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吉祥寺赏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苏轼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据查慎行《武林梵志》记载,吉祥律寺,在安
小学生必背的名言名句和诗词名句(精选70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牡丹·吉祥寺赏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苏轼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据查慎行《武林梵志》记载,吉祥律寺,在安
《牡丹·吉祥寺赏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苏轼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据查慎行《武林梵志》记载,吉祥律寺,在安国坊。乾德三年,睦州刺史薛温舍地为寺。治平二年,改曰广福。其地多牡丹。
这首诗通过描写老人簪花、醉扶归路的憨态,表现出诗人喜爱牡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曾在《看牡丹》诗中写道:“今日花前饮,甘心醉数杯。只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苏轼反其意,挥亳道出:老人头上插着牡丹花不感觉害羞,牡丹花却应该羞于上老人头。我因赏牡丹花饮醉归来,搀扶蹒跚于路惹人发笑,十里长街的住户,珠廉已有一半上了钩。抒发了诗人知老不认为老,愿留青春永在,热爱生活的情感。
佩带花朵本是少男少女所为,因为他们正处在青春大好年华,生活对他们真象是百花园,那里春风荡漾,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美不胜收。他们戴花衬托出青少年生气勃勃的生活情趣,追求幸福的向往。老人簪花虽古今有之,但终难免有年华逝水、雏莺已老的感叹。不过亦不应甘于老迈,虽然青梅竹马的时代早已过去,不能追回,但桑榆晚景未尝不应一搏,未尝不应一展往昔雄姿。这么一想,便有了勇气,自然簪花也就不怕害羞了。但诗人问:人不怕羞,花恐怕羞吧? 人不怕羞也好,花怕羞也好,都不去管它,借着醉意索性簪上自己喜爱的牡丹花风流一番也未尝不可。一个醉老翁,两鬓如霜,甚至步履蹒跚,佩带着鲜花,在路人眼中未免有些滑稽,惹人发笑,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醉眼旁视,十里长街的两边屋宇馆舍,已有一半珠帘挂上了钩,天色已经不早了。诗人用短短的几句诗就把一幅美丽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诗的前两句写老人戴花的情景,后两句写戴花老人醉经街区的情景,花、人、物一齐跃入读者的眼帘,好象一幅醉翁行乐图。
这首短诗构思巧妙,它虽题为“吉祥寺赏牡丹”,却只字不写赏牡丹的场面,而是匠心独运,选取了与一般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点。诗人虚写了赏花场面:老人面对满园姹紫嫣红、争相怒放的牡丹花,他忘却了官场倾轧、世态炎凉,忘却了时间、空间的存在,自斟自饮、或吟或书,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甚至忘情失态,将花中魁首牡丹插进如霜的白发中。泼墨重描了赏花中老人的心理活动和沉醉于美景中的憨态,让牡丹花的芳姿通过主人公忘老簪花、留恋忘返、旁若无人的行动表现出来,使诗的感染力更为强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本诗虚实结合,情景相融,妙合无垠,表现了诗人在文学创作上的极高造诣。
相关推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mid
2024-09-29
楼兰,是古代 (公元前80年左右) 新疆罗布泊西岸的一个国家,是汉代通西域南路必经之地,后被沙漠堙没,有“沙漠中的庞贝”之称
2024-09-29
塔尔寺,藏语称 “袞本”,意为 “十万佛像”。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我
2024-09-29
青海湖,在青海省西宁西,古名鲜水、又名仙海、西海,音近相通。北魏时始名青海,蒙古语称 “库库诺尔”,意为 “青色的湖&
2024-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