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是很经典的一部著作,关于女心理师读后感有很多人想知道,来了解一下女心理师读后感主要内容
叶澜《新基础教育》读后感(三篇)
新基础教育是很经典的一部著作,关于新基础教育读后感有很多人想知道,来了解新基础教育读后感主要内容
2022-04-30
女心理师是很经典的一部著作,关于女心理师读后感有很多人想知道,来了解一下女心理师读后感主要内容
女心理师读后感(一)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毕淑敏,高中抑或是大学?记忆已经不是很清晰。只记得从美丽的华师毕业时,我送给了同寝的巍、琳、娅每人一本毕淑敏的散文集,而且在扉页上留下了我的赠言和墨迹。
说实话,这次读她的《女心理师》是会有一种晦涩的感觉的。或许是缘于主人公贺顿可以为了自己的心理师事业如此卑微地用自己的情感甚至身体去交换。我仿佛看到了她背后不为人知又不得已而为之的使然,那两个字叫做命运。
或许每个心理师其实都是命运的归宿者。如果没有一颗仁慈之心,没有一颗悲悯之心,如何去面对人世间的那么多的苦难的灵魂的伸张?我想心理不强大的人也是不适合做心理师的,因为她可能在悲情面前选择逃避,她不敢直面人世的诸多苦难。
会有感觉这本书跟毕淑敏的其他散文集的风格十分迥异。如果可以其他的散文集比喻为和煦的春风,那么她的这部小说就是冬天里的惊雷和夏日里的暴雨,带着一种沉重的近乎没有一丝雕饰的残忍。
在序中作者表达了对父亲和母亲的思念,那种情感之深切令人动容,会让我想起自己的父母,会想起“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然而却会又有很多与现实的诸多矛盾和挣扎。
我希望在我喜爱的作家的心里会有更多的温柔的表达,而这些却都与心理医师的日常生活相背离。我想选择了这条道路应该是选择了另外一种生活,你理应如飞蛾扑火。
女心理师读后感(二)
毕淑敏的最新小说《女心理师》,花了两天时间啃完了,读了以后的第一感觉是,相当不爽,哽得厉害,所以在博里把这根刺吐一下。
作为小说,毕淑敏在作品中采用的是双线并走,一条写主角遇到的案例,另一条写主角自己的身世,这种写法很有意思,读起来也觉得很有悬念,很吸引人,可见作者的写作技巧还是不错的。
不过,在这里,更想说一下的是里面涉及到的案例。
不管是女主角咨询的案例,还是女主角自己的故事,作者更多的是把笔墨放在了案例的内容上,在书的一开始,就用了一堆案例来吸引读者眼球,有老婆咨询后就回去自杀,来兴师问罪的老公;有预谋杀掉要成为自己新妈妈的可爱小男孩;有女朋友跟男人跑了的女同性恋;如果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心理咨询的人,看到这里,肯定是在震惊后急欲阅读后面的内容。
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案例的治疗和咨询,作者却几乎没有涉及,没有提到应用的是何种手法,如何开展咨询,就算提到,也都是匆匆一笔带过。这样,在起承转合的时候,转和合的部分就显得有些僵硬,过渡和变化太快,人物的说话方式及思考模式也有些雷同,觉得案例的真实可靠度有了折扣。这样感觉就好比八卦新闻,出车祸了,大家一起堆过来,看一下热闹,就完了,至于后来事件如何处理,伤者如何治疗,似乎无人关心。
此外,关于主角自己的问题,是让我觉得尤其不爽的。首先,主角自己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这种情况下就开了咨询诊所,其实是不妥的。不过这也正是反应了目前中国的心理咨询现状:没有良好的行业规范。再次,主角去督导的时候,为了解决主角的童年阴影,督导师采取了违背法律道德的方式,也违背了心理咨询的原则,关于这点,在书的最后也由女主角自己口中说了出来,先暂切不提,我要说的是,我对这种方法的有效度十分怀疑。女主角的问题是童年受到了性方面的创伤,难道在进入潜意识的时候,把当时的情形完全复制一次,就可以解决了?这只是把伤口再次切开吧?并没有对伤口进行处理和包扎啊。至少给来个黑箱技术之类的吧?创伤处理是个颇有难度的工作,没有良好的经验及技术,是无法胜任的。
