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贾政说两句 红学研究 引 一直以来,我们对《石头记》人物的把握存在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偏差甚至歪曲。说难听点,就是爱瞎说。原因是双方面的。 一方面,曹雪芹布迷魂阵,掷烟雾弹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主要内容概括
《红楼梦》是很经典的一部作品,关于《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主要内容是什么一直受到关注,来了解一下吧。
2024-09-11
为贾政说两句 红学研究 引 一直以来,我们对《石头记》人物的把握存在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偏差甚至歪曲。说难听点,就是爱瞎说。原因是双方面的。 一方面,曹雪芹布迷魂阵,掷烟雾弹
为贾政说两句
红学研究
引
一直以来,我们对《石头记》人物的把握存在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偏差甚至歪曲。说难听点,就是爱瞎说。原因是双方面的。
一方面,曹雪芹布迷魂阵,掷“烟雾弹”,说“荒唐言”,迫于政治高压不得不用曲笔,满腔悲愤不得抒故而说反语,喜欢兜圈子,说假话,布机关,留谜语,真真假假,鬼话连篇,让人看得云里雾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著书忠于现实,忠于生活,秉史笔,思想上又超出了历来塑造人物过于单一的局限,而现实生活中人性是复杂的,以之为原型写到书中,书中的人物形象就不是透明、一色的,不能一眼看透——客观上给我们理解造成障碍。
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毛病出在我们主观方面:一. 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石头记》的思想高度与批判精神,太注重阶级斗争的分析,于是形成乱贴标签、胡扣帽子的恶习,老是无限上纲,不管出于怎样重大的政治、思想的目的、意义考虑,这对学术、文化本身而言都是一种有意无意的曲解,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这种现象千万不要延续了;二. 过于主观,凭自己的想象臆断,脱离文本,要么无中生有,说是行文隐晦、深刻,要挖掘,越看不出来越是这样,要么视有若无,说是曹雪芹故意布疑云,别被他瞒过了,最终都是闭紧眼睛乱讲一气,还振振有辞,自以为是,好像是曹雪芹从地下出来亲口告诉他的,甚至他比曹雪芹还曹雪芹,动辄拿“假作真时真亦假”作盾牌,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本来是好事,但物极必反,过犹不及,走到歪路上去了;三. 太感情用事,用阿Q宣布革命后的话说就是“我喜欢谁就是谁”,喜欢谁就说谁好,捧到天上去,说到最后连自己也懵了,辨不清了,就真以为这是个完人了,感情的好恶与评价的褒贬互为因果,这样恶性循环,最后只剩下胡说八道了,客观实际的结果是自欺欺人;四.用现代人的标准去硬套古人,丝毫不考虑时代与社会的不同,不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看,说了乱七八糟的一大堆,还往脸上贴金,说是“站在历史的高度”,真是可笑,挂羊头卖狗肉,历史的高度哪是教您这样哪?站在历史的高度却得出那样的高见也够呛的,您下来吧,我受不了了,观念太摩登对研究传统文化而言可不是好事;五.不联系全书(我指的是八十回本!下面提到“全书”“整本书”都是指八十回本,不一一说明了),割断了看,断章取义,抱着一处死不放,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要命的是可能恰碰上曹雪芹说假话的时候,这下完了,只能做糊涂虫了,能不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因这两方面的原因,我们理解《石头记》的人物(贾政就是其中之一)就存在片面甚至谬误。