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河南巷小识》原文及赏析

【导语】:

《河南巷小识》是贾平凹写的一篇散文,关于《河南巷小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小编来介绍《河南巷小识》原文及赏析,来了解一下吧。

  河南巷小识

  在我们西安,河南人占了三分之一,城内三个大区:莲湖,碑林,新城;新城几乎要成为河南的省城了。他们是20年代开始向这里移居的;半个世纪以来,黄河使他们得幸,也使他们受害,水的灾祸培养了他们开放型的性格,势力便随着陇海铁路向西延伸,在西安的城墙内外的空旷地上筑屋栖身了。而在这个城市居住的本地人,却是典型的保守性格,冬冬夏夏,他们总是深住在一座座对称严格的小四合院里门口有石狮照壁,后院有花坛水井。两相建筑,对比分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城市的人口愈来愈暴溢,居住的面积愈来愈紧张,这种对比分明的建筑也愈来愈失去了界限:小四合院里,已经不是一家人、两家人了,而是十几家、几十家,门窗失去了比例,灶房占却了庭院,那门道处,花坛上,拐弯抹角的地方都成了住窝,人都有了善于爬高钻低、拧左转右的灵活;而河南人呢,门前再也没有一道篱笆圈起来种葱种蒜的空地,横七竖八的住屋往一块云集,越集越大,迅速扩张宽一点的出路便为街了,窄一点的出路便为巷了,墙随着地势或直或团,檐随着光线或收或出,地面上没有前途了,又向高空发展,那电线电视天线、晾衣服麻绳,将天空分割成无数碎块,夜里星星也看得少了。于是,大千世界,同此凉热,本地人再不自夸,外地人再不自卑,秦腔和豫调相互共处,形成了西安独特的两种城语。

  西安城,在世界上最出名的是那一圈保留得完整无缺的古代城墙,正是这圈城墙,使我们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从此受到了限制,当今的时代,已经不是古远的唐朝、明朝,它每时每刻都要变化,而大街愈是扩建宽阔,小四合院和小巷便愈是狭小,时兴的楼房愈是改造高大,小四合院和小巷便愈是低矮。我是住在小四合院的陕西人,我的老婆却是从小生活在那小巷里的河南人,我们往来着,从一个拥挤的世界到另一个拥挤的世界。但使我们终不能明白天地间的事竟如此矛盾,居住在这样的地方,我们到了晚年的人偏多是臃臃肿肿,而我们的孩子们年纪还小小的,却个个都长得高大个头?!因为我的儿子要结婚,我的小四合院里的两间小屋必须要安下一张四尺宽六尺长的双人床,退了休的我只得去投靠老婆的娘家——泰山的儿子在外地工作,按规矩我这是做了上门女婿——在河南人的小巷里住下来了。

  这条巷子,当然是离城墙最近了。城墙是要比整个巷子高出四五倍,暮色的天气里,云压得很低,便看得见风里的夕阳在女墙上腐蚀,那斜壁上横出的碗口粗细的枸子树上,紫燕一起起飞,回旋的运动中,一会露出最宽的正面,一会显出最窄的侧面,如同一朵方向不定的云朵。这是全巷人最为眼福的一景,常常下班回来,都要站在巷口看着,直等到这群飞物倏忽投向远远的城门外去,像被吸铁吸去一样没了踪影,才硬着脖子往巷里走去。这个时候,又正是一辆火车定时从城墙外通过,笛声叫着,惊天动地,他们就想象着道班上的巡警该是站得端端正正向列车致意了,于是一边往巷里走,一边脚下有了节奏,似乎这火车的轰鸣不是一种摧残寿命的噪音,而是一首护送他们回家的雄壮乐曲。

