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鱼邓迪》主要剧情内容及赏析

【导语】:

《鳄鱼邓迪》 1986 彩色片 95分钟 澳大利亚保尔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彼得费曼 编剧:保罗霍根 摄影:拉塞尔博伊德 主要演员:保罗霍根(饰迈克尔,鳄鱼邓迪) 琳达科兹洛夫斯基(饰休查尔顿)

  《鳄鱼邓迪》

  1986 彩色片 95分钟 澳大利亚保尔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彼得·费曼 编剧:保罗·霍根 摄影:拉塞尔·博伊德 主要演员:保罗·霍根(饰迈克尔,“鳄鱼”邓迪) 琳达·科兹洛夫斯基(饰休·查尔顿) 马克·布卢姗(饰理查德·梅森)

  【剧情简介】

  纽约某报社女记者休·查尔顿在报上看到一篇小文章,报道在澳大利亚的游荡湾有位叫邓迪的人,遭遇到特大鳄鱼的袭击,他临危不惧,拼死与鳄鱼搏斗,终于打死了鳄鱼,自己也差点被咬掉一条腿。他拖着伤腿爬了一个星期才找到附近的一家小酒店,终于大难不死。此后,人们都叫他“鳄鱼邓迪”。休看完此文,顿时对邓迪这个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她决心不远万里去澳大利亚,实地采访其人其事。

  休怀着十二分的好奇来到澳大利亚。一下飞机,邓迪派了他的好友雷迪开车来接她。雷迪热情好客,一路上不住地指指点点,向她讲述着本地的风土人情。他们乘坐一辆破车,穿越澳大利亚那特有的旷漠草地,又绕过几座小山,终于来到一家小酒店,等待着行踪飘忽不定、然而却遵时守信的邓迪出现。

  小酒店里人声鼎沸,豪爽的澳大利亚人喝着本地酿制的酒,谈笑风生。突然,一柄短刀插在柜台栏板上,接着一条鳄鱼竟然腾空窜入店内,休吓得跳起来,一头扑进老板娘的怀里。不料鳄鱼竞站了起来,掀掉头上的鳄鱼皮,原来是邓迪。他来到休的面前,彬彬有礼地请她跳舞,惊魂未定的休不由自主地跟着他跳了起来。邓迪一边跳舞、一边对四周的伙伴们高声嚷嚷道:“我们这里的人就是这样的,是吗?”伙伴们高声响应:“是的!”休轻松地笑了!

  第二天,邓迪带着休,由雷迪驾车进入丛林,他要让休“开开眼界”!在那里邓迪一个又一个地施展着自己的丛林绝活,让休惊得目瞪口呆。最后他抬头看看太阳,不经意地说:“2点25分!”居然和雷迪手上的表一分不差。其实他早已趁休不注意时溜了一眼雷的表。丛林小路间,一条庞大的水牛挡住了去路。邓迪跳下车,一手作牛角状,目光温柔地盯视着水牛的大眼睛,嘴里发出轻轻的“哞”声,不一会儿,水牛就乖乖地躺卧到一侧。

  当天夜里,他们在丛林里过夜。抬头看看满天的星星,耳边听着各种虫鸣兽吼,休大有置身于仙境之感。然而,记者的职业习惯又促使她和邓迪探讨起政治问题。她问邓迪“对军备竞赛有什么看法,关于核武器问题你站在哪一边?”邓迪回答得很干脆:“这不关我的事,咱们谈点别的吧!”

  清脆的枪声划破了夜空,狩猎队开始猎杀袋鼠。整个丛林的袋鼠惊慌得东窜西逃、无处藏身。邓迪套上一张袋鼠皮,将灯光打在自己身上,对空发了一梭子子弹。狩猎队队长醉眼惺松地看到一只袋鼠居然能开枪还击,立即掉转车头,狼狈逃去。

  丛林里终于静了下来。休躺在睡袋里正要朦胧睡去,忽然听到扐扐蟉蟉的声音。休扫一眼睡在旁边睡袋里的邓迪,发现睡袋里已空无一人,她跳起来正要喊叫,忽然看到邓迪正用刀架在一个土著人的脖子上,而那土著人却望着他嘿嘿笑个不停。邓迪收起刀,拉着那土著人向休介绍说,这是我的兄弟乌木。乌木敏捷地向火堆里添了几根树枝,便盘腿坐了下来。他告诉休,他也在城里住过,觉得那里的人很虚伪。他们聊了几句,邓迪要休一个人先睡,自己却和乌木匆匆离去。休不由地产生了好奇心,决心偷偷跟着去看个究竟。走不多远,只见密林中有片空地,空地的中间架着一堆篝火,一群土著人正围着火堆跳舞,嘴里还念念有词,原来这是土著人在集会。邓迪也夹在土著人中欢跳,休拿着照相机拍了几张照,机敏的邓迪早已察觉到休正躲在不远处。