这对《石头记》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对我们来说,对一部伟大著作不能很好得理解,也不能不算一个悲哀。于是,就有必要为一系列人物作翻案文章,还他们本相,给他们公道。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以至其它《石头记》人物评论的缘起。我不惜长篇大论、连篇累牍先在这儿总体交代一番,到下文具体的地方就不再重复了,点到即止。这样虽然会使下文流于浅薄,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否则就彻底是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不可救药了。
贾政,一直被冠以“虚伪、迂腐、刻板、庸碌、昏聩、凶恶、顽固的封建卫道士、理学先生”的臭名,翻不了身,被说得一无是处,批得体无完肤,好像他整个儿一丑角儿,一出现就是为了丢丑示众闹笑话,还美其名曰:揭露,反衬。这种观点还甚嚣尘上,泛滥成灾。其实大谬!曹雪芹笔下还没有全无可取之处的人。我以为要准确地理解一个文学形象,首先得摒弃一切成见,然后有一个非常笨但行之有效的办法,即将整本书中关于这个人物所有的文字(即便是一个字也可能是至关重要的)罗列起来,作一个总体全面而又细致入微的分析,如此方不至于开口千言离人万里 。我现在就用这个法子来说一说贾政。
一
第十七、十八回,是他被笑得最厉害的地方。先说。
一是大观园题对额。有人说,宝玉作得那么好,他不懂,偏偏还骂个不住,可笑。是的,可笑。但可笑的是:明明知道好,却硬着头皮说不好;明明很满意,却憋在肚子里不说,还非得装着很生气。可笑的是这个!哪是什么一窍不通却横加指责呢?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倒像是说自己,倒真可笑! 园子的妙处他也说得头头是道,——不曾见谁提这个话题,也自然谈不上借此批判贾政,恕我不展开了,要有兴趣的话您翻翻书。宝玉题的匾、联,事实上他也体会出妙处来了。我稍微指几个给您看看。有几处话是笑着说的,如:“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这是套的‘书成蕉叶文犹绿’,不足为奇。”笑着批评,到底怎么回事儿?不用多讲,谁都明白。有几处虽没笑,但一眼可以看出难抑内心的喜悦,如“拈髯微笑不语”。这些不必细说。但有些就具有迷惑性了。宝玉这里作的,在我看来,就像刘姥姥说贾家的菜,“样样都是好的”,细细赏析也都禁得起推敲。清客们都夸好,赞不绝口, 当然有讨好的意味,但连为什么好的理由也说了,所以还不是一味为了说好而说好,基本还在理。问题来了:贾政偏鸡蛋里挑骨头,瞎批评,如:摇头说“也未见长”,一声断喝“无知的孽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最有意思的是两处:气得喝命“叉出去”,刚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 “偏不用‘沁芳’二字”。仔仔细细地从前到后读一遍,思考几分钟,感觉一下,你就会看出贾政是相当满意的,分明是意气用事,心口不一,像小孩子赌气似的,故意跟宝玉过不去。后文说了,宝玉题的全用上了,“虽非妙句,在幼童为之,亦或可取,更使贾妃见之,知系其爱弟所为,亦或不负其素日切望之意”,贾政满意!那为什么当时屡屡竭力批评呢?书里说了,贾政听塾师讲宝玉偏才尽有,这回主要目的是考考宝玉,清客们都心知肚明,为了显出宝玉来故意不好好作。贾政也知道这一点。他总不能也跟着夸自各儿儿子吧?谦虚一点总不是坏事,哪有别人夸你儿子你也跟着夸的?天下哪有这理儿啊??跟着宝玉,一味胡乱指摘他们,说他们作得不好?就更不象话了。那能怎么着?贬斥宝玉呗!好也说不好,一棍子打死。再说,万一一致好评让宝玉自大起来怎么办?自以为才高八斗,不用心读书了,那他的苦心教导都搁到水里头了,没指望了,他还有这层顾虑,也是人之常情嘛。其实,贾政并非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自幼于花草山水题咏上就平平,如今上了年纪,且案牍劳烦,于这怡情悦性文章上更生疏了”,他还是有眼力、有品味的,优劣高下还是知道的。严父嘛,总是不轻易褒奖的。 出来后,宝玉的小厮们说了:老爷喜欢(指高兴——笔者注),宝玉是展才,得了彩头。都看出来了。偏有些先生们看不出来,还不如些文盲。我真没的说了。