  巷子的路很长很长,因为这是一个“中”字的形状三条正巷,便是那“中”字里的竖道,两边都是高高的楼房,这竖道就特别幽深。一盏昏昏的路灯在巷的那头亮了,无数的人头在晃动,家家的门窗已经打开,水瓢声,锅勺声,播放着豫剧的收音机音量开到了最大限度,一闻到饭菜的香味,一听到豫剧的唱腔,每一个进巷的人就感到“家”的温暖了。“回来了?”“回来了!”一问一答,简单的招呼,从巷子走进去要进行成百次的反复。到了“中”字里的那个方块处,这便是巷子的集中区域,屋舍一律东西方向,分成无数个岔道,宽者一米二三,窄者不足三尺,门和门直对,窗和窗直对,一个岔道又形成了独立的胡同。结构的复杂,似乎每一个地方都可以和任何地方接通,每一个地方又都可以和任何地方堵塞,像八卦阵一样,暗道机关,只有这个巷子的人才会知道。屋舍的高低不一,宽窄不一,造型不一,一切恰如其分地占领着位置,又都在互相依赖,如果搬倒一家屋舍,便极有可能导致整个巷子的倒坍。完全可以看出,早先的房子全然是土坯筑的,油毛毡在上盖了,压上砖头,便是屋顶,墙头上就长出厚厚一层墨绿色的苔藓。现在却差不多翻修成了瓦房,有方块瓦的,有机制瓦的,有石棉瓦的,也有高等住宅,则是一砖到顶的二层平顶小楼。我们的住房是属于那老式的结构,你永远也不会相信这竟也是两层楼呢!楼下的房子暗极了虽然一切家具都是现代化了:电镀桌、电镀椅、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柜钟,但都失去了闪光的色彩。顺着门后的墙角,是靠着一把木梯的,直上直下,用铁丝固定在墙上;爬着上去,那里更是一个黑暗的去处。还好,电灯的开关就在梯子上头,拉开了才见里边是支有一张床呢。这样的楼上卧室家家都有,一上去就得睡下,一起床就得坐起,刮风风从四面可以进来,下雨雨声就在脑门之上,但无风无雨的月明之夜,那却是收听站,楼下的左边右边、前边后边,一切谈论听得清楚,家事、国事、天下事,分辨着那谈论人的口气、语调,便可想象得出那举止、神气,滋味是读任何报纸也不能比拟的。

  在最小的范围内,囊括最丰富的内容,这是这条巷子的神秘处,也是这条巷子里的河南人的神奇处。简直像是一个被打开的收音机,一切线路眼花缭乱地呈现出来,虽然错综复杂,却一切各有规律。人和人相处太近了,人和人就各自十二分地熟悉,别人是如何的走势,如何的坐态,甚至一声咳嗽,闭上眼睛也能分辨出来。如果一个生人,要趁乱走进来,立即就要被全巷人发现了。“你找谁?”必是有人起来发问的,这倒不是怀疑生人是“非偷即抢”,而是担心会陷入迷魂阵,曾经发生过许多人在这里转来转去,寻不着要去的人家,而竟最后又苦于不能出去。

  巷子里是有空闲的时候,那是有工作的都去上班走了,龙钟的退休老人便成了巷子的警察和清洁工。他们会认真地打扫清一切角落,然后就喜欢蹲在南北两个巷口,只要守住这两个巷口,巷子里一切便安全无事。他们开始悠闲地吸烟,烟是上好的水烟,又拌了香油、香精,装在特制的木头旋出的圆盒里,揉出一丸一丸豆粒大小的烟团塞在竹根管做成的烟袋里,吸一下,烟全然入口,这便是最醉心的“一口香”了。一连吸过二十袋,三十袋,香味浓浓地飘满了巷子,他们就闭上眼睛,靠地路灯杆下做一个长长久久的过足瘾后的遐想。最紧张的,却要算一早一晚在厕所的门口了。厕所只有两个,一个在方块的东北角,一个在方块的西南角,黎明起来,家家要倒便盆,到了晚上,尤其是一场精彩的电视刚刚完毕,去厕所的小道上就队如长龙。上完厕所,就又要去巷头唯一的水管处挑水,吃和排是人生的两项最重大的工作,那挑水又常常是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的心平气和的等待。

  可怜这条巷子,冬天倒还罢了,因为人多炉子多热气多,雪落得总比大街上要薄,一到了夏天,却是彻夜的不能安宁。他们诅咒着这个季节。家家可以什么也没有,但不能没有风扇,扇出来的风却一样还是热的。家与家太近,打开窗子就得拉上窗帘,多少新婚夫妇的夏季蜜月,那简直是一种热水里的生活。几乎成了没有办法的习惯,男人一进巷第一件事就是剥光上衣,老少都穿短裤,吃饭一律到大巷口去,一碗饭,一身水,一场代价很高的劳作。到睡觉了,就各自占地安床,老的来睡,少的来睡,男的来睡,女的也来睡,直把那巷道挤得只有一尺来宽,夜里挑水的人小心翼翼地走过,也曾发生过水溅了两边的人头,桶撞了熟睡人的牙齿的事件。

