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我知道
《小公务员之死》小说原文
《小公务员之死》是很经典的一部短篇小说,关于《小公务员之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来了解一下吧。
2024-09-11
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我知道
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当我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拉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激,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
于是有人以为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不属于粗人,这是上等人的牌号。然而我恐怕也正是这牌号就要倒闭的先声。我们有痛觉,一方面是使我们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们能够自卫。假如没有,则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将茫无知觉,直到血尽倒地,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倒地。但这痛觉如果细腻锐敏起来呢,则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觉得,连衣服上的接缝,线结,布毛都要觉得,倘不穿“无缝天衣”,他便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但假装锐敏的,自然不在此例。
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
九月三十日。
(1933年《申报·自由谈》)
赏析这篇小品,谈的是“喝茶”,却透过“喝茶”这种普通生活现象,对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不同思想感情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它启发我们认识,在“炸弹满空,河水满野”的危难时代,一些不愁吃穿、“静坐无为”的人,对国家民族的存亡、人民大众的疾苦,缺乏起码的责任感,“苟全性命于乱世”,却热衷于品茶饮酒,“享清福,抱秋心”。这本来是有闲阶级追求的一种闲情逸致,一种无聊的精神刺激,反而自命有上等人的“敏锐的感觉”。鲁迅指出,这“上等人”牌号的“敏感”,正是他们“就要倒闭”和“活不下去”的先兆。这些人是必然要被历史遗弃的。
茅盾在30年代,针对林语堂等引导小品文脱离现实的不良倾向,曾指出:“如果我们以为小品文将成为某些人的避世的桃源,那么我们就应该使这‘避世桃源’变为热蓬蓬的铁工厂。”(《关于小品文》)鲁迅这篇小品,从题目上看,与林语堂等倡导的闲适消遣的小品文并无两样。然而它不是引导人们走进脱离现实的“避世桃源”,而是深入冶炼、锤打错误思潮的“铁工厂”。它以适度的火候和分寸,对流行一时的有害思潮进行了令人折服的批判。作品没有摆出教训人的架式,也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喝茶”这件事,对不同阶级地位的人的心态、感情,进行了精辟的剖析。鲁迅说,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然而要享这种“清福”,第一要有工夫,第二要练习出一种“特别的感觉”。倘使是正在干活而“喉干欲裂”的工人,即使是“龙井芽茶”,喝起来恐怕也与热水没有大区别。对于“秋思”也是这样,骚人墨客,往往发出悲秋的慨叹;而老农,“每年的此际”,则充满了割稻收获的喜悦。这里的叙事析理,言辞朴素平和,如话家常。然而字里行间却放射着哲理的光芒,有一种不可辩驳的力量。这不仅因为鲁迅具有驾驭语言的卓绝的才能,而且因为他熟练地掌握了阶级分析方法。又如对“痛觉”的分析,既侧重批评了无聊文人“病态”的“敏感”,又不偏袒麻木;既风趣生动,又分寸得当。读了这熔理趣于一炉,又充满了辩证法的精辟分析,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