  休从大城市来到丛林,被大自然美丽的景色和清新的空气陶醉了。不过,大自然的生活有时也是可怕的:在河里洗澡会受到鳄鱼的袭击,睡觉时响尾蛇就在旁边游窜,大熊随时会来光顾你的晚餐,猎人的子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从树丛里飞来。每一次休都被吓得魂飞魄散,邓迪却在谈笑中掐死了毒蛇,赶走了鳄鱼。休对他越来越感兴趣了,决心也把他带到大城市去“见见世面”,由此还可以撰文连续报导这个未受过教育和“污染”的人初次接触现代大都市的种种趣闻,这肯定是个大受读者欢迎的题材。

  邓迪从没去过纽约,生性喜爱冒险的他一口答应了休,满心喜悦地随她来到这世界第一豪华的大都会。

  然而,大都市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好对付。自动扶梯,熙熙攘攘的人流。流氓,妓女,人妖接踵而至,一时搅得他穷于应付。他不知道,为他提行李进房的服务员久久不肯离去是因为他未给小费,他也不知道浴缸是干什么用的,弹簧床垫又使他感到极不舒服。

  当天晚上,邓迪随休一起去意大利餐厅吃饭。休的男友理查德·梅森对他百般嘲讽,邓迪并不着恼,依然谈笑风生,冷不防却猛然一拳将他击昏过去。休责怪他不该动粗。

  休陪着理查德走了,邓迪无所事事,便独自找了一家小酒店,借酒解闷。他给在澳大利亚的朋友打长途电话,将自己在纽约的见闻添油加醋地吹嘘一通,引得朋友们歆羡不已,恨不得马上也飞了过来。邓迪正在得意之际,一个身材修长的妖艳女郎走了过来,贴在他身边,挑逗性地轻声问道:“就你一个人?”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女郎又含情脉脉地说:“晚上跟我一起玩玩好吗?”邓迪正不知如何拒绝,酒吧里的一位胖顾客把他拉到一边,告诉他这是人妖,也就是男人装扮成的女人。邓迪一听,决心搞个清楚,便来了个“海底探针”,果然不假,把那人妖吓得抱头鼠窜,逃之夭夭。

  报社的老板、休的父亲查尔顿,为欢迎休的归来举行晚会,特别邀请邓迪参加。自从有关邓迪的报道在报纸上连载以后、报纸的发行量急骤上升,使休的父亲十分兴奋。今天晚上,他要把邓迪介绍给一些上层社会的读者,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查尔顿家富丽堂皇的大厅和豪华的布置使邓迪一时不知置身何处,他厌烦别人提出的愚蠢问题。为了弄清那位装束怪异的夫人是男是女,他毫不犹豫地一探究竟,惹得那位贵妇又羞又恼。他不耐烦一切繁文褥节,特别是当他听到休和理查德·梅森订婚的消息时,坐在那儿更觉不舒服,于是干脆走出门外,要司机送他去酒吧喝酒。

  看到这位黑肤色的司机,邓迪认定他“来自某一个部落”。在酒吧,他请每一个在座的人喝酒,自己也喝得酩酊大醉。回旅馆的路上,他们遇到一伙拦路抢劫的流氓。邓迪三拳两脚就把这些毛贼打得狼狈窜逃,黑人司机扬手扔出一条链子,拴住两人歹徒的腿,两人应声倒地。邓迪和那司机哈哈大笑。这一来邓迪更加断定司机是从“某一个部落来的”!

  第二天一早醒来,邓迪自觉在都市已无事可干,便打点行李准备回游荡湾去。走到旅店门口,见到看门的侍应生赤手空拳,想到头天晚上的遭遇,邓迪把自己的刀送给了他,要他小心歹徒的袭击,然后扬长而去。侍应生望着手里的匕首,莫名其妙。阳光下,刀刃上寒光闪闪,两名刚从旅馆出来的旅客看到侍应生手里的刀,吓得忙不迭地又逃了回去。

  休在晚会上不见了邓迪,心知他不痛快。在和邓迪相处的日子里,她对他产生了好感。相反地感到理查德对她的百般殷勤另藏着一种含意。她打电话给邓迪,想约他一起谈谈。房间里铃声不断,却没人接电话。她又问了服务台,这才知道邓迪刚刚结帐离去。