  环境的限制,迫使着这里的人们只能团结,不能分裂。以前有两家闹翻了脸,互相报复的机会就十分方便:你今夜将我窗下的炉子灭了火,我明夜在你檐下的水缸里撒了土,动起手脚,又没有斗打的场地,那门前台阶上的大小物什就遭到了毁坏,而且又波及四邻,一辆自行车倒了,哗哗哗倒下一片,一个污水桶翻了,污水汩汩汩漫流到各家,结果全胡同声讨,两家也后悔。教训使他们懂得了“克己复礼”,利人利己。所以,自此以后,斗家来了客,炉火突然灭了,隔壁的宁肯自己饿着,也要将炉子搬来让给客人做饭;一天三顿,谁家饭好,谁家饭差,大家都知道,孩子们只要端着小碗,一巷子的好饭就都吃了;白日里在巷道拉上无数道绳晾上衣服,衣服是各家都有,五颜六色,进巷如迎接外宾的彩旗。但谁也不会收错,即使夜里有谁忘记收了,就会有人大声喊:谁的衣服没收?谁的衣服没收?

  河南人的耐忍是和他们的吃苦能干一样着称于这个城市的,他们一代一代居住在这里,使他们作为人的本性恶的成分没有滋生和扩张,而是极大限度地萌长着美的成分。他们注重本质的淳朴、正直和自强不息,也讲究着外表的端庄、大方和修饰打扮。但是使他们伤心的是不能办一个花坛,便只好家家将盆花放在屋顶上,一有空就爬上去侍弄,夸耀着各自的鲜艳,这高高低低的屋顶就成了他们最有色彩的地方。整个区域,一共是六棵树,这树就是他们的圣物,节日要给树上挂彩带,腊八要给树上放米粥。树是早年建房时就长的,因为房子的拥挤,长得十分细,也十分高。春天来没来,树是他们的消息;天上有风没风,树是他们的预报,当偶尔有一群鸟儿落在那树上,树一个快活的惊悸,他们的心颤酥酥的感到了身心的快活。

  他们热爱着养他们的西安古城,但他们毕竟怀念生他们的河南故乡。当河南的剧团来西安演出,他们必是全巷出动,集体定票;常常就在早晨起来,谁家妹子细声细气唱几句“银环”,立即就有了“栓保”的回唱,接着,唱“栓保妈”的也有,唱“栓保爹”的也有。当某个老头回了一次老家,说起河南的水利建设如何好了,收成如何好了,这人就红火了一巷,这家请,那家叫,烟酒供上聊话儿,末了一起为河南的富强干杯。家家都继承着一种风俗:在墙上悬挂五个六个相框。那里边是装有几代人的相片,相片是他们的家史,有老一辈的,记载着初到西安的经历:先是捡破烂,蹬三轮车,再是开饭店,摆地摊,后是进工厂,开机器……老年人就要大讲他们的处世哲学了:苦要耐得,福得知享,大苦中才有福。当然,言语之间,他们也多多少少流露出一些异乡人的情感,只是盼望儿女们若要成家能找河南老乡。但是,后辈们却越来越多地要将陕西的姑娘领进家来要见公公婆婆,或者自己的姑娘去进了陕西的人的小四合院里去当了人家的媳妇。事实证明着年老人的婚姻思想的过时,新的家庭的和睦,生活的幸福使他们明白,河南人和陕西人都是轩辕的子孙,在西安的这块土地上,他们有责任合二为一地建设好这个城市。

