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这首诗借深秋景色抒发
小学生必背的名言名句和诗词名句(精选70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这首诗借深秋景色抒发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这首诗借深秋景色抒发思乡之情。
诗人赵嘏祖籍山阳(今江苏淮安),而在千里之外的京畿渭南(今陕西渭南)做县尉。一日清晨,乡愁难遣,登楼眺望,满目凄凉。第一二句写远眺。如云似雾的薄霭,带着寒意飘浮而去,唐代的宫殿萌生了深秋气象。开篇点出“凄清”二字,确定了全诗写景的基调,并为直接抒情张本。第三、四句由远眺转到顾影自怜。因在清晨,残星尚未退尽,寥寥数颗,在云物外闪烁。又因是深秋,北雁南飞,正在横过关塞。雁南飞这一还乡的象征,益发触动了诗人的乡愁,他在长笛声里——笛声虽然高亢,却似乎不是欢快的旋律——默然无语地独自依在楼上。这里所含的顾影自怜的意思,须到最后才能显露出来。第五六句写近处所见。篱边长着紫色的菊花,色调很黯淡,尚未绽蕾怒放(萧索的晚秋恐怕不能赐给它们盛开的机会了),附近也没有赏菊人,甚至没有蜂蝶飞舞。“半开” 和 “静” 形象地画出了篱菊的衰落和冷寂。水中小洲上的莲花,红色花瓣已经落尽,只剩下将要枯萎的叶片和花梗,——也摆出一副愁苦的模样! 上六句以景托情,含而不露。最后两句正面剖白心迹,直接交代鲈莼之思。这两句均用典。前者源自《晋书《张翰传》。张翰,吴地人,远任北方,为避祸急欲南归,托辞因秋风起而想起家乡的莼羹鲈脍。后者源自《左传《成公九年》。晋侯曾问“南冠而絷者” 是何人,回答说是郑人所献楚囚。“南冠”本是春秋时楚人冠名,后来代指囚徒。在这里,诗人因做官不得自由,即以“南冠” 自喻。
深秋景色,诚然有凄清惨淡的一面,曾引出无数客身悲秋的吟咏,但也有雄浑、寥廓、明洁的一面,如杜牧的同名诗作: “楼倚霜天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赵嘏因思家情切,心中苦闷,才触目所及,无非凄愁,这即是王国维所说的“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间词话》)。因此,云物、残星、塞雁、长笛、倚楼人、篱菊、渚莲等意象,均是作者拈来表达自己愁绪的。其中,“人倚楼”这个意象最受人激赏。这是因为:第一,它处于诗人远眺、自顾、俯察三个秋望过程的转折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前后几句均写景,抒情主体——倚楼人很自然地作为一个景观而诗,写得饶有趣味。诗人用的是分身法,与常见的写他人凭栏倚楼的意象不同。第三,“长笛一声”做了很好的铺垫。笛声高亢响远,似要牵动倚楼人的乡思远去;而且笛声一鸣即止,旋律不知失落何处,也正是倚楼人怅然若失的心情的反映。第四,诗人望中尽是凄清愁苦之物,倚楼人默默无语,茕茕孑立,自然也是一副无限惆怅的神态。于是,整个秋望气氛显得谐和融洽。再联系第三点来看,倚楼人的无语,竟然取得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绵绵深蕴,味之不尽。
这是赵嘏的名作。据说杜牧读了这首诗,对于“‘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吟味不已,因目嘏为‘赵倚楼’” (《唐诗纪事》)。
相关推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楼兰,是古代 (公元前80年左右) 新疆罗布泊西岸的一个国家,是汉代通西域南路必经之地,后被沙漠堙没,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
2024-09-29
塔尔寺,藏语称 “袞本”,意为 “十万佛像”。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我
2024-09-29
青海湖,在青海省西宁西,古名鲜水、又名仙海、西海,音近相通。北魏时始名青海,蒙古语称 “库库诺尔”,意为 “青色的湖&
202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