顺便说一下,有人说他不懂欣赏诗文,没有生活情趣,是个“老标儿”,那我就实在不敢苟同了。简直一派胡言!诗文好与坏,他瞎子吃饺子——心里有数儿,只是有时不表现在脸上,尤其是对宝玉。他真不会欣赏么?大错特错!上面已经说得够多的,不说重话了。说他没有生活情趣,对不起,我又要驳了:也没道理啊!他不是养了一大堆清客相公么?干嘛使呀?喝酒品茶,吟诗作赋,下棋聊天呗!古代有这个风气。多风雅!他出远差回来,皇帝放了他一个月假,他在家看书,与清客们下棋吃酒,或和家人聚聚聊聊,多会过日子啊!他不是常叫儿孙们作诗么?还叫他们作诗褒扬林四娘,虽说是“以志其忠义”,可不也反映他对这个奇女子的钦佩赞赏么?这听起来倒像是宝玉搞的一套了。
二是元妃省亲。元妃隔着帘子含泪对贾政说:寻常百姓家,虽过得贫寒些,可一家子天天聚在一起;我们家虽富贵到了顶,却骨肉分离,没意思。这时贾政含泪启道:我,草莽寒门,鸠、鸦一类的人,却生了您这样的凤鸾,您的福气让我老夫妇沾了光;皇上隆恩,前所未有,我一定肝脑涂地,尽忠职守以报皇恩,希望皇帝万岁、天下太平;娘娘您不要因我们年纪大了记挂我们,要好好保重才是。说得也实在不伦不类,希奇古怪。有人就说:他被封建等级制、伦理观弄得泯灭亲情、人性,颂皇恩、表忠心的话成日挂嘴边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当歌儿唱,迂腐不堪,批了一通。真是这样吗?这段话也着实让人忍俊不禁,可再读一遍,还笑得出来吗?那我就要问问:您的心是肉做的吗?元春虽是他女儿,可终究是皇妃,比他高贵多了,他这样说也没错儿呀,那时整个社会就是这样的,换谁都得这样,苛责他干吗?皇家对他家也确实有恩呀,祖宗封了国公,一连几代袭爵,逢年过节还有赏赐,父亲临终奏本一上,自己乌纱帽就扣上了,女儿进宫做了娘娘,又擢升了,还破古例让家里人进宫见见,准她回娘家探亲。在他看来,在当时的人看来,这恩还不够大吗?古代没恩也要尽忠,更甭提皇恩浩荡了,能不这样说,这样做吗?古代多少人,皇帝对他那么狠,还拼死效力,后人不也赞为忠臣节士吗?干吗一到贾政就横挑鼻子竖挑眼呢?两个理儿咧!非得大放厥词一通才拉倒。真搞不懂这些人!我们不要以今天的眼光来衡量,要将心比心,假设你就是他;或者再打个不伦不类的比方:领导提拔了你,说不定你也对他感激涕零,见了面点头哈腰,“到处逢人说项斯”,宣扬他的好,逢年过节,不说他给你东西,恐怕是你大包小袋,茅台、中华,屁颠屁颠地拎着送上门儿去了。今人犹如此,何况古人呢?再说这点儿恩算什么?芝麻粒儿大!跟贾家没法儿比!那贾政说这些,又有什么可说三道四的呢?下面的话就更没什么了。贾政不想女儿吗?这根本就说不过去嘛!谁家儿女不是父母心头肉呢?自己胡子也白了,就盼着天天团团圆圆。女儿嫁到宫里,多年见不着,他怎么可能不难过呢?可又能怎样?不能说,憋在肚子里。现在女儿说一家子骨肉分离,很伤心,他还得安慰女儿,只有劝女儿别难过,叫女儿别惦着家里,自己珍重。难不成还哭哭啼啼地说:女儿啊,爹妈惦着你,见不到你心里头难过,天天盼你回来,回来多住些日子吧,好让家里人多看看你,好容易见着一回,不知下回见面要到什么时候,咱们分别两地,苦啊!那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二百五了。他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眼泪在眶里打转,又怕女儿见了更伤心。他那个痛苦,别人没法儿体会。体会不出也罢了,你扯淡干什么呀?乱批一气,一点人情味儿都没有,铁打的心!
二
宝玉挨打(第三十三回)怕是《石头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了,曹雪芹用了浓墨重彩来写这一段。这也是贾政被骂得最凶的地方。倒要好好说说。
有些人说了:这是封建卫道士对叛逆者一次疯狂迫害。纯是胡扯。哪儿跟哪儿啊!说贾政是封建卫道士,贾母、王夫人就不是吗?那她们为什么不打,反倒护着呢?那不是一桩事儿两个理儿么?说得通么?宝玉就真像说的那样叛逆么?我不多说,说了也不算,只举书里头一段话:“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这是贾母亲口说的,还不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吗?现在宝玉不光没被打死,反倒大受她的溺爱,不就说明宝玉的言行还没有太逾矩,还不怎么离谱么?老子打儿子,干吗偏和那些风马牛不相及、离十万八千里的的东西搅在一块儿呢?分明是无稽之谈。