  我常想,这条巷子,如同那些小四合院,或许还要在一定的时间里继续保留在西安城里,其人口的密度还会要越来越大,但是,矮小的房屋住的是高高大大的人群,艰苦的环境培养的是不屈不挠的性格。我们眼见得巷子里的大学生不是一代比一代增多了吗?在整个巷子里,最受崇敬的要算是住在巷头的那位年轻的城建局工程师了,每天晚上,人们都要拥进他家去询问城市建设的情况。某某大街要扩修,他高兴,我们也高兴;某某地方要建一座大商场,他激动,我们也欢呼。为了西安将来人人都住上舒适的房子,这个巷子里的人默默地又是心甘情愿地在这里拥挤。当空闲的时候,这些人们总喜欢一家家去那高高的城墙上俯视这个城市,孩子们就在那里放起了各种各样的风筝,风筝飘在城墙的上空,飘在我们巷子的上空,飘在西安城的上空,孩子们在锐声叫喊,大人们也在锐声叫喊,一会儿是“中!中!”一会儿又是“妙!妙!”这时候,城墙下的两个外地游客,瞧见了我们的狂样,我听见他们在说:“这群人怎么啦?又说陕西话,又说河南话,准是喝醉酒了?!”

  草于1983年5月13日夜

  【导读】

  居陋巷而不改其乐

  阅读这篇文章时,总是会联系起贾平凹的另外一篇写小巷的文章《五味巷》。五味巷中居住的人群较为复杂,全国各地几乎都有。河南小巷,居住的基本是河南人。一群河南人,也许是灾难或者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籍贯地,浩浩荡荡地来到陕西,在西安城中顽强地扎根生存下来。《五味巷》想要表达的是生活的各种滋味,《河南小识》想要传达的,更多是这群河南人居陋巷而不改其乐。我们循着文本慢慢来看。

  小巷离城墙最近,城墙比巷子高出四五倍,我们读到这里,会觉得生活在一堵高墙之下,该有多压抑啊。可是小巷中的人偏偏看到的是“最为眼福的一景”:枸子树上的紫燕一起起飞,回旋的运动中,一会露出最宽的正面,一会显出最窄的侧面,如同一朵方向不定的云朵。他们一直站着、看着,直到那群紫燕飞得杳无踪影,才往巷里走。这时候若是火车从城墙外呼啸而过,在河南人耳里,“这火车的轰鸣声不是一种摧残寿命的噪音,而是一首护送他们回家的雄壮乐曲”。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内心是什么状态,他看到的外部世界就是什么状态。河南人内心是快乐的,他们就能感受到外界的美好。

  河南人在小巷中的房屋,就面积来说,狭小;就光线来说,阴暗;就质量来说,破旧;就私密性来说,门对门、窗对窗,别人家的动静听得一清二楚。然而,生活在巷子中的人热情、淳朴。只要一走进巷子,就立刻感受到“家”的温暖。“回来了?”“回来了!”这简单的招呼,要进行成百次的反复。这是热情的表现。若有陌生人走进巷子,必有人发问“你找谁?”不是怀疑人家有不良动机,而是担心人家在这迷宫似的巷子里走不出去。这是淳朴的表现。巷子里的老人自愿免费担任巷子的警察和清洁工,他们真是把这条河南巷子当作一个大家庭,为家里人做事心甘情愿。甚至是排队上厕所和排队挑水,大家也是心平气和地等待。

  巷子中的河南人还很可爱。他们也会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而闹翻脸,然后复仇。可是因为他们居住得太密集了,各家各户间几乎没有界限,所以复仇对方很容易,却也连带着无辜的邻人受罪。这种尴尬的遭遇让小巷里的人明白,他们只能团结。河南人的可爱还表现在他们身居陋巷,却想方设法将生活布置得美美的。没有地方置一个花坛,就把花盆弄到屋顶上侍弄。那些高高低低的屋顶成了小巷色彩最鲜艳的地方。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这群河南人一方面居陋巷不改其乐,在异地西安城中实实在在生活着;另一方面,他们时时刻刻怀念着河南故乡。一旦有河南剧团来西安演出,他们必定是集体订票,全巷出动。当某一人回趟老家再返回小巷,这人会被这家请、那家叫。这个刚回过一趟河南,真真切切看过故乡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人,用自己的语言去慰藉着其他人的思乡之情。从情感层面讲,他们希望故乡越来越好,他们希望儿女成家找河南老乡。从现实层面讲,他们在为西安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他们的儿女走进了更多的陕西家庭。但最终他们想明白了一个朴素而伟大的道理:不管是河南人还是陕西人,都是轩辕的子孙。作者在文章结尾也写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画面:陕西人,河南人,言语不同,但不分彼此。

