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媒》简介|鉴赏 清代白话长篇人情小说,又名《鸳鸯配》、 《玉鸳鸯》,四卷十二回。题“槜李烟水散人编次”, 书面题“天花藏主人订”,孙楷第等
《明世说新语》主要内容简介及鉴赏
《明世说新语》简介|鉴赏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明李绍文撰。八卷。 《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所载明一代佚事琐语,迄于
2024-10-14
《鸳鸯媒》简介|鉴赏 清代白话长篇人情小说,又名《鸳鸯配》、 《玉鸳鸯》,四卷十二回。题“槜李烟水散人编次”, 书面题“天花藏主人订”,孙楷第等
《鸳鸯媒》简介|鉴赏
清代白话长篇人情小说,又名《鸳鸯配》、 《玉鸳鸯》,四卷十二回。题“槜李烟水散人编次”, 书面题“天花藏主人订”,孙楷第等研究者认为,槜李烟水散人即浙江嘉兴的徐震号秋涛者,清初人,但亦有不同意见,参见附录小传。今存版本多未镌书坊名,有半页八行,行十九字的清初写刻本,半页八行,行二十九字的坊刻本,半页九行,行二十五字的□□藏板本,半页十行,行二十四字的刻本,及清末改名《玉鸳鸯》的石印本等。
本书叙宋理宗开庆年间,贾似道专权,在朝文武趋迎争媚,只有龙图阁学士崔信直峻敢言,不阿权要。他年近六旬,单生二女玉英、玉瑞,皆貌美有才。时有累世通家之书生申云、荀文来访,馆于其家。二生在杭邂逅义士任季良,结识名士谢翱,后申云又在镇江会见豪侠陆佩玄。时值金秋,崔公设席赏菊观画,一道人来访并索画,至中庭展画,一条被点上双睛的青龙腾起,道人跨上龙背飞逝,从空中坠下一纸,崔公方知火龙真人下凡。一日,二生出游,玉英姊妹至其书房,看到壁上诗笺,遂步韵唱和,互致爱慕,姊妹俩各以紫玉鸳鸯二枚赠二生。不久,二生离去,崔信因弹劾贾似道,被遣往襄阳抵御入侵元兵,战败落荒,幸火龙真人指点,至阮家庄暂住。 此时,贾似道定崔信愎谏丧师罪,欲夺其二女为妾。崔夫人携二女潜逃,至苏州附近,玉瑞被强人劫走,夫人与玉英落难尼庵。适荀文在苏州江总制家做西席,遇玉英,随后即去临安与申云赴考。玉英被恶少江公子抢去,幸道人赠琴弦,化成一龙,唬得江公子一病月余才免厄。申、荀中了状元、探花,贾似道欲招荀为婿,荀不从,贾令荀去宜兴剿寇,与入山为三寨主的任季良和被保护的玉瑞会面,并与任里应外合,平定寇乱,申云也赖陆佩玄将玉英救出,崔家一门团圆,一对书生与两个佳人亦择日完姻。从谢翱请,翁婿辞朝, 优游林下。道人又来,曰“画龙酬德”,收回琴弦,化成一龙,现真身的火龙真人骑上龙背腾空而去。
“非画龙不能免难,非玉鸳鸯无以订姻。”明末清初直至乾隆,这类才子佳人小说比比皆是。出于生活者少,成于编造者多,故此等作品除了带有婚姻自主(必郎才女貌)、冲破封建礼教(非父母之命与门当户对)的新意外,每每乏于艺术创造,情节平板,人无个性。本书申荀二生,面目难别,玉英姊妹也分不清心气,全书只一个人还有点稜角。比如第六回,申云与表兄正在镇江酒楼上小酌,只见一个彪形大汉踱了上来,一看临水座满,有些焦躁。申云瞧他气宇不凡,起身拱手让位。 “那人笑道:‘也好,也好,把我这个卤汉,’配你两个酸儒,倒也使得。’遂把一张交椅向南打横坐下。”对店小二道: “鱼肉骨多,俺不耐烦吃他,有大块肉多拿两碗上来。” “那人就把巨杯斟满,一连吃了二十余杯,拿起双筯把三四碗肉顷刻吃完,一眼觑见申生那边碗里剩有余肉,又拿过来一顿吃尽,把须髯一拂, 大声笑道: ‘俺食量颇宽,二兄休要见晒’”。申生询之天下大势,那人道: “莫怪北边侵犯,南朝自无人物。他交兵的只管交兵,俺吃酒的只管吃酒,干我甚事,说他怎么!”申生表兄劝他“效力戎行,以取斗大金印”,那人道:“胜则招忌,败则受诛,俺怎受得这腌臜之气,要这金印何用?”申生请教其名, “那人道: ‘兄辈亦晓得几句正心诚意,俺只晓得一对拳头舞弄,但取异时相识,何须道姓通名。 ’便站起来,靠在槛上,向着申生、尔谌笑道:‘两兄可晓得这浮云流水么?那浮云黯黯,都是古来这些英雄的浩然之气;那江水滔滔,都是古来这些英雄不得志于时的泪血流成!’”“无情未必真英雄”。这“浩然之气”与“泪血”是古来的义士豪杰为国捐躯、为民解忧所化所洒,壮志未酬却是他们最大的悲愤, “那人”——下文交代的陆佩玄吐露的抒发的,无疑带有乱世与大动荡年月的时代特征,充满了悲歌慷慨之气,令人为之动容。但这一人物到第十一回崔玉英被劫才露脸,替申生的未婚妻解了围,完全成了个陪衬人物。 “才子佳人,一双两好。”我们与其说作者藏针伏线,还不如说书中人物大多为才子佳人而设。众星拱月——这是一般才子佳人小说的艺术构思的中心点。
满清入关,满汉官员并用。明末的遗臣,有耻于出仕的,但也有为新朝效力的。 《鸳鸯媒》最后一回叙谢翱来访, 劝二生归隐,大学士崔信又首肯, 又说“当此患难之际,怎敢贪恋性命,做那忘君背国之人”。而任季良与陆佩玄“战败难归,投在元戎幕下”,崔却祝贺,申生又赞陆“做了开国勋臣”,与文天祥、史可法之举形成鲜明对照,这正是处于大一统底下的人们的心理,已习惯为大清帝国的臣民了,渐渐失去别国异族的观念,这也是本书成于顺康之际的一个不太显眼的内证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