再说说的就是书中的这位督导师。在知道咨询(我们估切还是叫咨询)会用到违背原则的方法的时候,仍然会去使用这种方法,我觉得这个设定是十分败笔的,何况这位还是“权威”,会犯这种最基本的错误?何况这是一个错误的例子,很可能给读者带来的是错误的导向,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加糟糕的了。
所以说句难听点儿的,毕竟是半路出家啊。之前看过岳晓东的中篇小说,同样也是写一个案例的咨询,叫《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同样也是写一个女孩子的创伤,不但写了女孩心底隐藏的故事,更写了咨询的过程及咨询结束的处理,把一个良好的咨询过程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两相比较,可以感觉得出作者功底的差异。
最后想说的是,整本书里都充斥着压抑、痛苦和扭曲的情绪,让你读着很难受,而且感觉这种压抑感是刻意营造出来的。难道提到“心理”这词,大家的直觉反应都是负面的情绪吗?这样和心理学及心理咨询本身的意图是完全矛盾的。学心理学和做心理咨询不是为了让人更难受,是为了让人更积极更快乐,这才是“心理”的真谛啊!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小说更多的是向人们展示了咨询中的各色人等及咨询中会遇到的问题,满足了大众的窥探心理,也许它是一部畅销的心理小说,但它并不是一部良好的心理咨询小说。
女心理师读后感(三)
一直在看《女心理师》,可似乎越看越看不懂,也可能阅历不够,也可能自己还是没用沉下心来去读,这本书讲述的女心理师贺顿每天都会听到这些真实的故事和遇见形形色色的案主。无数案主的精神疾患,加之本人面临的情感危机,使贺顿接近心理崩溃边缘,她说她已经三千岁了。在恋人的帮助下,贺顿找到心理权威进行“督导”。在诸种方法屡试屡败之后,权威应用非法的残忍手段,帮助贺顿解开了她半身一直冰冷的症结,唤起深藏已久的秘密往事。
贺顿关闭了心理诊所,重新开始心理学更深层面的学习。她在课堂上遇到了昔日的权威,对他说:你的疗法是完全错误的。
以下是我从书中,摘抄下来的我比较喜欢的语句,写下来加深映像留作纪念。
微笑,哪怕是在地狱里,也是盛开的莲花。我喜欢用干净的手段,抵达一个光明的理想。一个人活着,要是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而且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幸福多一些。我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处,越相信它会有出口。在关系的寒冷中寻找和煦,在残酷中争取柔和。如果不超拔于琐碎之上,文学就丧失了照耀的力量。生命就是向着死亡进发。只要有生命存在就对死亡的关注就不会停歇。生命和死亡,是我们人生的两个翅膀,只要你思索了,才能飞翔。该说出真相的时候沉默,是一种卑鄙。往事被言语的荆棘勾连而起,灵魂被刺的大出血。不要轻易说一辈子,那是很长很长的时间。孩子是神的馈赠,而神的东西都是未完成的。负载高尚灵魂的躯体是痛苦的。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常爱登高望远,当你拥有着才知道脚踏实地。中国女人在充满檀香味的房间里哭泣。重要的是情感上和记忆中的真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勇气是相信奇迹。不必知道你的过去,这是我爱你的方式。
本书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在她和丈夫、情人与心理权威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中,穿插了若干来访者的精彩故事,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
毕淑敏非常喜欢主人公贺顿这个角色,在接受媒体专访中,她曾表示“如果说我的小说女主人公贺顿像现代巫师,我把它看作是一种期待和表扬。可惜的是女主人公不像巫师,她平凡普通,但是爱学习,愿意探索,对人有兴趣,愿意追索自己和他人的秘密,期待这个世界更美好。我喜欢这个人物,尽管她有很多弱点”。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