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原文、注释与赏析

【导语】:

  《杜甫·春望》原文、注释与赏析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杜甫·春望》原文、注释与赏析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题解】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兵变,次年6月攻进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西蜀。当时作者正护送家眷到乡下避难。当听说太子李亨7月在灵武即位,立即动身投奔新朝廷。中途被叛军俘获,直到757年4月才逃脱,到达凤翔的肃宗朝廷。《春望》当写于757年3月,作者逃离长安的前夕。诗篇集中抒发了作者伤悼国家残破、眷念亲人离散生死不知,“感时”与“恨别”交织的满腔愁情。

  【注释】1.春望:春天来了,作者登高远望。因国家破碎,人民流离失所,即使是春天,作者也只能落泪惊心。2.国破:指唐朝首都长安被安禄山军队占领。3.城春草木深:人民都逃难去了,长安城里人烟稀少。时逢春天,长安城里草木深密,一片萧条。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感叹国事的艰难,就连看见鲜花都要伤心落泪、怨恨离别,就连看见天上的鸟飞过都要胆战心惊(替亲人担忧)。5.烽火:古时报警的烟火,此处指战争。6.三月:言时间很长,非确数。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连年不断,一封家信抵得上黄金万两。8.浑:简直。9.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赏读提示】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诗题“春望”,就是望春。作者面对大地回春的自然季节而触景生情,企盼恢复国家安定繁荣的局面。先是分头写了国破和春来两种景,接着写“感时”和“恨别”两种情,又以“烽火”承接“感时”,“家书”承接“恨别”,而亲人的“别”,正是由于战乱的“时”造成的。这样一环扣一环,章法非常严密。作者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显现出“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寥寥十个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致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尽管作者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从章法上看这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感情统一起来,收结全篇。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本篇的诵读应呈凝重型节奏,行腔用调应一直沿着深沉、感怀、悲愁的路线行走,照应着整篇大的基调,一般不会突破应有的框子,这也是诵读的基本要求。不能因字、因词而害大意。

  【推荐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相关推荐
  • 《杜甫春望》注释、翻译、赏析
  • 杜甫《春望》题解,译文,注释赏析
  • 李流芳《题断桥春望图》原文及鉴赏
  •  

    手机访问 经典文学作品

    热门推荐
    经典文学作品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网jdwxzp.com 2016-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