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这是一首秋夜怀人的小诗,宛如一支轻柔的小夜曲,沁人心脾。诗人为思妇设计了一个静的环境,借
小学生必背的名言名句和诗词名句(精选70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这是一首秋夜怀人的小诗,宛如一支轻柔的小夜曲,沁人心脾。诗人为思妇设计了一个静的环境,借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这是一首秋夜怀人的小诗,宛如一支轻柔的小夜曲,沁人心脾。诗人为思妇设计了一个静的环境,借以表现思亲怀远的缠绵情感。
秋夜渐长是自然规律,对于一个欲眠又不能眠的人来说,尤其倍感夜长。夜深人静,当漏壶的水滴声传来,丁丁当当,显得格外单调,分外响亮,声声震耳,滴滴入心,折磨着不眠人。多么难捱的孤寂、凄清,为什么秋夜这么长! 反正也睡不成,索性抬头望月。可是此时天空中飘着淡淡的薄云,皎洁的明月被遮住,只露出清冷的月光。秋云遮月,朦胧一片,思妇心头也罩上了阴影。这一、二句是通过不眠思妇之耳、之眼,写秋夜的景物,听漏声单调,望月光朦胧,烘托出寂寞难耐的氛围。
前两句写夜,写月,暗示秋夜、秋月,第三句才明点出秋来。春与秋是自然界变化比较剧烈的季节,人的情绪起伏也比较敏感。思妇更是多愁善感,不堪忍受秋气的包袭。“暗虫响”即蟋蟀鸣。“蟋蟀俟秋吟”(《汉书·王褒传》)、“开秋兆凉气,蟋蟀鸣床帷”(阮籍《咏怀》之十四)。与诗人同时的白居易,有一首《闻虫》:“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写的情景与此诗略同,只是人物身分有别。按古人的解释,蟋蟀通宵不停地在床下鸣叫是为了抵御凉气侵袭。所以诗人说: “秋逼暗虫通夕响”。秋即秋气,凉气。逼即侵袭,迫使。通夕即整夜。响是说入室入床的蟋蟀不止一个,它们整夜赛着劲地一声接一声叫,唧唧虫鸣本是小夜曲,现在汇成了大合唱,自然响亮悦耳。本来就睡不着,如此则更睡不成了。蟋蟀又名促织,这一声紧似一声,一声响似一声的鸣叫,好象催促着人们赶着办些什么。秋夜凉气袭人,通宵不眠的思妇有了切身的体会,于是自然地由己及夫,要赶制寒衣,赶寄寒衣——但愿棉衣没寄到时天不要下霜降寒。
“征衣未寄莫飞霜”一句,使前三句景语皆成情语,景因情设,情景交融。为什么感到夜长? 为什么厌听漏壶的水声? 为什么举头望月? 为什么能一夜听到蟋蟀叫? 都是因为想念出征在外的丈夫。寒寄征衣是古典诗歌中表现妻子关心丈夫的常用素材。“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寄夫》)是通过问的语气写出对戍边丈夫的关怀;这里是直接说出自己的愿望。
全诗四句,句句押韵,流畅响亮,韵脚绵密,感情细腻,含蓄深婉。思妇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非常突出,室内室外转换自然,思妇征人衔接无痕,这是一首语短情深的好诗。
相关推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楼兰,是古代 (公元前80年左右) 新疆罗布泊西岸的一个国家,是汉代通西域南路必经之地,后被沙漠堙没,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
2024-09-29
塔尔寺,藏语称 “袞本”,意为 “十万佛像”。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我
2024-09-29
青海湖,在青海省西宁西,古名鲜水、又名仙海、西海,音近相通。北魏时始名青海,蒙古语称 “库库诺尔”,意为 “青色的湖&
202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