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所构建的那个英雄辈出、谋臣如云、猛将如雨的艺术舞台上,赵云是一个十分突出,深受读者喜爱的艺术形象。而在赵云一生的赫赫战功中,人们印象最深的便是第41回长坂坡单
《明世说新语》主要内容简介及鉴赏
《明世说新语》简介|鉴赏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明李绍文撰。八卷。 《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所载明一代佚事琐语,迄于
2024-10-14
在《三国演义》所构建的那个英雄辈出、谋臣如云、猛将如雨的艺术舞台上,赵云是一个十分突出,深受读者喜爱的艺术形象。而在赵云一生的赫赫战功中,人们印象最深的便是第41回长坂坡单
在《三国演义》所构建的那个英雄辈出、谋臣如云、猛将如雨的艺术舞台上,赵云是一个十分突出,深受读者喜爱的艺术形象。而在赵云一生的赫赫战功中,人们印象最深的便是第41回长坂坡单骑救阿斗的故事。
历史上的赵云,确实曾在长坂坡救护过阿斗,《三国志·蜀书·赵云传》有记载。寥寥数语,平淡无奇。根据这一记载,赵云在怀抱阿斗、保着甘夫人的情况下,只能避开强敌,匆匆撤退,以求脱离险境,根本不可能在敌军阵中横冲直撞。然而,如果机械地照此叙写,赵云的英雄气概和高超武艺将难以表现,其艺术形象将大为减色。罗贯中不愿为史料所束缚,他通过巧妙的虚构、生发和渲染,写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使赵云的形象第一次凸现出来。
首先,作者以富有层次的笔触,为赵云安排了一个大显神威的特殊环境。
曹操南征荆州,刘备带着三千军马和十余万百姓退避江陵,在当阳县长坂坡被乘胜追来、气势汹汹的曹军赶上。经过一夜混战,刘备人马被冲得七零八落,甘、糜二夫人和阿斗以及负责保护家眷的赵云都下落不明。正当刘备凄惶不安之时,面带箭伤的糜芳狼狈而至,指责赵云投降曹操去了。对此,素有识人之明的刘备根本不信,断定赵云决不会背叛,指出:“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而脾气暴躁的张飞却未免轻信,当下便要去找赵云,宣称:“若撞见时,一枪刺死!”两种看法的对立,使小说文势一顿,使读者把注意力集中到赵云身上。人们虽然未必同意莽张飞的看法,却不能不关心赵云的命运。
原来,赵云从四更时分就陷入了与曹军的混战之中,杀到天明,却不见了甘、糜二夫人和阿斗。一向忠心耿耿的赵云心急如火,深感有负刘备重托。尽管他身边“只有三、四十骑相随”,但强烈的责任感使他抱定一个念头,“不如去决一死战,好歹要寻主母与小主人下落!”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赵云在混乱的人群中发现了受伤的简雍,得知“二主母弃了车仗,抱阿斗而走”。便命人护送简雍去见刘备,又一次下定决心:“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与小主人来。如寻不见,死在沙场上也!”
第三层,赵云在逃难的百姓中找到了甘夫人,又杀死曹将淳于导,救出了被俘的糜竺,并将二人护送到张飞据守的长坂桥头,然后,他又拨转马头,再去寻找糜夫人和阿斗。这时,他的身边只剩下“数骑”了。这里,作者对史实作了一点改造,巧妙地将甘夫人与阿斗分开。这一小小的更动,为后面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第四层,赵云在路上杀死为曹操背剑之将夏侯恩,夺得青釭宝剑,终于在一堵土墙下的枯井旁边找到了身受重伤的糜夫人和阿斗,这时,他已是孤身一人了。眼看曹军又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赵云连连催促糜夫人上马,他自己则情愿步行死战;而糜夫人为了不拖累赵云,为了保住阿斗,毅然投井而死。根据有关史料,糜夫人当卒于长坂之战以前,作品写成她带着阿斗逃难,然后慨然赴死,不仅符合情理,而且为赵云的殊死血战作了最后一层铺垫。
经过这样几个层次的描写,不仅初步表现了赵云的赤胆忠心和高超武艺,而且使他置身于这样一个典型而合理的环境之中:他匹马单枪,怀抱阿斗,怒视着漫山遍野的曹军;但也正是因为他匹马单枪,没有其他拖累,他才能够在敌军中放开手脚,大砍大杀,纵横驰骋。
接着,作者便以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地描写了赵云在曹军中往来冲突,所向披靡的厮杀场面。你看他;催动战马,挺起长枪,犹如一尊威严的战神,挟雷携电,向着敌军冲过去!曹洪部将晏明来战,不到三回合就被刺死;曹操手下勇将张郃来挡, 也被他奋不顾身的气势所惊退;马延、张凯、焦触、张南四员曹将前堵后追,他横挡竖挑,毫无惧色;更多的曹军一拥而上,他拔出青釭剑,上下翻飞,如同砍爪切菜一般……好一场舍生忘死的激战呵!
罗贯中很少用工笔描绘人物的情态和心理,即使运用浓墨重彩,也只作写意式的勾勒。此时的赵云,经过昨晚以来连续不断的苦战,肯定已是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口干舌燥,汗湿征袍,他的脸上应该是沾满了灰尘,他的铠甲应该是血迹斑斑,他的身上很可能带着刀剑留下的伤痕……但是,我们在小说中看不到这些,我们只看到一个英姿飒爽的传奇英雄在一往无前地冲杀!
赵云毕竟是赵云,在刀光剑影的鏖战中,他没有杀红眼睛,没有杀昏头脑。他知道,自己的使命不是与敌军同归于尽,而是将阿斗送回刘备的怀抱。因此,他并不盲目恋战,而是看准目标,边打边走。小说以这样准确的描写,表现了赵云的智勇双全,机警缜密,塑造了性格独特的“这一个”。
在激烈的厮杀中,作者又及时插入一处闲笔:“曹操在景山顶上,望见一将,所到之处,威不可当,急问左右是谁。”当他得知是赵云时,脱口称赞道:“真虎将也!”这不仅是用衬托手法,突出了赵云的勇猛,更重要的是引出了曹操“吾当生致之”的念头,于是他立即下令:“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这可为赵云的突围帮了大忙。试想,如果曹军施放乱箭,赵云岂能插翅飞腾?所以,闲笔不闲,而是情节发展之必须,这恰好表现了作者构思的严密。
凭着自己的英勇气概和高超武艺,并借助曹操“不许放冷箭”的命令,赵云终于冲出了重重包围。这一仗,“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是的,这一番惊天动地的拼杀,使赵云的英雄形象犹如一尊大理石雕像,巍然屹立在千百万读者心中; 使“常山赵子龙”从此成了勇敢坚贞的化身,英武超群的代名词,不仅在当时威震天下,而且在后世名垂千古!
值得指出的是,罗贯中不仅以艺术家的天才,虚构出一个精彩的长坂坡之战的故事,而且按照自己的美学原则,把这一场血雨腥风的厮杀加以净化。人们从这里感受到的,不是战场的恐怖,死亡的可怕,而是对忠诚、勇敢和力量的赞美。于是,这段文字就成为一曲“忠义”英雄的高亢颂歌,给人以崇高的壮美之感。这一点,也是《三国演义》数百年来赢得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原因之一。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