还是老老实实回到文本去吧。事情始末其实是这样的:雨村来拜见贾政,要见宝玉,宝玉偏磨磨蹭蹭,老半天才出来,见了面又葳葳蕤蕤,出来了往回走,正为金钏儿的死伤心叹息,偏又撞到贾政的怀里,问他为什么又不答,贾政“原本无气的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有点窝火了。无巧不巧,也该宝玉要挨打,偏这时忠顺王府的长史官来了。歪声怪气地说了一大箩的话,说宝玉和王爷一个心爱的戏子交厚,现在戏子没了,王爷不拉倒了,到贾家来要人了。忠顺王何许人也?亲王!皇帝往下数,掰掰指头,几下就到了;而贾政呢?虽说祖上是“公”一级的,可现今贾府最高的也不过是个三等将军,他虽说是皇帝的老丈人,也只是个员外郎,说到天上去,充其量不过是个副部级,差多少级呀?远着呢!哪能比啊?真惹毛了,人家整垮他们家还不容易吗?那时又不像今天,讲法制、平等、民主。得罪了他,吃不了兜着!能不怕吗?况且那又不是一般的戏子,忠顺王“断断少不得此人”,说白了,就是个男宠,当时有这种风气。那还了得?更不得了了。贾政能不怕么?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你处于那种情形,你就是贾政,你是什么感受?会有什么反应?这样还不够,时代不同了,没法子找身临其境之感,体会不够深切。不能死比,要活比。比方说,你儿子和黑社会老大的女人好上了,那女的现在不见了,人家派二把手坐到你家来要人,你会怎样?不吓得尿裤子、磕头如捣蒜就算胆大的了。那贾政能不又慌又怕又急又气吗?偏这时贾环来诬告,说金钏儿是因宝玉强奸未遂打了一顿故而赌气投井而死的。贾环这小崽子忒坏,他时机掌握得好。若没有前面的事,贾政不会这么轻易相信的,总会调查一番,最终发现贾环诬告,小小年纪怎就这么坏心眼呀?那挨痛打的就是贾环。但他找蛋有了缝儿的时候下蛆。贾政已经火冒三丈,气昏了头了,这时来浇油,哪还管真不真,一股脑儿全信了。贾政这下更气坏了,“面如金纸”,竟养了这么个东西,干出这挡子事儿!几件事加在一块,能不打吗?于是,关起门来,别让他妈、奶奶知道,打!死命地打!往死里打!打死你个孽障!打你这结交优伶、得罪权贵、淫辱母婢的东西!打死了干净,省得你在闯下更大的祸来,带累全家!
贾政难道就不心疼吗?谁家儿子不疼啊?他通共就三个儿子,死了一个,另一个比宝玉差远了,他能不疼宝玉吗?太爱了,太要他学好了,对他寄予太多的希望——出人头地,光宗耀祖,重振家声。可他偏犯下这么大的错儿!爱之深恨之切,不管不长进,不打不成器,要他好,要他成材,不走上歪路,能不狠下心来吗?打完后,也“自悔不该下毒手,打到如此地步”,也肉疼,比你还疼!哪个父母打儿女自己不心疼呢?板子落在儿女身上,何尝又不是落在父母心头呢?好好的谁舍得打呀?怎么到了贾政打儿子就牵出这么多花样来呢?净乱弹琴!看问题太深刻的先生们,你们拉倒吧!
三
下面我就来说说贾政对宝玉怎样,好还是不好,疼还是不疼,为什么这么严厉。
上一段已略微提了一下,他自然是爱宝玉的,不罗嗦了。那为什么又这么严厉得近于苛刻呢?古人又不讲素质教育,惯用手段是骂和打,有些父母也只会这一招,现在还有这样的。赵嬷嬷对宝玉说“老爷小时何曾像你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 贾政小时侯还算听话,喜欢读书,可也挨了不少打,“当日老爷小时挨你爷爷的打,谁没看见的”,“如今老爷不过这么管你一管,老太太护在头里”,还举了贾赦、贾蓉挨严管的例子。(第四十五回)意思是贾政管宝玉还不够,差多了去了!可见对子女严加管教是当时的通病。贾政哪能不希望宝玉好呢?所以他要严厉起来,狠狠地管。
宝玉抓周尽抓些脂粉钗环,他大怒,“因此便不大喜悦”,怕儿子成了“酒色之徒”哇!宝玉去上学,跟他说,他就冷笑,说“你如果再提上学两字,连我也羞死了”,叫来跟宝玉的下人,问宝玉念些什么书,并叫转告先生要给他读什么。宝玉给丫鬟改了个名儿叫袭人,他不乐意了,说宝玉“刁钻”,“不务正,专在这些浓词艳句上作工夫”,骂“作孽的畜生”。宝玉即便做了好诗他也不说好,口是心非,一看到诗里有不愿读书的意思,就更不高兴了,作得再好也免不了批评一番。出远门儿前布置了“作业”,回来就查。只要有他在,宝玉连说笑都不敢。过八月半,击鼓传花,花停谁手上谁就喝酒、讲笑话。花偏停在宝玉手上,老子在这儿,怕,不敢讲,讲得好又不对,不好也不对,只好改作诗。够严的!
