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支那》 1992 彩色片 160分钟 法国天堂影片公司等联合摄制 导演:雷吉瓦尼叶 编剧:埃里克奥尔赛纳 路易加尔戴尔卡特琳娜科恩 雷吉瓦尼叶 摄影:弗朗索瓦卡托内 主要演员:卡特琳娜德
《志愿军:存亡之战》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李想是怎样的
《志愿军:存亡之战》是很经典的一部电影,目前正在热映,其中有很多经典的人物,来了解一下其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吧。
2024-10-08
《印度支那》 1992 彩色片 160分钟 法国天堂影片公司等联合摄制 导演:雷吉瓦尼叶 编剧:埃里克奥尔赛纳 路易加尔戴尔卡特琳娜科恩 雷吉瓦尼叶 摄影:弗朗索瓦卡托内 主要演员:卡特琳娜德
《印度支那》
1992 彩色片 160分钟 法国天堂影片公司等联合摄制 导演:雷吉·瓦尼叶 编剧:埃里克·奥尔赛纳 路易·加尔戴尔卡特琳娜·科恩 雷吉·瓦尼叶 摄影:弗朗索瓦·卡托内 主要演员:卡特琳娜·德诺芙(饰李丽安) 万桑·贝莱兹(饰让·巴甫蒂斯特) 林丹芳(饰卡米叶) 让·亚那(饰李丽安的父亲)
【剧情简介】
30年代的印度支那。
李丽安是一个年过三旬精明干练的法国女人,她和父亲经营着一个巨大的橡胶种植园和一个橡胶厂。数以百计的越南人在白人警察和印度工头的监督下,汗流浃背地为她干活。
李丽安和父亲住在一幢豪华别墅里,她虽然富有,但在感情生活方面却屡遭不幸。曾有几个男人闯进过她的生活,但都如过眼云烟,没有留下痕迹。她收养了一个越南姑娘,十六七岁的卡米叶,她正在中学读书。这位美貌无比的女孩在李丽安身边过着公主般的生活,母女二人相爱甚笃。
一名年轻的法国海军军官让·巴甫蒂斯特因开车迷路,闯进了李丽安的种植园。他近乎疯狂的热情使李丽安冰冷的情感死灰复燃,双双坠入爱河。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一直热烈地追求着李丽安,但她的反应总是不冷不热。让·巴甫蒂斯特在李父外出时,住在李丽安家中,不巧李父提前返回,把让·巴甫蒂斯特逐出家门。让愤然离去。在法国水手与越南人一次划船比赛之后,李丽安参加了总督举行的酒会。让·巴甫蒂斯特发现李丽安在公开场合竭力回避他,而且因他的到来,半途离开了酒会。让追出来,跳上了李已经开动的汽车,疯狂地吻抱李丽安,并在车中与她亲热。
30年代末期,印支人民食不果腹,饿殍遍野,形势开始动荡。当地人民反抗殖民者的暴动时有发生。李丽安的橡胶工厂就曾被人纵火焚烧。火灭之后,厂房中余烟未尽,工人们惊悸犹在,不肯进入车间复工,李丽安父女二人带头走到机器旁边,亲手揉着乳白色的橡胶。惊恐未定的工人看到老板们泰然自若,才慢慢回到了各自的岗位。
在一次暴乱中,法国警方逮捕了十余名共党分子。在押赴刑场途中,偏遇送葬灵车队,一名被捕者趁乱脱逃,警察在其后紧追不舍。卡米叶正巧放学回家,这名逃犯与她撞在一起时,警察开了枪,卡米叶倒在血泊之中。让·巴甫蒂斯特赶来,把卡米叶抱回家中。在为她脱掉上衣擦拭血渍时,发现她只是吓昏了过去,并未受伤。但姑娘却认为他是自己的救命恩人,立即爱上了他,让也为她的青春美丽所动,心中萌发了恋情。此后两人时常外出幽会。