  休跳上父亲的汽车,前往邓迪居住的旅店。门口的侍应生告诉她邓迪的去向。休一言不发,拔腿就往地铁口追去。

  正是早上上班的时候,地铁里人流如潮。邓迪背着自己那有限的行李,悠闲自得地进了地铁站,准备前往机场,飞回澳大利亚。

  休冲进地铁,站在扶梯上四处张望,终于在人群里看到了邓迪。她大喜过望,高声呼叫邓迪。可是,地铁的轰鸣声、人群的嘈杂声盖过了她的声音。尽管休喊得声嘶力竭,邓迪却浑然不觉。没奈何,她只好央求旁边一位乘客传话过去:“叫那个戴黑帽子的回来”。于是一传二,二传三……终于传到邓迪的耳朵里。邓迪夹在人群里什么也看不见,听说叫他回去,便问“什么事?”于是这句话又一个一个传回来,传给了休。休大声说:“说我爱他!”这一下,人群沸腾了,一叠声传了过去“她说她爱你!”邓迪想跳起来看看传话的人,却怎么也看不见,只好拨拉着人群往前挤。热心的旅客把他抬了起来,又从头顶上托过去,终于来到了休的身边。失而复得的心绪同时涌上两人的心头,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鉴赏】

  《鳄鱼邓迪》是澳大利亚电影史上少有的几部能引起世界性轰动的佳片之一。它的拍摄成本只有600万美元,但它仅在美国就赚取了7.000万,成为当年的第二卖座片。在其他各国,影片也大受欢迎,得到观众和影评界的一致好评。

  本片的成功不仅在于它那妙趣横生的喜剧情节,更主要的还在于它那富有哲理意味的主题。进入80年代后,人们对现代工业文明有了更多的思考、对“文明”与“野蛮”也赋予了与以往大异其趣的新内涵。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作为现代文明的象征,在人们眼中已不再是一片光明,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的瑕纰,更多地承受了它所导致的恶果。工业文明意味着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文明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也被贪欲所毒化,侠义温情早已荡然无存,人际间只有冷冰冰的利害关系,只有欺诈与利用。在对工业文明进行批判性的审视的同时,人们更怀念那早已逝去的前工业文明的质朴、自然。人们在感情上潜意识地渴望着一种对自然的回归,不仅是对自然的环境,而且也是对自然的人性。《鳄鱼邓迪》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由于它正好满足了人们这种潜在的心理渴求,影片一推出便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因而它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大受欢迎也就不难理喻了。

  澳大利亚电影创作者选取这样一个题材拍片并非偶然,它正可显扬其国情优势。澳大利亚既是一个工业发达国家,又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注重环境保护的国家。不仅大量生机盎然的原始森林、野生动物等自然生态得以维系,而且土著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受到尊重;在广袤的农牧地区,欧洲白人先民的那些前工业文明的淳朴民风也得以存续。就此而言,澳大利亚和同是以欧洲移民为主要民族的美国等发达国家有着显著的差异。在美国,高度的工业化文明不仅毁灭了印第安文化,而且也吞噬了西部牛仔等令美国人引以为傲的早期拓荒者文化。从这层意义来说,本片具有浓郁的澳大利亚国情特色。而这一特色也为编导阐扬本片主题——文明与野蛮的错位与再定位——提供了最适宜的背景。

  从剧情上说本片是个现代神话故事,它以夸张的对比手法描述一个文明人进入热带丛林所遇到的种种险情和一个丛林里的“野蛮人”进入文明大都市时同样遇到的种种麻烦。在这里,编导运用对比和夸张来揭示并深化主题。影片中“野蛮人”锁定为澳大利亚人,而“文明”则给了美国。编导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最具有工业文明的代表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编导在拍片伊始就决定打“国际牌”,为影片的全球发行作准备。

