不要为孩子设定结果,而是抱着喜悦的心情接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里程碑,把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当作成功。
如果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大量时间和机会被别人左右,无法自然地经历环境冲突,不能成长起属于自己的解决方式,或者在遇到困难时,都有他人教授解决措施,儿童就无法成长起属于自己的有效防御措施,无法应付变化无穷的冲突和危机。
以成人为本的教育扼杀了孩子自我学习的机会和创造自己精神模式最佳时机,造成厌学。
要帮助儿童发现“应该如何做”,而不是向儿童大呼“不要这样”。
以学校为本的教育给千军万马准备了一座独木桥。在一种标准的衡量下,产生了大量的失败者,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点被忽视了。
孩子出生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努力创造自己的精神。精神的成长有自己的密码和方式,儿童必须按照自己的内在指引来形成自己的精神,任何人都不能强行干涉。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教育最关键的是什么呢?是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前提下,设计出适合于他们的教育方案。
每一阶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精神需求。
要求每个个体在进行不同的精神活动时,保持统一的身体姿势,这无疑会破坏大多数孩子的精神工作。
在六岁以前,是上苍给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力量,六岁以后,是她自己所形成的精神生命体所散发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力量。只要六岁之前没有被严重破坏,六岁之后他都会具有一个已经形成的个体的精神生命体。
个体知识与普遍知识的不同在于,个人知识是无法通过语言行事进行传播的。
儿童对语言的掌握是一个吸收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研究的过程。
儿童在组织的情况下,无法显示自己的自然状态,成人也就无法发现儿童需要什么,所以也就无法帮助儿童。儿童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无法完成自己的内在建构工作。
成人追求的是工作的结果,儿童注重的是工作的过程。
孩子不正常的表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孩子每一个不正常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用这些行为宣泄心里的负面情绪,是在呼唤成年人的关注,一边帮助他们更好的宣泄,从而获得最终的康复。
牵手两代读后感(三)
暑假时期,闲来无事,无读了一些书。古人有训:立身以立学为本,立学以读书为根。鱼离水则鳞枯,人离书则神索……因此,闲暇之余,总忘不了翻阅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书籍刊报,希望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我读了一书,其名叫《牵手两代亲子课程》。这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重点介绍了教子方法和教子技巧;下册则把成功学和家庭教育学融为一体进行阐述,指导家长怎样成功教育孩子。
读了这本书,确实令我受益匪浅,兴奋不已!因为站在母亲的角度,看了这书,对教子方法和教子技巧上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指导内涵。而站在为人师的这一角度,看了这书,意义更是深远了。不是吗?一位教师是多少孩子的“家长”。其实,这书所阐述的分论点很多,但让我心泛涟漪、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一是树立和维护孩子的自信心。
对这一点,作者非常强调,在每一章节里几乎都有提到。而每看到这,它总会让我的心隐隐作痛,难受之极。它逼我反思:在“树立和维护孩子的自信心”方面,我们作出了多少努力?
二是赏识教育。
以前,总以为赏识教育就是表扬加激励,而并没有批评。而今,读了这书,才豁然开朗,原来赏识教育并非如此。它是以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为原则,还要有及时的批评和耐心的纠正。而这里所说的批评并不是声色俱厉,而是让孩子在不知道受教育的情况下已接受了批评。这“赏识教育”唤回了我的记忆,让我想起当初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的教育。那时,孩子说话含糊不清,走路歪斜难看,但父母没有责骂,只有鼓励,表扬,微笑。孩子在欢乐中学,父母在欣赏中教,结果孩子进步特快。反之,要是当初父母发脾气,打骂孩子,结果孩子又会怎么样呢?不成哑巴或结巴才怪!这就是心态造就能力啊!心情好,一好百好,心情不好,一了百了。
三是快速记忆。
书中描述一个有生理缺陷的聋孩周婷婷,采用了这种快速记忆,在三、四分钟内,能快速地一字不漏地把十多个生词背记出来。读到这里,能不惊骇万分,感慨万千!这还得了?天哪!为何我们四肢齐备,五官健全的孩子却不能?我们的教育错在哪儿?我不由自主地陷进了苦思冥想中……脑海里一次次出现了快速记忆的概念和好处。我寻思着:在教学中,能不能借鉴于它?很快,我的心中有数了!想通后,我的心舒畅多了。
都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是为了学以至用!尽信其书不如无。读书就得学会灵活贯通,做到举一反三,去伪存真。更要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无益于身心的书莫读。只有这样敏而好学,读万卷书,如行万里路,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当然,读书的滋味,一言难尽。其味像饮斋啡,如品好茶,似吸牛奶,是喝苦药。但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呀!生命的短暂,知识的无穷。我们只好用这有限的生命,心系书香,灵飘书海,魂游书山,寻觅睿智,盛满智囊,令自己独具慧根。这样,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为人的最高价值!为此,苦也得读。这就是我的读书心得体会!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