可我们再看看一些片段。第二十三回,“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眼前,神采飘逸,秀色夺人;看看贾环人物委蕤,举止荒疏;忽又想起贾珠来;再看看王夫人只有这一个亲生的儿子,素爱如珍;自己的胡须将以苍白:因这几件上,把素日嫌恶处分宝玉之心不觉减了八九。”这句告诉我们:贾政对他放松了,没特大的错儿就不计较了。(第三十三回大打出手是因为宝玉太不象话了。)特别是点了学差出远门儿回来,对宝玉越发地好了,不难为他逼着读书了,还老夸他,甚至带他出去逛。最末几回更明摆着了:第七十八回,“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因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精深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所以近日是这等对他。又要环兰二人举业之余,怎得亦同宝玉才好。” 不惜大段引用,是为了说明:贾政不光不逼他了,反而对他很好,还以他作为榜样教育其他子孙,原因书里说透了,不谈了。您要不信,乐意的话您翻书去。这又怎么说?
第七十五回,过中秋,宝玉作诗,贾政点头不语,只说“只是不肯念书,到底词句不雅”,这对他来说,已经表示相当满意了,还奖励了扇子,太难得了!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跟以往判若两人。第七十八回,宝玉作了首七言长歌,相对第十七、十八回而言态度温和多了。我们依次来看他的态度:“如此你念我写。不好了我捶你那肉,谁许你先大言不惭了。”(注意,是笑着说的!)→“粗鄙。”→“姑存之。”→“休谬加奖誉,且看转的如何。”→“还不快续,这又有你说嘴的了。”→“这一句不好。已写过‘口舌香’‘娇难举’,何必又如此。这是力量不加,故又用这些堆砌货来搪塞。”→“你有多大本领!上头说了一句大开门的散话,如今又要一句连转带煞,岂不心有余而力不足些。”→“且放着,再续。”(又是笑着说的!)→“多话!不好了再作。便作十篇八篇还怕辛苦了不成!”→“又一段,底下怎么?”→“太多了,底下只怕累赘呢。”→ “虽然说了几句,到底不大恳切。”(又是笑着说的!)看!大有改观!虽然还是煮熟的鸭子——嘴硬,可毕竟没有横加指责,而且基本限于对诗本身的批评,说得还在理。好多了!这样性格、思想的人总不至于要他把儿子搂在怀里说“乖乖儿!你真了不得!”吧?那还是贾政吗?
四
他对晚辈们都不错。举几个例子,不详说了。
从文本看,除了李氏,就他最疼兰小子了。就这么一个孙子,儿子又早逝,能不放在心上吗?第二十二回,阖家老小坐了一屋子,贾兰没来,别人都不留意,只他发现了,问了李氏,李氏答“他说方才老爷没去叫他,他不肯来”。哦!一想,原来是自己疏忽了,赶快弥补,“忙遣贾环与两个婆娘将贾兰唤来”。第七十五回,过中秋,贾兰作了首不错的诗,他喜不自胜,小孙子不错啊,忙讲给贾母听。
第七十二回提到,他看中两个丫头,一个给宝玉,一个给环儿,又因他们年纪小,怕误了书,再等一两年。一视同仁,不偏心,都给。在男权社会,男人三妻四妾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太正常不过了。在当时,为儿子讨个小妾,是为了家族子息兴旺,为了儿子多子多福。从这个认识出发,贾政还真是个慈父,疼儿子,而且不厚此薄彼,一碗水端平,父爱无边哪!也不立马给,先再读两年书再说,轻重缓急分得多清楚!不溺爱,有分寸,前途要紧,这是深层的爱,“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第七十八回,写叫作诗,宝玉、贾环、贾兰一并叫上,希望环兰二人诗作得和宝玉一样好。(原文已引过一回)都是自己的子孙,一样疼,一样寄予厚望。
对女娃儿们也挺好。第七十六回黛玉提到,大观园宝玉没题完的地方,众女儿拟了出来,他见了倒喜欢起来,后悔没叫上姑娘们一块儿拟,认为那样“岂不有趣”。第七十九回,贾赦要将迎春嫁给孙绍祖。贾母虽不称意,却也不劝阻。惟独贾政“劝谏过两次”,因为孙家“当年不过是彼祖希慕荣宁之势,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并非诗礼名族之裔”,就是说孙家不是什么好人家。(事实上这孙绍祖真不是个好东西,迎春嫁过去年把头就给折磨死了!)古代像贾家这样的大户,自然希望女孩儿嫁到个书香门第,读书人家自然识礼些,不会亏待她。你别管这观点对不对,那时就这么想的。那为什么做奶奶的不劝,倒是做叔叔的劝呢?因为贾政慈爱,关心自己的孩子还不算,侄女儿也放在心上。
五
他是个顶级的大孝子。略挑几处说一下。
一大家子聚在一起,贾母见他在那儿,大家拘束得慌,就撵他走。你看曹雪芹怎么写的——贾政忙赔笑道:“今日原听见老太太这里大设春灯雅谜,故也备了彩礼酒席特来入会。何疼孙儿孙女之心,便不略赐以儿子半点。”说得多可怜!你能想到是他说出来的吗?接着老太太许他留下,叫他猜谜,他分明猜着了,却“故意乱猜别的,罚了许多东西;然后方猜着,也得了贾母的东西”。这么费周折不就是要她高兴嘛!他也出了个让贾母猜,又把答案告诉宝玉,让宝玉悄悄告诉她,假装让她猜中了,还笑着说:“到底是老太太,一猜就中。”接着又叫捧上大盘小盘的贺礼。贾母可高兴了。分明是串通了哄老人家乐嘛!
