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骊成县西南。王莽改曰碣石也。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今枕海有石,如埇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见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及潮
小学生必背的名言名句和诗词名句(精选70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骊成县西南。王莽改曰碣石也。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今枕海有石,如埇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见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及潮
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骊成县西南。王莽改曰碣石也。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今枕海有石,如埇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见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及潮波退,不动不没,不知深浅,世名之天桥柱也。状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韦昭亦指此以为碣石也。
《三齐略记》 曰,始皇于海中作石桥,海神为之竖柱。始皇求为相见。神云:“我形丑,莫图我形,当与帝相见。”乃入海四十里,见海神。左右莫动手,工人潜以脚画其状。神怒曰:“帝负约。速去!”始皇转马还,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画者溺死于海。众山之石皆倾注,今犹岌岌东趣。疑即是也。
本文选自《水经注》卷十四“濡水”条,“濡水”即今滦河。《水经》说濡水“东南过海阳县,西南入于海”,郦道元“注”考证,“濡水于此南 (按指碣石山南) 入海而不经海阳县也。盖经误证耳。”指出了《水经》的错误。郦道元并记载了濡水入海处附近碣石山的历史沿革、山形及神话传说,就是这篇文章。
文分两段。前段首先提示碣石山 (意即形似碑石的山) 的地理位置,接写王莽改名及汉武登临碣石山观海的历史沿革。“今枕海有石……亦非人力所就”数句,简劲有力地记叙和描写了碣石山巍峨主峰出没于烟波浩渺的沧海之中气象万千的壮阔景象,可略窥郦道元冷峻峭拔笔墨风格之一斑,为文眼所在。按碣石山位于今河北昌黎县城北。经历千百年沧海桑田的变化,碣石山今已不立于巨海之中,而是距渤海有三十来里地了。但海拔近700米的主峰仙台顶 (又称汉武台) 仍是碣石观海的大好去处。
前段笔墨传神有气势,后段如平铺直叙就难乎为继。乍看后段是续写沿革,实际是通过有关神话传说,既变化不可端倪地进一步抒写了碣石山与沧海的奇美,——比前段奇异而紧张地动静相关描写山海互激 (海神动怒,涛涌山崩),又笔底生波讽刺了暴君秦始皇的不守信用。
所引材料来自清初其书尚存的《三齐略记》。这条所记本有三事,一记始皇在齐鬲城萦蒲系马,“至今蒲生犹萦”; 二记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人辄鞭之,皆流血,至今悉赤”。神人为执行始皇命令,竟至鞭石流血,“至今悉赤”。石犹如此,人何以堪? ——其暴可知。第三事才是郦道元《碣石山注》后段所引。“引用”是一种修辞手段,《碣石山记》引用《三齐略记》的神话传说取得了很好的修辞效果。前后段不可倒置,必须在现实美的基础上才会产生神话美。
“工人潜以脚画其状”,(当是始皇的布置) 引起海神动怒逐客后,“始皇转马还,前脚却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始皇的马是在千钧一发之际勉强“爬”上海岸的,狼狈之状可掬。
结末三句,意味深长,“众山之石皆倾注,今犹岌岌东趣。疑即是也”。这种用现实事物来证明和强调神话传说真实性的语气在《水经注》中并不多见。《水经注》记载不少神话传说,如卷三十记舜殛四凶,鲧死化为黄龙; 卷三十三记蜀守李冰刺杀化为牛的江神等等。均止于记叙,未下断语。《碣石山注》末了“疑即是也”一句,颇象是在提示读者注意始皇帝狼狈相的真实性呢,——为官“执法素有严猛之称”(《北史·本传》) 的郦道元借神话传说对暴君作了尖锐的讽刺。
相关推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楼兰,是古代 (公元前80年左右) 新疆罗布泊西岸的一个国家,是汉代通西域南路必经之地,后被沙漠堙没,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
2024-09-29
塔尔寺,藏语称 “袞本”,意为 “十万佛像”。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我
2024-09-29
青海湖,在青海省西宁西,古名鲜水、又名仙海、西海,音近相通。北魏时始名青海,蒙古语称 “库库诺尔”,意为 “青色的湖&
202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