李丽安闻知自己的情人爱上了自己的义女,恼羞成怒。在她与总督密谋之后,把让派往一个毫无防卫任务的孤岛,卡米叶与一富家子弟唐某成了婚。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唐,婚后得知妻子仍深深爱着让·巴甫蒂斯特,就让她到小岛上去寻找自己的爱人,而他本人却参加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游击队。在这座孤岛上,让目睹了殖民者进行的贩卖人口的可耻交易。千里寻找情人的卡米叶误入被贩卖的人群。当一个法国军官残酷折磨一个越南人时,卡米叶夺过手枪,打死了法国军官。恰在这时,让·巴甫蒂斯特赶到,俩人跳上一只小船逃离小岛。骄阳似火,小船在海面上随波逐流,饥渴交加,俩人昏死了过去。
几天之后,小船漂到一个被游击队控制的海边小村。当地人把他们救活之后,让他们装扮成当地渔民,藏在山上的树林里,因为总督正在四处捉拿他们。在这里的生活虽然颠沛流离,他俩却有进入世外桃园之感。几个月之后,卡米叶怀了孕。为了分娩,他俩混迹在一个巡回演出的戏班中,剧团演出的剧目名叫《红色公主》,讲的正是卡米叶和让的故事。孩子的出生,给让带来了极大的欢乐。一天,他正兴高采烈地在泉水边给孩子做洗礼时,被跟踪前来的总督手下人拿获。卡米叶眼睁睁地看着爱人和儿子被押走了。经过李丽安的斡旋,小孩由她负责抚养。
让·巴甫蒂斯特在被押解回法国去接受布列斯特军事法庭受审之前,向总督提出了一个请求:临行前去见一见自己的儿子。军方给他24小时假释。他到李丽安家和儿子见了面,晚上和孩子同睡在一张大床上。但第二天早上,李丽安发现他太阳穴上有一个枪眼,手枪放在他的胸口上,已经死在正在哭闹的孩子身边。李丽安立即去见总督,质问他让的死因。原来军方害怕让回国后,把在印支的见闻和盘托出造成丑闻,因而制造了他自杀的假现场。李丽安听后气愤万分,断然拒绝了总督的追求。
“红色公主”卡米叶在集中营中被囚禁了五六年。大赦时,李丽安来到集中营,找到了离别多年的义女,卡米叶的丈夫已参加越共下落不明,李丽安希望卡米叶同她一起回家,但卡米叶谢绝了她的要求。她对李丽安说:“你心目中的印度支那已经不复存在了。”
时间荏苒,转瞬间又过了十个春秋。李丽安看到大势已去,把家产变卖后,带着长大成人的孩子登船回国。途中经过卡米叶下榻的宾馆时,李丽安叫孩子去看望他的母亲,孩子进宾馆之后,只是远远地看了一眼坐在会场主席台上的卡米叶,他很快就回到了李丽安身边,并对她说:“我的妈妈是你。”航船远去,李丽安的眼睛润湿了,银幕上留下一片模糊不清的云雾。
【鉴赏】
这部影片勇敢地揭露了法国殖民者过去在印度支那的残暴统治,真实地再现了30—40年代越南人民食不果腹的苦难生活以及从逐步觉醒到奋起抗争的历史过程。因此,对于殖民者历史功过问题始终争论不休的法国,这部影片像一颗重磅炸弹,它的上映挑起了激烈的论战。法国右翼势力,尤其是集中在尼斯、戛纳和马赛一带的军界人物,始终认为法国殖民者给亚非拉落后国家,尤其是阿尔及利亚和越南,带来了科学、文明、秩序和繁荣,当他们撤走之后,这些国家立即陷入战乱和饥荒。左翼知识界则竭力抨击殖民统治的罪行。这部影片使极右势力暴跳如雷,而正义感强烈的法国青年则对这部影片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巴黎影院前排起了长龙。
然而,《印度支那》远非是一部政治影片。像玛格丽特·杜拉编剧、让—雅克·阿诺执导的《情人》一样,印度支那只不过为主人公的爱情纠葛提供了一个地理背景和历史氛围而已。影片主人公李丽安,聪颖、美丽、干练、刚强,事业上虽获成功,感情上却是一片荒漠。突如其来的一段恋情,如久旱逢甘露,但又是过眼云烟。情人开始倾心于自己,结果却移情到义女身上。她怎能不恼不恨呢?欲施报复,与自己相依为命的义女卡米叶也随之而去。偌大的房子显得更加空空荡荡。到头来,自己担当了抚养情人和义女的爱情之果的责任。幸好,这孩子最后认她为母亲,她怎能不悲喜交集泪湿双眼呢?
