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经典语录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
名人名句经典语录大全
读书多的人总是能够说出一些经典的语句。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名人名句,并且在持续不断的扩充中。
2021-10-27
朱自清经典语录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
朱自清经典语录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
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缠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东风里, 掠过我脸边, 星呀星的细雨, 是春天的绒毛呢。《细雨》
多年前踏上火车时,我还没有意识到,从此我的故乡没有春夏,只有秋冬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的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歌声》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匆匆》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荷塘月色》
娟娟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歌声》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
秦淮河的总是绿的,任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二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他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匆匆》
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月朦胧 鸟朦胧 帘卷海棠红》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荷塘月色》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背影》
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匆匆》
我不曾见过正义的面,只见过它的弯曲的影儿——在“自我”的唇边,在“威权”的面前,在“他人”的背后。《正义》
我的时间就在这纸与笔,思维与字迹快要接触的那一刹那匆匆而过。《匆匆》
我觉得我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在这个大时代里《论无话可说》
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匆匆》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荷塘月色》
细节就是一言一行一之微,一沙一石之细。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
野花遍地是:咋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散文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嫩嫩的.,绿绿的。院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荷塘月色》
一张小小的圆脸,如正开的桃李花;脸上并没有笑,却隐隐地含着春日的光辉,像花房里充了蜜一般。
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在默默里算着,七千六百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匆匆》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荷塘月色》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背影》
只剩飘飘的清风, 只剩悠悠的远钟。 眼底是靡人间了, 耳根是靡人间了《独自》
朱自清人物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1932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