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
小学生必背的名言名句和诗词名句(精选70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从诗题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它不是惜别之情的直接抒写,而是从西部地区绮丽多姿的风雪严寒着笔,流溢出对塞外河山的挚爱,激扬着豪迈乐观、顽强自信的西部精神。惜别之情反而被冲淡了。因此,这首诗又可作为描写西部地区特异风光的山水诗来读。
全诗可分为四个层次。开头四句是第一层,写的是大环境、大背景,极力渲染西部地区大风大雪,异景奇观。起二句突兀警拔,境界昂扬开阔。时间、地点、气候变化全都包蕴于客观形象的描写之中了。诗写塞外“北风”的强劲有力: 一是“卷地”而来,二是连“白草”都被折断了。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 “白草似莠而细,无芒,其干熟时呈白色,牛马所嗜也。”王先谦补注说这种草“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坚韧”之草被风折断,此风之强劲有力,无坚不摧则可想而知了。三是,此风并非严冬数九之风,而只是“胡天八月”之风。“八月”之风尚且如此,严冬之风,又当如何?四是此风不仅“卷地”而来,吹折“白草”,同时还送来了漫天“飞雪”。短短二句,有如此多层含蕴,无非突出“北风”二字,并以先声夺人之势,使读者跟诗人一起进入“胡天”的异域风光。但“北风”并非全诗主脑,所以三、四句点题,掀起波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异峰突起,横亘而出,确是神来之笔! 当读者正准备进一步具体领略风雪严寒的西部风光之时,诗人却写出了明媚迷人的江南早春,“北风”变成了和煦的“春风”,“飞雪”化作“千树万树”的“梨花”。三、四句与一、二句之间的反差实在太大了。诗人出生于南方,但他对西北地区的异域风光由衷地热爱,因之,他能以南方人的情感去体验、观察和表现西部的特异风光。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这真是奇情、奇境、奇笔,远远出人想象之外。
从“散入珠帘湿罗幕”至“都护铁衣冷难着”是第二层。这四句节奏放慢,是高潮之后的展开与铺叙。诗人对风雪严寒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形容雪花无孔不入,它“散入珠帘”,进到营帐之中。因此刻只是“八月”,加之帐内气温较高,雪花一进来,便把“罗幕”沾湿了。由于“北风”的袭击,“飞雪”的“散入”,室内外的气温骤然下降,“狐裘”在身,却毫无暖意; 厚厚的锦被(衾qín被子)也显得十分单薄了。不仅如此,连将军们的角弓(用角作装饰的硬弓)都被冻得僵硬难以拉开(控,拉、引)了;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的铁甲(铁衣)被冻得难以着身。以上,通过一系列带有军营特点的具体感受,包括体肤之感,把“北风”带来的“飞雪”、严寒已经形容尽至了。连上层的“将军”、“都护”尚且如此,下层军士的感受就不言而喻了。
但“八月”、“飞雪”的后果远非到此为止。诗人掉转笔锋,把视角推向帘幕之外,射向更加广阔的空间: “瀚海”,大沙漠,又作阴崖之处,是突厥、回纥语的音译; “阑干”,纵横错杂,又解为丝绸之路上居民对“驿站”的称呼。按后一种解释,“瀚海”两句大意是:看啊,山崖,谷底,驿站,多么空旷,从谷底上望,到处都是雪崖千尺,冰封百丈; 载着忧愁的浓云,惨淡凄凉,凝聚起来塞满万里长空,雪意茫茫。然而,此刻军营中却是另一番炽热的场面,与冰天雪地的外景形成鲜明对照: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中军”,古代军队多分为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帅发号施令之所,这里指轮台节度使幕。“归客”,指武判官。“胡琴”、“琵琶”、“羌笛”,为当时燕乐演奏的主要乐器,表面为名词罗列,实写各种乐器弹奏之声,合乐之响。边地军中同事间特有的感情,送别时的热烈场面均洋溢于字里行间。“狐裘不暖”,“铁衣难着”早已置诸脑后。酒宴一直持续到很晚:“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纷纷”,紊乱众多的样子。点明“暮雪”,可见下雪时间很长,而且越下越大。如果细心,还可从“飞”、“散”、“纷纷”、“下”等几个动词与形容词的使用上,看出时间的推移与降雪的形态变化。通过“下”字,可以想见入暮时分,北风静止,繁密的雪片纷纷下落。“辕门”,古代行军扎营时,以车环卫,出入之处,把车竖起,车辕相向如门,故称军门为“辕门”。通过“辕门”,暗示武判官已经要出发启程了。“掣” (chè彻),扯动。因为雪把军旗沾湿,冻出冰层,厚重僵直,即使有风吹拂也再难翻卷了。这两句极重极静,仿佛一切都在静止,期待着送行这一刻的到来。此为第三层。
“轮台东门送君去”到结尾是第四层,写雪地送别。“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此时,雪满天山,友人骑马远去,山路回环,人影消失,只留下雪地上斑斑蹄印,诗人却仍在依依远望。这四句通过画面与动作反映出诗人送别时那种怅惘之情,其中有对友人的留恋,有对故乡的怀念,也许还有许多其他复杂情感,但均含而不露。
这首诗的艺术性很高,主要是想象奇特,比喻新颖。友人回京,行者高兴,送者喜悦。在喜悦之人眼中,那卷地的北风,漫天的飞雪,裹树的银花,真是新鲜美丽,富有朝气,绚烂已极。所以才能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奇想。应当说,这千树万树梨花,实际上是诗人内心绽开的感情的花朵。有此两句,尽管全诗始终描写塞外风雪中的送别,但从头到尾充溢着轻快而又愉悦的情调,风雪严寒与离别的惆怅均被冲淡了。这两句是全诗的闪光之处,它光照全篇,辉映千古。前人所说的“诗眼”,也就是指这种闪光之处。方东树评此诗时说: “奇峭,起飒爽。‘忽如’六句,奇才、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 (《昭昧詹言》卷十二)
当然,一首诗的价值并不决定于奇字、奇句。光有亮点是不行的。闪光的诗句要与全诗整体结构、整体意识完美结合才更能显示出它的艺术魅力。正如俗语所说: “红花还得绿叶扶”。这首诗的成功之处,恰恰表现在这里。诗写送别,但不直写送别之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题曰《白雪歌》,通篇处处不离“雪”字。“飞雪”、“暮雪”、“雪满”、“雪上”,直接写“雪”,“散入珠帘”、“百丈冰”、“万里凝”、“冻不翻”等句也都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写“雪”。“雪”,既突出了边疆特色,又反衬出送行者热烈纯洁的友情。“雪”,既成为结构全篇的线索,又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性与形象性。诗的地域性特色也正是通过咏雪以及与雪有关的事物展现出来的。我们把这首诗当作西部地区自然风光的诗歌来介绍,其原因也在这里。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开篇引人入胜,结尾余意未尽。写诗,起句难,结尾也难。但岑参此诗起、结均有特点,处理极为成功。这对读者来说或许可以得到某种启发。
相关推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楼兰,是古代 (公元前80年左右) 新疆罗布泊西岸的一个国家,是汉代通西域南路必经之地,后被沙漠堙没,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
2024-09-29
塔尔寺,藏语称 “袞本”,意为 “十万佛像”。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我
2024-09-29
青海湖,在青海省西宁西,古名鲜水、又名仙海、西海,音近相通。北魏时始名青海,蒙古语称 “库库诺尔”,意为 “青色的湖&
202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