影片表现她对情人让·巴甫蒂斯特又恼又爱、又想矜持又不能自制的一组镜头使人难以忘怀:与她在家中同居的情人,在被突然而至的父亲逐出家门前,对父亲说了一通极尽侮辱的言词,因为父亲主张与总督联姻,而年轻的军官却一贫如洗,所以让问父亲她女儿的身价到底值多少钱。愤愤而去的青年人在总督的酒会上,看到李丽安与总督眉来眼去,更怒不可遏。当他尾随李丽安出来,跳上她的汽车时,一言不发,抱住她就狂吻不止,而且当着印度司机的面,就要脱掉她的衣服。所以李丽安不得不喊:“停住!”“停住”这个词,既有让对方住手、住口的意思,也有停车的意思。印度司机听到女主人喊:“停住”,以为让他停车,立即把车刹住。回头一看,女主人正要与让亲热一番,赶快打开车门,撑起雨伞,站在离车十多米的雨地里,不时地向车这边瞥一眼,静候女主人好事告成。李丽安本是半推半就,见司机已下车,便索性全身心地投入狂欢,但也不时望望站在雨中撑着伞的司机,碰巧两人目光相遇,这目光既使对方尴尬,又似乎是同谋。
这部影片之所以造成轰动,其主要原因在于女主人公的扮演者卡特琳娜·德诺芙的出色表演。这位因在美国电视台做法国香水广告,而被评为“世界第一美人”的大名星,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聪慧干练、冷若冰霜的开拓者形象。表面上她严肃认真,全身心地投入她经营的种植园和橡胶生产,但她欲火中烧,万般情愫无从诉说,她收养的卡米叶成了她的全部精神寄托,谁能料到她钟爱的义女反而成了她的情敌,而这一切对于年轻军官让·巴甫蒂斯特来说,又是这样的自然和合乎情理:既然徐娘半老的母亲把他拒之门外,秀发如云的女儿已经投入自己的怀抱,为什么要顾及和李丽安一段艳遇而放弃自己的幸福呢?卡特琳娜·德诺芙准确地把握住角色的社会地位和做母亲的复杂心理,既恨又妒,欲思报复,又投鼠忌器。最后把情人流放孤岛、义女出嫁的决定,又使她得了个鸡飞蛋打的结局,落得终生遗憾。
导演雷吉·瓦尼叶在谈到李丽安这一角色时说:“这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角色,据我所知:德诺芙是唯一能够胜任这一角色的演员。弗朗索瓦·特吕弗早就说过:‘她是一位幻梦型演员,她有两重身份,两重真实。她抛射到银幕上两种生活:一种是表面的生活,一种是隐秘的生活。’对于这种隐秘的生活,卡特琳娜对它的保护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私生活。”她说:“当我扮演一个不太需要表演的角色时,我最感觉害怕,因为这个角色和我个人内心中最隐秘的东西要产生共鸣。”好在每个真正的大演员都有几丝疯狂,只要显得有点心不在焉,这种被人盗空的恐惧感就会不翼而飞。
1943年10月,德诺芙出生在巴黎的一个演员世家。1964年,因在雅克·德米执导的《瑟堡的雨伞》(该片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中饰演主角而声名鹊起。她的表演有一种悲凉的幽默和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一些平庸的台词从她口中吐出来时会使情节顿然生辉。她成功地扮演过心理异常复杂的角色,例如在波兰斯基导演的《厌恶》中,她塑造的美容师的各种复杂心理反应,在她举手投足、回眸一顾、双眉微蹙、若有所思之间,人物跃然银幕之上。她在加谬的《世界之歌》中演过一名双目失明的姑娘,在瓦尔达的《天生尤物》(1965)中演过哑巴。布努艾尔充分发挥了她那种富有潜台词的模棱两可式的表演风格,让她在《白昼美人》中扮演性冷淡的赛芙琳娜,在恍如梦境中她秘密发泄的那组镜头,使观众的梦幻和德诺芙的个人风格浑为一体,成了传世之作。1968年在泰伦斯·扬导演的《野麦岭》中,她扮演的玛丽·维翠拉是那么令人信服,在影评界至今仍是有口皆碑。在今天的影视界,有这样宽广戏路的演员尚不多见。
1985年,风姿绰约、仪态万方的卡特琳娜·德诺芙被选中作为象征法兰西共和国的玛丽雅娜的原型。这位年近半百的法国头号女明星最近对报界谈了她对演员生涯的体会:“作为一名演员,我们要像不停地向自己身体极限挑战的运动员一样,不停地挖掘自己最深层的东西。”“有人问我成功的秘诀,我说只有一条:选择好剧本,选择好导演。拒绝坏剧本,拒绝坏导演。因为只有坏导演,而没有坏演员。”事实上,从她与瓦迪姆结为伴侣之日起,她只和世界知名的大导演合作拍片。特吕弗的第20部影片《最后一班地铁》正是为她而写的,1980年这部影片上映时,她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凯撒奖。从这部影片起,卡特琳娜出演的角色往往都是这类事业方面精明干练、生活方面不乏浪漫色彩的中年妇女形象,几乎每部影片都大获成功。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