  作者是这条河南小巷的女婿,他亲眼见证着河南人的生活状态,河南人的热情乐观、淳朴善良、正直向上、不屈不挠深深打动了作者。在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快速变迁中,人口的流动性会越来越大,很多城市的外来人口甚至会超过本土的。外来的与本土的,如何去交流、融合。我想,贾平凹的这篇《河南巷小识》除了赞美河南人,还告诉我们更多超越文本的东西。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 《小公务员之死》小说原文

    《小公务员之死》是很经典的一部短篇小说,关于《小公务员之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来了解一下吧。

    2024-09-11

  • 《我的叔叔于勒》短篇小说原文

    《我的叔叔于勒》是很经典的一部短篇小说,关于《我的叔叔于勒》原文哪里有呢,来了解一下吧。

    2024-09-11

  • 海明威《塞纳河畔的人们》小说原文

    塞纳河畔的人们 从勒穆瓦纳红衣主教路的尽头走到塞纳河有很多条路。最短的一条是沿着这条路径直往前,但是路很陡,等你走上平坦的路

    2022-04-27

  • 海明威《莎士比亚图书公司》小说原文

    莎士比亚图书公司 在那些日子里,我没有钱买书。我从莎士比亚图书公司出借书籍的图书馆借书看。莎士比亚图书公司是西尔维亚比奇开

    2022-04-27

  • 海明威《迷惘的一代”》小说原文

    迷惘的一代 为了享受那里的温暖,观赏名画并与斯泰因小姐交谈,很容易养成在傍晚顺便去花园路27号逗留的习惯。斯泰因小姐通常不邀请

    2022-04-27

  • 海明威《斯泰因小姐的教诲》小说原文

    斯泰因小姐的教诲 等我们回到巴黎,天气晴朗、凛冽而且美好。城市已经适应了冬季,我们街对面出售柴和煤的地方有好木柴供应,许多好咖

    2022-04-27

  • 海明威《圣米歇尔广场的一家好咖啡馆》小说原文

    圣米歇尔广场的一家好咖啡馆 当时有的是坏天气。秋天一过,这种天气总有一天会来临。夜间,我们①?只得把窗子都关上,免得雨刮进来,而冷

    2022-04-27

  • 海明威《潜流》小说原文

    潜流 斯托伊弗桑特宾对开门的女佣咧嘴一笑,正如每次斯托伊弗桑特宾咧嘴一笑时一样,对方也以粲然一笑回报他。 多萝西小姐很快就下楼

    2022-04-27

  • 海明威《梣树树根的腱》小说原文

    梣树树根的腱 从前还 不太开化的时代流行过一句谚语:Invinoveri-tas。①它大致的意思是说,在损人的杯中物的影响下,人能涤去拘谨和习

    2022-04-27

  • 海明威《一个在爱河中的理想主义者的造像》小说原文

    一个在爱河中的理想主义者的造像 故事一则 高架列车铁轨正好从办公室开着的窗户下经过。铁轨对面有另一幢办公楼。火车沿铁轨而行

    2022-04-27

  • 海明威《十字路口》小说原文

    十字路口 肖像选 波琳斯诺 波琳斯诺是我们湖湾区①曾有过的唯一的漂亮姑娘。她犹如一朵百合花从粪堆上直直地生长绽放开来,身体轻

    2022-04-27

  • 海明威《雇佣兵》小说原文

    雇佣兵 故事一则 要是你对在马克萨斯群岛②采珍珠的条件,对筹划中横穿戈壁滩的铁路上谋份差事的可能性,或者对那些以热的辣味肉馅玉

    2022-04-27

  • 海明威《大陆来的大喜讯》小说原文

    大陆来的大喜讯 ①《大陆来的大喜讯》是又一篇以古巴为背景的完整的短篇小说原编者注 接连吹了三天南风,王棕树灰色的树干在狂风里

    2022-04-27

  • 海明威《有人影的远景》小说原文

    有人影的远景 那座公寓里情况奇怪极了。电梯自然已经停开。连电梯顺着上下的那根钢柱都已经弯了,那六层大理石楼梯也有好几级已经

    2022-04-27

  • 海明威《岔路口感伤记》小说原文

    岔路口感伤记 我们是在中午前到达岔路口的,还 开槍误杀了一个法国老百姓。这人当时正快步穿过我们右方的田野,他已经过了农家房子,才

    2022-04-27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