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原文及鉴赏

【导语】:

〔缪称训〕 福生于无为,患生于多欲,害生于弗备,秽生于弗耨①。圣人为善若恐不及,备祸若恐不免。蒙尘而欲毋眯,涉水而欲无濡②,不可得也。是故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福由己发,祸由

  〔缪称训〕 福生于无为,患生于多欲,害生于弗备,秽生于弗耨①。圣人为善若恐不及,备祸若恐不免。蒙尘而欲毋眯,涉水而欲无濡②,不可得也。是故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福由己发,祸由己生。

  〔注释〕 ① 秽: 杂草。耨: 除草。 ② 涉: 步行过水。濡: 沾湿。

  【鉴赏】 “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这两句话实际上包含了这样一种逻辑: 知己则能知人,从而能够推己及人,换位思考,故不怨人;知命则能知天,从而能够顺天安命,故不怨天。前一句话侧重从人道上讲,后一句话侧重从天道上讲,其中都蕴涵了很高远的精神境界,以下我们分而言之。

  就“知己者不怨人”来说,“知己”意味着对于人性本身的彻底了解,《老子·三十三章》云:“自知者明。”正是因为做到了对于人性本身的洞见,所以才称得上“明”。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们的行为与思维都是有其相近之处的,能够做到“自知”,做到洞察人性,也便意味着对于他人能够有一种“同理心”。基于这种同理心,懂得换位思考,就自然不会怨人了。

  这种“知己者不怨人”的境界其实也即孔子的忠恕之道。孔子曾说:“吾道一以贯之。”当弟子都不解何意时,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对此,钱穆先生解释道:“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推己之心以及人谓之恕。人心有相同,己心所欲所恶,与他人之心之所欲所恶,无大悬殊。故尽己心以待人,不以己所恶者施于人。忠恕之道即仁道,其道实一本之于我心,而可贯通之于万人之心,乃至万世以下人之心者。而言忠恕,则较言仁更使人易晓。因仁者至高之德,而忠恕则是学者当下之工夫,人人可以尽力。”(《论语新解》)正是由此,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离娄上》)君子为人处世之道,首先在于知己,若是“行有不得”,则“反求诸己”而已矣,自然便不会怨人了。

  再就“知命者不怨天”来说,“命”指的是人的生死、贫富、贵贱等一切遭遇,“知命”的人知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五章》),“天”有自己的运行之道,“天”本身并没有偏向谁;因此,人的命运之差异除了与个人的努力有关之外,都是自然发展的结果,事情的自然进展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够做的只能是改变我们自己。所以《淮南子》说“福由己发,祸由己生”,福祸的改变都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能把责任推到天上去;进一步来说,即使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那也是各方面的因素自然发展的结果,也不能把责任推给天。明白了这一点,自然也就不会“怨天”了。

  总之,“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这两句话的重点都是强调要反求诸己,凡事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情绪化地把责任一味地推给别人或上天,而自己却不知反省自我。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