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 1954 黑白片 130分钟 埃及米斯尔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卡玛尔谢赫 编剧:阿里扎尔卡维 摄影:侯赛因里亚德 主要演员: 伊马德哈姆迪 (饰哈桑) 艾敏穆奈布(饰艾哈迈德) 本片1955年
《志愿军:存亡之战》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李想是怎样的
《志愿军:存亡之战》是很经典的一部电影,目前正在热映,其中有很多经典的人物,来了解一下其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吧。
2024-10-08
《生与死》 1954 黑白片 130分钟 埃及米斯尔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卡玛尔谢赫 编剧:阿里扎尔卡维 摄影:侯赛因里亚德 主要演员: 伊马德哈姆迪 (饰哈桑) 艾敏穆奈布(饰艾哈迈德) 本片1955年
《生与死》
1954 黑白片 130分钟 埃及米斯尔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卡玛尔·谢赫 编剧:阿里·扎尔卡维 摄影:侯赛因·里亚德 主要演员: 伊马德·哈姆迪 (饰哈桑) 艾敏·穆奈布(饰艾哈迈德) 本片1955年获埃及国家电影评奖最佳导演奖;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
【剧情简介】
开罗市内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一位寡妇母亲急病发作。邻居医生诊断为心脏病,即开出药方。
身边惟一的8岁的儿子艾哈迈德,为了给母亲买药,在市内几家药店间奔波。最后走进一家药店,一位年轻的药剂师哈桑正在给女朋友打电话。门口的购药者已排成了长队。艾哈迈德向人们诉说了母亲的病况。急得汗泪交融。出于同情心,人们主动让艾哈迈德站到队伍最前头。
艾哈迈德翘起双脚,将药方递给柜台后面的药剂师哈桑。哈桑一边打电话,一边漫不经心地给艾哈迈德发药,结果将药发错。
艾哈迈德接过一包药,心急火燎地跑出药店,在一交通路口,几乎被一辆汽车撞倒,被一位交警救起,领着他穿过马路,一直将他送到家门口。
药剂师哈桑放下电话,看了看艾哈迈德的药方,又核对了桌子上所摆着的一大堆药品,皱了皱眉头,忽然醒悟,发现他错发了药。哈桑顿时神情紧张,马上拿起一包药,关上门,急忙往外面走去。
哈桑在大街上匆忙奔走,穿过一条又一条大街小巷,逢人就打听小孩艾哈迈德的行踪。许多被问及的行人摇头便走。哈桑气喘吁吁,不住地叹息,捶胸自责。
哈桑忽然想起来了。他奔向附近的一个交警岗亭。向一位交警打听小孩艾哈迈德的行踪,并说明了他的模样。正巧这位交警刚把艾哈迈德送回家。哈桑向交警说明了事情的缘由,并再三自责。最后,在这位交警的指引下,哈桑找到了艾哈迈德的家门。
哈桑闯进艾哈迈德家,赶上他正在倒水侍候躺在床上的母亲服药。哈桑大步走过去,一下子从艾哈迈德手中夺下了药,同时换上他带来的对症药品,自责地说明缘由,一边亲自服侍这位母亲吃药,从而挽救了她的性命。
【鉴赏】
本世纪50年代的埃及电影界,在阿拉伯世界民族解放政治浪潮的推动下,许多埃及电影工作者,受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思潮的影响,并发扬40年代上半期埃及“社会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传统,形成了埃及“新现实主义电影”学派。其中的一位著名电影导演就是卡玛尔·谢赫。
这个新现实主义电影学派,倾向于把当前埃及新闻报道中所反映的典型社会事件作为题材,将之编写成电影剧本,然后在事件发生的地点进行实景拍摄。这个电影学派的美学原则是力求自然和真实,在题材的选择和影片的编导上强调纪实性,它以电影题材的新颖性、反映现实的深度、生活细节的逼真、演技的自然和质朴来打动观众。它要求取材真实,手法真实和表演真实,反对对题材作过多的艺术加工。这种美学原则,赋予了埃及电影以新的思想面貌和新的艺术特征。这种特征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主题思想鲜明,包含着社会教育和批评。2.注重实景拍摄,使影片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3.影片节奏紧张、明快,从而形成了一种新颖、真实、质朴的艺术风格。而卡玛尔·谢赫拍的代表作《生与死》,则是对这个新电影学派的美学原则作了鲜明的诠释。
《生与死》是一部出色的职业道德教育片。由著名电影剧作家阿里·扎尔卡维根据埃及当年新闻报道中的一个真实事件,编写成电影剧本。电影故事紧紧围绕着一位药剂师错给了小孩母亲的药,在关系到一个人的生与死的关键时刻,他良心发现并竭力奔走以弥补他的过失,在社会的帮助下,他找到了小孩的家,挽救了一个母亲的生命。
当时埃及七月革命后,百废待兴。医药界比较混乱,药剂师的失职,错发药品的事件时有发生。但不少失职者推脱责任,断送了无辜者的性命。电影艺术家卡玛尔·谢赫,抓住了年轻药剂师先是渎职,继而以高度的职业良心和责任感,不辞辛苦千方百计地挽救一位贫苦寡母的事实,进行电影创作,注入了“新现实主义” 的电影语言和艺术要素。
导演卡玛尔·谢赫灵活运用摄影机镜头,在开罗繁华的闹市区,真实而自然地拍摄了影片的大量外景。这正是事件发生和经过的场景。于是观众从电影银幕上看到了开罗大都会的面貌。大厦林立,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真实生动地揭示了革命后的开罗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和市民的生活现实。没有组织群众,也未搭置人工布景,完全是真实、自然地再现社会生活现实。这反映出导演卡玛尔·谢赫对电影艺术真实的追求。
《生与死》用深沉的电影语言,对药剂师哈桑良心发现后的心理变化和思想斗争,作了深层次的分析。其内心的独白和神态的变化,表现出这部影片的思想和艺术深度。特别是当哈桑最后找到小孩家,看到卧床的老母那一时刻,他抱住老人痛哭,其激动内疚的心情朴素而自然,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同时也唤起世人的良知,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果。
卡玛尔·谢赫在拍摄药剂师在大街上寻找小孩的紧张场面时,成功地运用了美国电影大师希区柯克的“悬念”手法。那红灯和绿灯的交换,交通警的眼神,药剂师的绝望和兴奋的表情,给观众留下了自然而然的想像,预示着故事发展的结局。
电影明星伊马德·哈姆迪在影片中扮演药剂师哈桑,表演得十分自然和真实,特别是他神态的变化和内心的独白,层次清晰,思想深刻。
著名电影史家乔治·萨杜尔对《生与死》一片的艺术价值作了充分的肯定,视它为埃及新现实主义电影学派的一部佳作。
1955年,卡玛尔·谢赫的《生与死》在埃及全国电影评奖中荣获最佳导演奖。另外,这部影片还代表埃及,参加了当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获该电影节评委会奖。
后来,《生与死》一片参加了在我国举办的埃及电影周的放映,受到我国电影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卡玛尔·谢赫是一位严肃的电影工作者。他为埃及拍的影片不算多,但其电影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其中代表作有描写爱情与犯罪问题的《最后一夜》(1963)、反映七月革命前夕新旧势力斗争的《升与落》 (1970),以及反映埃及—以色列间谍与反间谍斗争的《走向深渊》(1978)等影片。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