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谚语》原文、注释和赏析

【导语】:

《谚语》是鲁迅写的一篇文章,关于《谚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一直受到关注,小编来给大家介绍分享。

  粗略的一想,谚语固然好像一时代一国民的意思的结晶,但其实,却不过是一部分的人们的意思。现在就以“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来做例子罢,这乃是被压迫者们的格言,教人要奉公,纳税,输捐,安分,不可怠慢,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闲事;而压迫者是不算在内的。

  专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孙皓是特等的暴君,但降晋之后,简直像一个帮闲;宋徽宗在位时,不可一世,而被掳后偏会含垢忍辱。做主子时以一切别人为奴才,则有了主子,一定以奴才自命: 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动摇的。

  所以被压制时,信奉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格言的人物,一旦得势,足以凌人的时候,他的行为就截然不同,变为“各人不扫门前雪,却管他家瓦上霜” 了。

  二十年来,我们常常看见:武将原是练兵打仗的,且不问他这兵是用以安内或攘外,总之他的“门前雪”是治军,然而他偏来干涉教育,主持道德;教育家原是办学的,无论他成绩如何,总之他的“门前雪”是学务,然而他偏去膜拜“活佛”,绍介国医。小百姓随军充伕,童子军沿门募款。头儿胡行于上,蚁民乱碰于下,结果是各人的门前都不成样,各家的瓦上也一团糟。

  女人露出了臂膊和小腿,好像竟打动了贤人们的心,我记得曾有许多人絮絮叨叨,主张禁止过,后来也确有明文禁止了。不料到得今年,却又“衣服蔽体已足,何必前拖后曳,消耗布匹,……顾念时艰,后患何堪设想”起来,四川的营山县长于是就令公安局派队一一剪掉行人的长衣的下截。长衣原是累赘的东西,但以为不穿长衣,或剪去下截,即于“时艰”有补,却是一种特别的经济学。《汉书》上有一句云,“口含天宪”,此之谓也。

  某一种人,一定只有这某一种人的思想和眼光,不能越出他本阶级之外。说起来,好像又在提倡什么犯讳的阶级了,然而事实是如此的。谣谚并非全国民的意思,就为了这缘故。古之秀才,自以为无所不晓,于是有“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这自负的漫天大谎,小百姓信以为真,也就渐渐的成了谚语,流行开来。其实是“秀才虽出门,不知天下事”的。秀才只有秀才头脑和秀才眼睛,对于天下事,那里看得分明,想得清楚。清末,因为想“维新”,常派些“人才”出洋去考察,我们现在看看他们的笔记罢,他们最以为奇的是什么馆里的蜡人能够和活人对面下棋。南海圣人康有为,佼佼者也,他周游十一国,一直到得巴尔干,这才悟出外国之所以常有“弑君”之故来了,曰:因为宫墙太矮的缘故。

  六月十三日。

  【析】 关于这篇文章的内容,安徽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鲁迅年谱》中说:“以鲜明的阶级观点,分析谚语的阶级性。” 确否? 还请从原文入手以解之。

  文章开篇即提出一个观点:“谚语固然好像一时代一国民的意思的结晶,但其实,却不过是一部分的人们的意思。”并以“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为例,说“这乃是 ‘被压迫者们的格言”,“而压迫者是不算在内的”。这似乎也是就谚语这一语言现象的内容具有阶级性所作的论证。但接下来作者的笔却跳了开去,从另一个角度来作文章了。鲁迅举孙皓、宋徽宗为例,来说明“专制者的反面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做主子时以一切别人为奴才,则有了主子,一定以奴才自命”,正是一切专制的统治者的“天经地义,无可动摇的”特点,画出了专制的统治者的一副生动的两重人格的素描。“被压制时”与 “一旦得势,足以凌人的时候”,“他们的行为就截然不同”,是鲁迅对从古到今一切专制的统治者特点的高度的概括。然后,作者又举出 “二十年来”的见闻: 武将不去治军,“然而他偏来干涉教育,主持道德”,教育家“偏去膜拜 ‘活佛’,绍介国医”,“小百姓随军充伕,童子军沿门募款”等等这类“头儿胡行于上,蚁民乱碰于下,结果是各人的门前都不成样子,各家的瓦上也一团糟”的社会现实状况,以及先前“明文禁止”“女人露出了臂膊和小腿”,而“今年,却又宣布‘衣服蔽体已足,何必前拖后曳,消耗布匹”的自相矛盾的现象,遣责了当时对内战乱不息,对外则妥协投降的“一团糟”的社会,以及“口含天宪”,横行霸道的军阀。最后归结说:“某一种人,一定只有这某一种人的思想和眼光,不能越出他本阶级之外。”因此“谣谚并非全国民的意思,就为了这缘故”,并以“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的谚语以及清末出洋考察的秀才们的言行来证明,似乎又回应了全文。谚语“不过是一部分的人们的思想”,从这里看,说鲁迅是“以鲜明的阶级观点,分析谚语的阶级性”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本文的中心似不在此。这篇文章不是语言学的论文,重点也不是研究谚语这一语言现象,而是以谈“谚语”为名,行攻击专制的统治者,和揭露到处“一团糟”的黑暗现状之实。当然,我们对于文章揭露和攻击的对象的理解,还需联系三十年代内忧外患军阀混战,兵匪横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来考察。文章并不直露,反倒是声东击西,指桑骂槐,隐瞒曲折,含义甚深。这是这时期鲁迅杂文的一个共同特点。在《南腔北调·题记》中,鲁迅就《南腔北调》集名说:“我不会说绵软的苏白,不会打响亮的京腔,不入调,不入流,实在是南腔北调。而且近几年来,这缺点还有开拓到文字上去的趋势;《语丝》早经停刊,没有了任意说话的地方,打杂的笔墨,是也得给各个编辑者设身处地地想一想的,于是文章也就不能划一不二,可说之处说一点,不能说之处便罢休。”这也就是《谚语》 一文中不少地方借古讽今,欲言又止的原因。

  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结构却颇严谨,先正面落笔,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由此说开去,举出失势的暴君即甘于作奴才的具有典型性的事例和得势时 “行为截然不同的”各种例子来证明,结尾印证首段,形成一个完整而又层次分明的艺术整体。文中还采用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揭出那些“口含天宪”的军阀政客们“各人不扫门前雪,却管他人瓦上霜”所产生的不可调合的矛盾。并嘲弄 “一一剪掉行人的长衣的下截”的行为,“却是一种特别的经济学”,读之,使人对这些军阀的行径不由发出嘲讽的笑声。至于清末的“南海圣人”康有为“周游十一国”,“这才悟出外国之所以常有 ‘弑君’ 之故”,是 “因为宫墙太矮”之事,也使人感到十分滑稽。

  字数:2501

  作者:张效民

  知识来源:张效民 主编.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第609-610页.

  鲁迅作品全集鉴赏

  《朝花夕拾》

  范爱农《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狗·猫·鼠琐记无常

  《仿徨》

  祝福弟兄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

  《呐喊》

  《呐喊》自序阿Q正传白光端午节风波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

  《故事新编》

  序言、理水采薇铸剑非攻奔月出关补天起死

  《野草》

  《野草》英文译本序、《野草》题辞、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复仇〔其二〕希望风筝好的故事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杂文集

  《伪自由书》《而己集》《花边文学》《热风》《坟》《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附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