  本片的代表人物有三位,其中最重要最能体现编导创作意图的是邓迪。邓迪出生于澳大利亚边远的北部亚热带地区,在当地土著人的抚养下长大,成为打猎的行家和钓鱼能手。他生活在丛林里,与袋鼠为伍,与鳄鱼毗邻。他和土著人有着兄弟般的亲密关系。他是丛林的主人,丛林又把他哺育成一个坚强、机灵、开朗、讲信义的斗士。邓迪是自然之子,同时又是白人移民文化的承载者,早期移民的淳朴民风在他身上有鲜明的体现:吃苦耐劳、勇敢刚毅、乐天达观、豪爽侠义。他是自然与传统的象征(因此带有“野蛮”的色彩),但同时作为20世纪的白人,他又有与现代文明相通的一面(尽管仍不脱“乡巴佬”习气),可以说他是个典型的澳大利亚人。他在丛林里如鱼得水,与大自然、与土著显得极为和谐;然而当他迈入现代大都市时却感到处处受制、事事掣肘,不断出洋相。一副乡下人打扮,被人当作野蛮人观看、取笑。但他毫不介意,兴趣盎然地既满足别人的好奇,同时自己也四处猎奇。他在上流社会的社交场合浑身不自在,兴味索然;然而到了小酒店他则感到十分欢畅,与那里的人大声说笑。作为一个“野蛮人”,他和文明社会的反差是相当大的,编导由此制造了不少噱头,引得观众开怀大笑。但编导也不时揭露文明社会的野蛮面,面对这种种野蛮现象,邓迪这个“野蛮人”又成了文明的捍卫者,如他和妓女们聊天,关切地询问她们的生活。当拉皮条的过来干预时,邓迪毫不妥协地把他一拳击倒在地。当他和休走在路上,一伙歹徒挥舞着弹簧刀企图夺他钱包时,邓迪不露声色,猛地抽出自己那把宰野狗的刀,逼近歹徒,把歹徒吓得魂飞魄散,狼狈奔逃。

  休的男友梅森是邓迪的对立面,他是个“城里人”,是力图涉足上层社会的“文明人”。他觊觎财富,于是便极尽谄媚之能事,企妄骗取休的爱情和休父的信任,夺取报社产业,这实际上是一种用文明外衣包装的野蛮行径。编导有意安排了几场对手戏来对比两人的差异。如在休和邓迪到达纽约的当天晚上,梅森为了讨好休,请她去意大利餐馆晚餐,善良的休一定要带着邓迪同去。梅森故意让从未进过意大利餐馆的邓迪自己点菜,并且不时地嘲笑他对文明社会的无知,建议他“干脆要一客烤袋鼠肉”。邓迪不露声色,趁休不注意时挥手一拳打晕了梅森,却谎称梅森喝醉了。对于休的埋怨,邓迪也仅仅付之一笑。他用自己质朴的方式来对付“城里人”的奸滑。在这里,文明与野蛮又一次错了位。

  报社女记者休是编导着力刻画的又一主要人物。她是80年代的新文明人,编导正是通过她的视角来对文明和野蛮进行反思的。休在大城市长大,习惯了都市喧闹繁忙的生活。当她乍一来到偏远的澳大利亚,看到那朴实无华的乡间小镇,接触到当地开朗、热情的乡民,立即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及至她随邓迪来到热带丛林,更为那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充满勃勃生机的动物世界所迷醉。那里没有污染,没有核武器的威胁,没有尔虞我诈的商场争斗,没有吸毒和犯罪,没有现代文明导致的种种文明病。那里的人际关系也是那样的淳朴、温煦,即便土著人也不是吃人生番的野蛮形象。他们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习俗,他们待人友善、直爽,反倒看不惯“城里人的虚伪”。这些都给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她对文明和野蛮有了全新的感受。同是都市人,休和梅森却因对文明和野蛮的看法迥异而最终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编导在这里又用了一层对比。如果说最初休和梅森还有恋爱的基础的话(同是文明人,一个风流倜傥,一个家境殷实),那么当休对文明和野蛮有了新认识后,她所面对的两个男人在她心目中的位置便完全颠倒了过来——看起来粗野的邓迪心灵上更文明,而外表文明的梅森内心里却很龌龊。

  休对邓迪的感情也随着她对文明与野蛮的看法转化而发生变化。最初她对邓迪的兴趣主要还在于猎奇。随着交往的加深,她对邓迪性格的各个侧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待人真诚豪爽而不贪恋钱财;他疾恶如仇,路见不平敢于拔刀相助;他幽默开朗,遇到尴尬事,总能毫不尴尬地应付过去。这一切使他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休。休从感情上渐渐认同了邓迪而不自知,直到宴会上见不到他才若有所失。当得知他即将返回澳大利亚时,休真正明白了她不能没有他,于是最终又演出了一场地铁追人、人流传情的喜剧。休在整部影片中的视角,实际上正是编导寄望于观众的视角。休对邓迪的认同,反映了观众对邓迪的认同,通过这种认同,编导巧妙地向观众传输了影片的主题思想——文明与野蛮的错位及再定位。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