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是冯至写的一篇散文,关于《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小公务员之死》小说原文
《小公务员之死》是很经典的一部短篇小说,关于《小公务员之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来了解一下吧。
2024-09-11
《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是冯至写的一篇散文,关于《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修道院楼上的窗子总是关闭着。但是有一天例外,其中的一只窗子开了。窗内现出一个少女。
巴黎在那时就是世界的名城:学术的讲演,市场的争逐,政治的会议……从早到晚,没有停息。这个少女在窗边,只是微笑着,宁静地低着头,看那广漠的人间;她不知下边为什么这样繁华。她正如百年才开一次的奇花,她不知道在这百年内年年开落的桃李们做了些什么匆忙的事。
这时从热闹场中走出一个人来,他正在想为神做一件工作。他想雕一个天使,放在礼拜堂里的神的身边。他曾经悬想过,天使是应该雕成什么模样——他想,天使是从没有离开过神的国土,不像人们已经被神逐出了乐园,又百方设计地想往神那里走去。天使不但不懂得人间的机巧同悲苦,就是所谓快乐,他也无从体验。雪白的衣裳,轻软的双翅,能够代表天使吗?那不过是天使的装饰罢了,不能表示天使的本质。他想来想去,最重要的还是天使的面庞。没有苦乐的表情,只洋溢着一种超凡的微笑,同时又像是人间一切的升华。这微笑是鹅毛一般轻。而它所包含的又比整个的世界还重——世界在他的微笑中变得轻而又轻了。但它又不是冷冷地毫不关情,人人都能从它那里懂得一点事物,无论是关于生,或是关于死……
但他只是抽象地想,他并不能把他的想像捉住。什么地方去找这样的一个模型呢?他见过许多少男少女:有的是在笑,笑得那样痴呆,有的哭,哭得又那样失态。他最初还能发现些有几分合乎他的理想的面容,但后来越找越不能满足,成绩反倒随着时日消减;归终是任何人的面貌,都禁不住他的凝视,不几分钟便显出来一些丑态。
难道天使就雕不成了吗?
正在这般疑惑的时候他走过修道院,看见了这少女的微笑。不是悲,不是喜,而是超乎悲喜的无边的永久的微笑,笑纹里没有她祖母们的偏私,没有她祖父们的粗暴,没有她兄弟姊妹们的嫉妒。它像是什么都了解,而万物在它的笼罩之下,又像是不值得被它了解。——这该是天使的微笑了,雕刻家心里想。
第二天他就把这天使的微笑引到了人间。
他在巴黎一条最清静的巷中布置了一座小小的工作室,像是从树林中摘来一朵奇花,他在这里边隐藏了这少女的微笑。
在这清静的工作室中,很少听见外边有脚步的声音走来,外边纷扰的人间是同他们隔离了万里远呢,可是把他们紧紧地包围,像是四围黑暗的山石包住了一块美玉?他自己是无从解答的。至于她,她更不知她置身在什么地方。她只是供他端详,供他寻思,供他轻轻地抚摸她的微笑,让他沉在这微笑的当中,她觉得这是她在修道院时所不曾得到过的一种幸福。
他搜集起最香的木材,最脂腻的石块。他想,等到明年复活节,一片钟声中,这些无语的木石便都会变成生动的天使。经过长时间心灵上的预备,在一个深秋的早晨开始了他第一次的工作。他怀里充满了虔敬的心,不敢有一点敷衍,不敢有一点粗率。他是这样欢喜,觉得任何一块石一块木的当中都含有那天使的微笑,只要他慢慢地刻下去,那微笑便不难实现。有时他却又感到,微笑是肥皂泡一般地薄,而他的手力太粗,刀斧太钝,万一他不留心,它便会消散。
至于微笑的本身,无论是日光下,或是月光中,永久洋溢在少女的面上。怎样才能把它引渡到他为神所从事的工作上呢?想来好像容易,做起来却又艰难。
他所雕出的面庞没有一个使他满意。最初他过于小心了,雕出来的微笑含着几分柔弱,等到他略一用力,面容又变成凛然,有时竟成为人间的冷笑。他渐渐觉得不应该过于小心,只要态度虔诚,便不妨放开胆子做去。但结果所雕出的:幼稚的儿童的微笑也有,朦胧的情人的微笑也有……天使的微笑呢,越雕越远了。
一整个冬天外边是风风雨雨地过着,而工作室里的人却不分日夜地同这些木材石块战斗。
少女永久坦白地坐在他的面前——他面前的少女却一天比一天神秘,他看她像是在云雾中,虹桥上,只能翘望,不能把住。同时他的心里又充满了疑猜:不知她是人,是神,可就是天使的本身?如果是人,她的微笑怎么就不含有人所应有的分子呢?他这样想时,这天他所雕出的微笑,竟成为娼妇的微笑了……
冬天过去,复活节不久就在面前。他的工作呢:各样的笑,都已雕成,而天使的微笑却只留在少女的面上。等到他雕出娼妇的微笑时,他十分沮丧:他看他是一个没有根缘的人,不配从事于这个工作。——寒冷的春晚,他把少女抛在工作室中,无聊地跑到外边去了。少女一人坐在家中,她的微笑并没有敛去。
他半夜回来,醉了的样子像是一个疯人,他把他所雕的一切一件件地毁去,随后他便昏昏地倒在床上。少女不懂得这是什么事情,只觉得这里已经没有她的幸福。她不自主地走出房中,穿过静寂的小巷,她立在塞纳河的一座桥上。
彻夜的歌舞还没有消歇,两岸弹着哀凉的琴调。她不知这是什么声音,她一点儿也听不习惯。她想躲避这种声音,又不知向什么地方躲去。她知道,修道院的门是永久地关闭着;她出来时,外边有人迎接,她现在回去,里面却不会有人等候。工作室里的雕刻家又那样怕人,她再也不想同他相见,她只看见河里的星影灯光是一片美丽的世界,水不断地流,而它们却动也不动,只在温柔的水中向她眨眼,向她招手,向她微笑。她从没有受过这样的欢迎,她一步步从桥上走到岸边,从岸边走到水中……带着她永久的微笑。
雕刻家一晚的梦境是异样地荒凉。第二天醒来,烬灰早已寒冷。屋中除却毁去的石块木块外,一切的微笑都已不见。
他走到外边穿遍了巴黎的小巷。他明知在这些地方不能寻到她。而他也怕同她见面,但他只是拼命地寻找,在女孩,少妇,娼妓的中间。
复活节的钟声过了,一切都是徒然……
一天他偶然走过市场,见一家商店悬着一副“死面具”。他看着,他不能走开。
店员走过来,说:“先生想买吗?”