还是第七十五回过中秋玩击鼓传花,花儿偏到他手里。贾政“见贾母喜悦,只得承欢”,说:“说来不笑,也只好受罚了”,“若好老太太多吃一杯。”就讲了一个一个人怕老婆的笑话,说得大家都笑了。想想,贾二老爷讲这样的笑话,多出人意料啊。周汝昌老先生认为,这是《石头记》中最引人发笑的情节。还真是这样。贾政给人的印象是,整天绷着副脸,刻板得要死,打死他也不讲笑话,更别提讲这种了。可为了老母亲高兴,竟讲了,只为娘一笑啊。大大出人意料哇!不是说他是道学先生吗?看看这一处!
礼教、孝道,顶多可以让人对父母言听计从、每天晨昏问省、父母病了寸步不离服侍,可是能做到这样吗?那真是天方夜谭了。毫无疑问,起主要作用的是对老母亲深厚的爱啊!在这些时候,他哪是个国丈、员外郎、老爷啊,不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儿子吗?太孝顺了!一般人真做不到。学学他吧。批判他的先生们干吗只顾瞎掰却没看到他这个美德呢?
六
他品行很好,为人还真不赖。
《石头记》几乎是一开头就借人之口对他有所评价交代。第二回,借冷子兴之口说他“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第三回,又借林如海之口说他“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说的都是好话,是称赞。这些评价是可信的,点出了他的部分品质、性情。一个字:好。
第二十五回,宝玉和凤姐被魔法魇了,求医问药,问卜求神,都不见效。贾赦还觅僧寻道,他就劝阻。他也不想他们死呀,按理说,照与宝玉、凤姐的关系来讲,他比贾赦更焦虑、悲恸,尤其是他儿子都快死了!先前已死过一个贾珠了,他已尝过黄叶不落青叶落的锥心痛楚了,此刻他怎么能不五内俱焚呢?可他很理智,很现实,知道这是白费,白费钱财、精力。有时哀莫大于心不死,得正视这个不幸——他是唯一的一个。他还得抑制内心无与伦比的急与痛,劝慰他的老母亲!这需要多大的忍耐啊!常人是难以想象的。
两番铺垫之后,正式露面了,又写他“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拯溺济危,大有祖风”,竭力协助雨村,给谋了个官儿。雨村不是什么好人,可贾政并不知道。他帮助雨村,全然不是什么勾结,这儿“近墨者黑”“物以类聚”两条全不适用。结合全书看,为什么雨村和贾赦掺一块儿就作孽,为了几把古扇害石呆子,而和他在一起却没有呢?不同样是一个雨村吗?因为在他这里,那为非作歹的一套没有市场。雨村知道他是个正人君子,不敢!就只露出文质彬彬的一面,把狐狸尾巴夹在裤裆里。贾政帮他,看好他,一是因为妹夫推荐,二来也因他“相貌魁伟,言谈不俗”——雨村坏在里头,脸上没露出奸邪猥琐的样子来,瞧不出,况且那时雨村也不见得就像后来那么坏,在官场学坏的例子也多了去了;也确实有两下子,你想想,林黛玉的老师啊,又是第一个给宝玉高度评价的人(参第二回),第一回做的两首诗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的的确确是个才子啊,题咏大观园贾政原先还想找他呢。这件事说明贾政识才爱才,乐于助人,这是优点美德呀。至于没看出雨村的本性,也不足为怪,才见了一面,哪能那么门儿清呢?顶多说贾政看不透人吧。也难怪他,有几个人能一眼把别人看穿呢?这反倒说明他老实厚道罢了。
