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偶成》原文、注释和赏析

【导语】:

文章如土欲何之, 翘首东云惹梦思。 所恨芳林寥落甚, 春兰秋菊不同时。 【注释】 鲁迅日记 1932年3月31日载:又为沈松泉书幅云: 文章如土欲何之。 【析】 1932春,友人沈松泉将东渡日本留

文章如土欲何之,

翘首东云惹梦思。

所恨芳林寥落甚,

春兰秋菊不同时。

【注释】 鲁迅日记 1932年3月31日载:“又为沈松泉书幅云: ‘文章如土欲何之……’。”

【析】 1932春,友人沈松泉将东渡日本留学,鲁迅百感交集,便写了这首诗送他,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内心复杂而沉重的感情。

叹世道之艰危,悲文章之贬值,是旧体诗词的老题材了。当年,李白在他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诗中,就曾慨然咏叹道: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至今读来,仍令人感到心中酸楚。然而,历史推进到鲁迅生活的时代,他所面对的社会现实,已不只是统治集团无德无识,生活中贤愚颠倒,知识分子个人“白首为儒身被轻”的问题,他的忧虑,也不仅是因自身经历而生了。封建统治的阴影不仅依然笼罩着华夏大地,而且这阴影已经变得更黑更浓。中国人民外临强敌,内逢苛政。因言论或文字而遭囚禁,被杀戮,是志士仁人随时都可能面临的结局。性命尚且难保,遑论为文著书?瞻望国家前途,不胜忧愤。这是当时进步作家的共同心情,也正是鲁迅写作这首七绝前后的心情。

“文章如土”四字,出之平实,实则陡峭。此四字确系此绝句之大关节处:一切思绪皆因“文章如土”而引起,所有情感皆由“文章如土”而生发。因文章贱如粪土的现实而生寂寞之感,彷徨之意。“欲何之,”在这里一话双关,既有个人向何处去之意,亦含民族向何处去之意。“欲何之”,既是郁闷的叹息,又是愤怒的呐喊:我们向哪里去呀! 祖国向哪里去呀! 由“欲何之”和友人赴日 “翘首东云惹梦思”。眼前浮云悠悠,窗外春日迟迟,鲁迅不禁心驰神往,让思绪东渡扶桑,盘桓于富士山下,徜徉于樱花丛中。日本,是他青年时代留学之地,他把许多梦境般的年华留在了仙台的山水草木之间。面对国内血雨腥风的今日,不免遥想在异国他乡渡过的昨天,甚或一度萌生渡海去国的念头。但这“文章如土”的地方毕竟是自己生长的国土,鲁迅当年所以也“时亦有意,去此危邦,而眷念旧乡,仍不能绝裾径去”(鲁迅1931年2月18日致李秉中信)在鲁迅心中,祖国和人民永远是高于一切的。这两句诗如流水行云,寓婉约于畅达,以平实见陡峭,为全诗定下了含蓄深沉的基调。

“所恨芳林寥落甚”,笔势一折,将无羁的遐思从容收回,由 “文章如土”扩展至“芳林寥落”,不仅在字面上将作家之命运与整个文坛的现状联系起来,而且在内涵中将个人的生活处境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连结起来。此两句最佳处,在“芳林寥落”前着一“恨”字,情感鲜明,深沉凝重,余味无穷。鲁迅所恨者,非仅芳林寥落文坛寂寞的现象,更有反动当局摧残文化之实质。接着,笔势又一折,生出鲁迅心中的无限感慨: “春兰秋菊不同时”。此句从李商隐 《代魏宫私赠》“春兰秋菊可同时”句化出,以春兰秋菊之相替,抒发自己对于时空迁移,今非昔比的慨叹。这两句诗,妙用比喻,寓曲于直,忧愤深广,波澜老成,将全诗提升到一个深沉弘远的境界。

  鲁迅作品全集鉴赏

  《朝花夕拾》

  范爱农《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狗·猫·鼠琐记无常

  《仿徨》

  祝福弟兄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

  《呐喊》

  《呐喊》自序阿Q正传白光端午节风波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

  《故事新编》

  序言、理水采薇铸剑非攻奔月出关补天起死

  《野草》

  《野草》英文译本序、《野草》题辞、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复仇〔其二〕希望风筝好的故事过客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腊叶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杂文集

  《伪自由书》《而己集》《花边文学》《热风》《坟》《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附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