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三河〕古称唐都河东、殷都河内、周都河南为三河,此
小学生必背的名言名句和诗词名句(精选70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三河〕古称唐都河东、殷都河内、周都河南为三河,此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三河〕古称唐都河东、殷都河内、周都河南为三河,此处概指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
这首诗是陈子昂写给即将出征的友人魏大的。虽是一首赠别诗,却一扫齐梁“淫艳刻饰、佻巧小碎”的诗风,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悱恻、儿女情长的窠臼,感情激越,语言悲壮,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精神,有气壮山河之势。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诗的开头两句可谓排空而来,震撼人心。先借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指出友人从军之时严重的政治军事形势: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经常进犯,边境人民灾难深重。接着诗人活用典故,变“和戎”为“从戎”,将魏大比作春秋时期以和戎政策消除晋国边患的魏绛,从而突出了魏大从军的重大意义。
接下来两句交代分别时的具体情景。先点明分别的地点是“三河”,一个“怅”字,真实地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复杂心理:不是敌人骚扰边境,又怎会有今天的分别?战争中人事莫测,如今这一别不知以后能否再次见面了。这中间有对敌人的憎愤,更有对友人的爱恋,又略带一丝怅惘之情。可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舍身报国这是他们共同的志趣,也是他们友谊的根基,在这难分难舍之时,他们很快抛却了个人的一切,而“言追六郡雄”了。读罢此句,我们仿佛看到他们二人手拉着手,一个鼓励,一个发誓:此行一定要象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驰骋沙场,英勇杀敌。此联感情激越,形象生动。
那么,这次友人从军将去哪里呢?诗接下来用“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点明。诗人为官期间,曾于二十六岁和三十六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地理位置的重要及戍边生活的艰苦了如指掌。魏大此次去守的地方,正是横亘代州北面的雁门山以及与云中郡连成一片的飞狐塞,那里山势险要,兵家必争。此二句既暗示了魏大此行的责任重大,又表现了对友人出征的关切之情,还为下文作铺垫。
临别之时真有千言万语,但诗人一再嘱咐的是“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你一定要象当年东汉时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北单于,刻石燕然山一样,在此次出征中立下赫赫战功,也在塞外扬名。此二句是诗人对友人的殷切希望,其言切切,其心拳拳,与上文“言追六郡雄”相呼应,进一步突出了主题,并使全诗洋溢着一股昂扬之气。
总之,这首诗围绕“送别”来写,先交代分别的缘由,次写分别的场面,再写友人分别后的去向,最后写临别之时对友人的嘱咐,珠联璧合,结构谨严。全诗又多用典故,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思想容量,而且使诗歌更为形象感人,正如《岘佣说诗》所言,陈子昂的这首诗“骨峻神疏,思深力遒”。
相关推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楼兰,是古代 (公元前80年左右) 新疆罗布泊西岸的一个国家,是汉代通西域南路必经之地,后被沙漠堙没,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
2024-09-29
塔尔寺,藏语称 “袞本”,意为 “十万佛像”。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我
2024-09-29
青海湖,在青海省西宁西,古名鲜水、又名仙海、西海,音近相通。北魏时始名青海,蒙古语称 “库库诺尔”,意为 “青色的湖&
202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