他摇了摇头。店员继续着说:
“这是今年初春塞纳河畔溺死的一个无名的少女。因为面貌不改生态,而口角眉目间含着一缕微笑,所以好事的人用蜡注出这副面具。价钱很便宜,比不上那些名人的——”
雕刻家没有等到店员说完,他便很惊慌地向不可知的地方走去了。
这段故事,到这里就算终了。如今那副死面具早已失落,而它的复制却传遍了许多欧洲的城市。带着永久的无边的微笑好像在向我们谈讲着死的三昧。
————一九三二年,写于柏林
冯至《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赏析
这篇散文写于作者在德国留学期间。文章写得隽永蕴藉,同他所创作的诗歌一样富有诗意,同时又有耐人寻味的哲理意蕴。
从叙事的角度说,本文讲了个情节相对完整的故事:雕刻家一心想为神雕一个天使,终于发现了理想的模特儿——一位深居于修道院楼上的少女;他历时半载,日夜工作,却始终无法表现少女——天使的那种超凡的微笑;雕刻家丧失了信心,而少女则在迷茫中走进了塞纳河,留下了她的“死面具”。但是,无论从写作手法上看抑或从文章内涵上看,本文都与一般意义上的叙事散文有着明显的差异。而这,正是我们在阅读欣赏中要细加品味的。
从写作手法上看,本文在具体讲述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局的同时,对一些叙事要素却虚化了。事情发生于何时?文中只有一句“巴黎在那时就是世界的名城”透露了消息。当然文中还交代了“有一天”、“第二天”以及“深秋的早晨”、“一整个冬天”、“寒冷的春晚”这些时间推移的顺序,但这一切全都依附于一个不确定的“那时”。事情发生于何地?巴黎;塞纳河。不过你要是追问,文中所说的修道院是巴黎众多修道院中的哪一个,那条“最清静的巷”又在何处,那可是找不到答案的。至于叙事要素中的“人物”,文中的雕刻家和他的模特儿,同样叫人捉摸不透。我们不知道他们从何处来,不明白少女为什么会长期关闭在修道院中,不了解雕刻家“向不可知的地方走去”后命运如何……可见,叙事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创造出一个亦真亦幻、美丽空灵的境界,引发读者的想像和探究,这乃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不过,作者并不打算引导读者去深究上述的那一类问题,他对这些都没有给出任何暗示。事实上,阅读本文,读者的注意力会因作者的指引而聚集于一点:少女的微笑。雕刻家苦苦寻求的,是他认为天使应有的那种“超凡的微笑”;他见到了少女的笑容,觉得这就是天使超凡的微笑了。于是他努力地在作品中表现这种微笑,却始终未能成功,而少女则总是洋溢着这种微笑,并且在她“死面具”的口角眉目间凝固了这种微笑。作者要读者思考的,恐怕就是这微笑的意义吧。
在雕刻家眼中,那是“超凡的”、“超乎悲喜的无边的永久的微笑”。可是我们要问,超乎悲喜,没有苦乐,不表示任何一种感情,不关涉任何内心活动,这样的微笑岂非一片空白?这种微笑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吗?人们需不需要这种一无所有的微笑?再追问一句:人们需不需要这既无所谓悲苦也无所谓快乐的死的生活?作者启迪人们思索,而他自己,或许也在思索之中。
其实,当少女在楼上窗边看那广漠的人间的时候,她的微笑是否真像雕刻家所认为的那样,只是一种没有内容的抽象的笑?少女是单纯的,率真的,但单纯、率真并不等于空白。在雕刻家的工作室中被端详、被寻思的时候,她依然微笑着,但这时她因自己的微笑被欣赏而在快乐着——她得到了“在修道院时所不曾得到过的一种幸福”。试想,这时少女的微笑还能是无关于喜与乐吗?只是那位雕刻家依然故我,他还在想,少女的微笑“怎么就不含有人所应有的分子呢”?可是作者紧接着告诉我们:“他这样想时,这天他所雕出的微笑,竟成为娼妇的微笑了……”雕刻家怎么了?他的艺术创作是不是走上了歧途?也许他一开始就错了,这位“从热闹场中走出”的人物从未真正懂得少女——天使的微笑的意义?也许他根本不该囿于自己设定的目标,而该把他能感觉到的、“抚摸”到的少女的微笑雕出来?(想来“死面具”上含着的那一缕微笑是他能雕成的。)雕刻家究竟失败在哪里?……
作者讲了个似真似幻的故事,透过故事显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哲理性问题。诗意浓浓的讲述中包容了丰富深邃的内涵,这是本文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