他是贾府男人里头最正派的,既不好色也不贪财:不像他的哥哥贾赦,一大堆的小老婆,还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也不像他的侄儿、侄孙,乱搞男女关系,做出令人难以启齿的乱伦之事;也不弄权敛财。这些本不用说了,谁都看得出,一带而过。但有一点必须提一下。有人说,他不还有一妻二妾吗?也正派不到哪儿去。那就错了。三个老婆在那个时代还真算少的了。并且说不定周姨娘、赵姨娘还是长辈给他要的呢!贾家有这个风俗,到书中找找就知道了,我在上文也提及过,不是我楞要为他开脱而瞎编的。
他很俭省。您可千万别拿刘姥姥家来比,那他肯定是奢华的。贾家怎么的也是大户人家。我们找同一条线上的,矮子里头选个稍高点儿的,跟他家其他主子、跟其他大家族比比,他还真算节俭。没见书里怎么写他花钱如流水。秦可卿死了,贾珍要用一千两银子也没处买的樯木棺材为她装殓,只有他一个人劝阻;探春给宝玉做了双华丽得不堪的鞋子,让他看见了,宝玉知道他不满,只说是舅母给的,他才不好说什么,半日还说:“何苦来!虚耗人力,作践绫罗,做这样的东西。”终究忍不住,还是说了。修大观园是另一回事儿,不能据此判他个奢靡之罪。贾家的浪费贾母倒是脱不了干系,他不应该负主要责任。
他真正关心这个家族,不象有的人只顾自己享乐。还是第二十二回,贾母让他猜孩子们做的谜,一看,都不是什么吉祥物儿,心里越想越闷,回到房中,“只是思索,翻来覆去,竟难成寐,不又伤悲感慨”。古人迷信啊,他以为这是不祥之照,儿女们“皆非永远福寿之辈”,不禁为这群孩子、为这个家忧心忡忡了,睡不着觉,担心哪!他那么教训宝玉,用他自各儿的话说,是为了“光宗耀祖”。宝玉怕读书,他就想到这是贾家的运数(见第七十八回,上文已引)。时时刻刻把这个家放在心上,关心家族的未来。不过,贾政管家没什么本事,这我也没法儿为他辩解了。可曹雪芹为他说了几句好话:“虽说贾政训子有方,治家有法,一则族大人多照管不到这些;二则现在族长乃是贾珍,又现袭职,凡族中事自有他掌管;三则公私冗杂,且素性潇洒,不以俗务为要,每公暇之时,不过看书着棋而已,余事多不在意。”(第四回)贾琏、凤姐有事向他禀告一声儿就得了,他也不管。事儿全交别人打理,他不管,说白了:管不好,也管不了。建大观园,那么大事儿,交给别人,自己“下朝闲暇,不过各处看望看望,最要紧处和贾赦等商议商议罢了”。管家没多大能耐,这是事实。这个家族的衰落他的的确确有责任,教子无方,管家不严,难辞其咎。但主要责任倒并不在他,这一点还是要说的,这么大的责任全推给他是不公平的。
他挺有人情味儿,对亲戚不错。第四回,薛姨妈一家来了,还没等王夫人开口,他就先留他们住下,说“姨太太已有了春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先前薛蟠不就是闯祸打死了人吗?这话是有针对性的,不是虚情假意随口说说。多体贴,多亲切!
