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侠、射雕英雄郭公讳靖,为国捐躯于元宋襄阳一役。根据《倚天》记载,同时殉难的还有郭公发妻黄氏讳蓉及其子破虏,可谓一门忠烈。然对于英雄之死的壮烈场景,《倚天》语焉不详,我等缅怀前贤之余,也不由得猜想一二。
郭靖什么时候死的?死的时候年龄多大?
一、郭公年寿
对郭公的生卒年进行了考证,对争议颇大的郭公生年,本文借鉴其中第二个版本,即“结拜版本”,该版本以历史名人拖雷为参照系,得出结论:郭公出生于宋宁宗庆元二年,即公元1196年。
郭公当卒于襄阳城陷之日,是为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于是,本文可推定:郭公享年七十又七。
郭靖什么时候死的?死的时候年龄多大?
二、郭公之死
1、“城破”还是“城降”?
《倚天》中灭绝说“襄阳城破之日……”,即(她认为)襄阳是被攻破的;但史书记载,却是吕文焕感到孤立无援,遂举城投降。一破一降,中间大不相同。最直接的后果,破城之后是屠城,而且是被屠的干干净净,决不啻于扬州十日;也有一说是元军对被攻下樊城实施屠城后,有全襄阳之心。但如果破城时遭到顽强抵抗以至于付出的代价过于惨烈的话,谁又能保证恼羞成怒的蒙古人不再留下一座空城呢?而降城,可以保全全城的生灵免遭涂炭,当然,牺牲了名节。于是,与张巡、史可法的名流青史不同,《宋史》《元史》甚至没有为吕文焕立传。
本文不在于专论吕文焕的是非功过问题,但又确有必要一提。吕文焕,与贪婪无用的其兄吕文德大不相同。他虽然器量不足,但确有将才,能够在陷入重围的弹丸之地襄阳坚韧六年。用兵神如张巡者,也只能死守睢阳十个月,直至“食人为战”,当然,张公的所面临的局面也要更加恶劣。咸淳九年初,樊城失陷,惨遭屠城,襄阳彻底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二月,背负全城百姓的身家性命的吕文焕,在已无力固守的情况下,举城投降,保全了襄阳城。他在书中写道:“因念张巡之死,无救于前;尚效李陵之生,冀图于后。”至少对襄阳百姓来说,他是对得起他们的,说他是千古罪人,有点冤。
按照灭绝的脾气,她当然认为也相信襄阳是被攻破的,金老借别人的口尤其是她的口来说,而不是直接写出,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
2、“战死”还是“自殉”?
襄阳失陷,摆在郭公面前的,有上中下三策:突围,走为上;以身殉城,是为中;而下策即降元,郭公必不肯。据《倚天》所载,郭公选择了殉城。
且不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郭公恩师江南七怪也教导云:“打不过,逃!”但郭公一如既往的执着:城在人在,城破人亡。何哉?人生七十古来稀,吾已七十又七,虽死何妨,况死后万古留芳,划得来阿划得来。大谬!某虽难度郭公之高义,但深信此庸俗之望绝非郭公所想。想必襄阳乃其毕生心血,愿与之共存亡;又或深知襄阳失陷,大宋亡无日矣,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乃不忍见之乎?
既然郭公选择了“死”,那他又是如何轰轰烈烈走完这程的呢?郭公是“战死沙场”,还是“自殉襄阳”呢?
1)、战死说
“马革裹尸英雄事,纵死犹令汗竹香”,“瓦罐不离井台破,将军难免阵前亡”……对于一个武人,战死是一种荣耀;死得越壮烈,越被后人仰望。如万箭攒身的杨再兴、如挑滑车的高宠。于是,郭公战死说不胫而走。但问题是,襄阳既已投降,郭公又如何“战死”?某大胆猜想一下,如战死说成立,情形会不会是这样的:
当是时,襄阳城破只在旦夕,以保全城内数万军民为条件而自愿终止抵抗是最优的选择。郭公深知其重,但死志甚坚,对吕文焕道:“今番我夫妻父子三人前去踹营(归辛树?呵呵),不求生,但求死,吾死之后,你等可举城投降,以保乡闾。”吕文焕父子、众将领、丐帮弟子及全城军民,皆跪泣相送……
2)、自殉说
这里我忽然想到了钓鱼城,罗马教皇惊呼“上帝罚罪之鞭”的蒙古铁骑所“折鞭之处”。公元1279年,钓鱼城最后一任守将王立见国破家亡,大势已去,以“不杀城内一人”为条件打开了已坚守36年的城门,而守城的三十二名将领(王立除外)全部拔剑自刎。
我更大胆的猜想,假如襄阳的情况是这样的呢?
情形一:其时,樊城被屠,襄阳孤绝,人心涣散,为保全数万生灵,吕文焕、郭公决定接受元军劝降,但元人深忌郭公,虽不明言,但必欲除之,谈判陷入僵局。郭公暗察其意,仰天而笑:“吾本无偷生之念,如今郭某之血能为全城而洒,夫复何疑!”……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