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欲见石湖老,到得苏州发更早。 锡山欲见尤梁溪,过却锡山元不知。 起来灵台在何许?回首惠山亦何处? 人生万事不可期,怏然却向常州去。 此诗作于宋光宗绍
小学生必背的名言名句和诗词名句(精选70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苏州欲见石湖老,到得苏州发更早。 锡山欲见尤梁溪,过却锡山元不知。 起来灵台在何许?回首惠山亦何处? 人生万事不可期,怏然却向常州去。 此诗作于宋光宗绍
苏州欲见石湖老,到得苏州发更早。
锡山欲见尤梁溪,过却锡山元不知。
起来灵台在何许?回首惠山亦何处?
人生万事不可期,怏然却向常州去。
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元年 (1190) 。题中 “范参政”指曾任参知政事的范成大; “尤侍郎”指曾任礼部侍郎的尤袤。作者与此二人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这诗就是乘船经过无锡时写予范、尤二人的寄怀之作。
首联起题。“苏州欲见石湖老,到得苏州发更早。”石湖老,指范成大。他晚年退居故乡吴郡 (今江苏苏州)之石湖,号石湖居士。这联是说: 原来想在路过苏州之时去拜望石湖老人范成大,但是到了苏州却因为出发的时间比预期的更早而未能相见。这是追述此行中 “过无锡”之前的事情。揭示出主观愿望和客观情况之间的矛盾,流露出一层遗憾。
颔联承题。“锡山欲见尤梁溪,过却锡山元不知。”锡山,无锡的别称。梁溪,是无锡城西水名,源出惠山。尤梁溪是指尤袤。此处用了修辞上的借代之法,以其所居之地代指其人。诗人走的是水路,夜间行船,或因两岸景色不清,或因酣睡无人唤醒,所以五更天时问起舟夫,才知船在自己浑然不知之时已经过了尤袤的居处,拜访尤袤的愿望也已落空。这又是一层遗憾。苏州欲见范石湖而未能见到,无锡欲见尤梁溪却又偏偏错过。两处 “欲见”而未见只能写诗一首借以向友人聊表心中的思念,故而引出题中 “寄怀”。
首颔二联中,情况与预期目的的连连相左,心愿的频频落空,使诗人颇感惊心。为结尾处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有力地蓄了势。
颈联 “起来灵台在何许? 回首惠山亦何处”二句,分承首颔二联,在两处“欲见”而未得见的基础上再作渲染。“灵台”指苏州城西南的灵岩山,此处代指范石湖所居之处。“惠山”,在无锡城西,为江南名山,此处代指尤袤的处所。这二句是说,五更起来,不但苏州灵岩山早已不知在哪里,就连无锡的惠山也渺然不知所处了。字里行间透露出强烈的若有所失之感。茫然的情绪溢于言表。此处以某地具有标志意义的景物代指某人处所,不仅避免了与首二联行文的重复,而且亦与 “回首”之望相贴切。许多常出门旅行的人大都有这样的体验: 人们对车船沿途经过的地方往往并不经意,只有到了有亲人、朋友居住的省市,人们才会特别留心,心中产生一种异常亲切之感。即使不能停留下来登门拜访,也总是渴望对那个地方多看两眼。这种爱屋及乌的心理是一种最为常见而普遍的现象。诗人两处 “欲见”而未能,本已遗憾之至。此处说连想遥望他们居住的地方都望不到了,这遗憾岂不更深一层?经过这样反复的渲染、蓄势,终于自然而然地引出尾联中的慨叹,它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 “人生万事不可期,快然却向常州去。”前一句总束上文,发抒感慨,点明全诗主旨; 后一句为感慨余波,既点明了前面行程,又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来时路上的两个愿望,如今皆已成空;那么,此去常州,是否心愿仍然是 “不可期”呢?念及于此,怎能不使诗人感到怅然若失,怏然不快呢?由旅途中的两件事,引申出对整个人生的思索,对“人生万事”的感慨,充满了绵长浓郁的哲理意味,充分表现出宋人好以诗说理的特点。虽是“说理”,但由于蓄势足,出语自然,所以不仅不给人以枯燥之感,反而使人感到意味深长,发人深省。使得一篇以叙事笔法写就的寄怀之作有了深度,产生了立体感。
在章法上,这首诗也很有特色。首颔二联对仗精致工整,“苏州”、“锡山”各相重复,在音节上产生出复沓的节奏之美。颈联二句,各承首颔二联而来,又各用问句,对举成文,形成了交错衔接的回环之美。整齐之中富于变化,变化之中又见出自然工巧。在抒情上,则以轻松洒脱之语调,表达出处处错过时机,事事与愿相违的遗憾。感慨很深,却又似乎漫不经心,若隐若现。轻松自如之中显示出精致细腻,平淡、自然、洒脱之中见出用笔的老辣。确为艺术上的炉火纯青之作。
相关推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楼兰,是古代 (公元前80年左右) 新疆罗布泊西岸的一个国家,是汉代通西域南路必经之地,后被沙漠堙没,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
2024-09-29
塔尔寺,藏语称 “袞本”,意为 “十万佛像”。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我
2024-09-29
青海湖,在青海省西宁西,古名鲜水、又名仙海、西海,音近相通。北魏时始名青海,蒙古语称 “库库诺尔”,意为 “青色的湖&
202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