他也勇于自责。下人跳井自尽了,他就想了:“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下人。大约我近年于家务疏懒,自然执事人操克夺之权,致使出这暴殄轻生的祸患。”马上想到自己有责任。
好了,杂乱无章地说了这么些,都是他的美德吧?总而言之,他是个君子、好人,至少我是这么认为。
煞
还有一些写到他的片段,不多说了。一两句话概括一个人是难于上青天的,但是为给他一个在我看来公允些的“定性”,我勉力为之。我认为,他是个有德操、有感情、有品味的人。当然也有缺点,那些批判都是有道理的,只是吹求过火了,走极端了。好了,罗罗嗦嗦说了这么多,终于说完了,我写得也烦了,再写别人就更不愿看了。
这篇东西里有些言辞是比较偏激的,但决无人身攻击的成分,完全属于学术范围的讨论。我知道我是只猫头鹰,叫得不好听,别人也不爱听。尽管如此,我也不担心拙文让人看了不高兴,无私故而无畏无愧无悔。再想想曹雪芹辛辛苦苦创造出的人物就这样被曲解了,是任何一个热爱《石头记》的人都不能忍受的,我不得不说,有些过分了的话可以算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呼吁吧。
我也不敢说我的观点都是正确的。《石头记》众所周知是难懂的,迷雾重重,玄机无数,好懂也就不是《石头记》了。人人都看个一清二楚还要红学干什么?多少人读了一辈子,也不敢说读懂了,就连周汝昌老先生那样的大师也从不认为自己是红学家。谁都不是曹雪芹肚子里的蛔虫,不知道这个天才是怎么想的,不知道他葫芦里卖什么药,总有认识不到位的地方。甚至有可能我指出别人的错误,恰恰我自己也犯了同样或类似的错误,好比两面的盾,一面金,一面银,两个人各看到一面,互相攻讦,其实犯了同一个毛病。但即便是错的也得说,鱼骨头卡在喉咙里,不吐出来太痛苦了。不说就没人知道,没人知道就没人告诉我是对还是错。况且不同意见摆出来,看看谁对谁错,相互取长补短,让有眼光、有见识的人评评,还《石头记》人物一个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有什么不好?学术上有不同的声音,争鸣争鸣,辩论辩论,应该不是什么坏事,是可以推动学术的发展的。
我希望有赞同的观点提出来,站在我一边,我自然高兴、欣慰,《诗》里讲“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也欢迎不同甚至相反的见解,愿意随时调整、修正、改变我的看法,只要您说得有理有据,我都接受,还《石头记》人物一个清晰的真面孔,是我毕生的心愿,至于谁对谁错就小到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
自度一俚曲以作煞尾,聊为诸君捧腹:
雾蒙蒙,烟漫漫,把这奇石严严遮掩。人影模糊难辨清,屈指多少年。直待高穹一轮烈日悬,狂风一阵八方来卷,将厚雾浓烟都驱散,方显那一个个历历真面颜。仰首告苍天:祈这一日早来到,莫让我盼白了头、望穿了眼。
乙酉年孟冬改讫
红楼人物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判词)、薛宝钗(判词)、贾元春(判词)、贾探春(判词)、史湘云(判词)、妙玉(判词)、贾迎春(判词)、贾惜春(判词)、王熙凤(判词)、巧姐(判词)、李纨(判词)、秦可卿(判词)
红楼梦曲:引子、枉凝眉、终身误、恨无常、喜冤家、分骨肉、虚花悟、乐中悲、世难容、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飞鸟各投林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英莲(香菱判词)、平儿、薛宝琴、尤三姐、尤二姐、尤氏、邢岫烟、李纹、李绮、喜鸾、四姐儿、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判词)、袭人(判词)、鸳鸯、小红、金钏、紫鹃、莺儿、麝月、司棋、玉钏、茜雪、柳五儿
十二贾氏:贾敬、贾赦、贾政、贾宝玉、贾琏、贾珍、贾环、贾蓉、贾兰、贾芸、贾蔷、贾芹
十二官:琪官、芳官、藕官、蕊官、药官、玉官、宝官、龄官、茄官、艾官、豆官、葵官
十二家人:赖大、焦大、王善保、周瑞、林之孝、乌进孝、包勇、吴贵、吴新登、邓好时、王柱儿、余信
其他人物: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赵姨娘、邢夫人、林如海、贾雨村、甄士隐、刘姥姥、柳湘莲、薛蟠、贾瑞...了解更多人物,及诗词关注公众号(bcbeicha)杯茶读书,回复关键字获取。
红楼诗词:西江月二首、葬花吟、题帕三绝、五美吟、秋窗风雨夕、柳絮词、菊花诗、桃花行、芙蓉女儿诔、姽婳词、怀古绝句、
红楼梦每回主要内容及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一零四、一零五、一零六、一零七、一零八、一零九、一一零、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一五、一一六、一一七、一一八、一一九、一二零、
重要情节:黛玉入府、梦游太虚、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宝钗扑蝶、共读西厢、黛玉焚稿、湘云醉眠、可卿之死、紫鹃试玉、探春理家、惑馋抄园、
脂批红楼梦每回原文解读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
微信搜索公众号【杯茶读书(bcbeicha)】关注后,在对话框发送人名,获取相应的人物分析,如:黛玉。回复诗句,获取相关诗句解析,如:葬花吟。回复回目,获取相应回目的简介及分析,如:红楼梦第一回。其他更多的回复关键词等你探索,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简爱等……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