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帮助是很经典的一部著作,关于老子的帮助读后感有很多人想知道,来了解一下老子的帮助读后感主要内容
叶澜《新基础教育》读后感(三篇)
新基础教育是很经典的一部著作,关于新基础教育读后感有很多人想知道,来了解新基础教育读后感主要内容
2022-04-30
老子的帮助是很经典的一部著作,关于老子的帮助读后感有很多人想知道,来了解一下老子的帮助读后感主要内容
老子的帮助读后感(一)
《老子的帮助》一书中第十三章《宠辱无惊》给我的印象很深。王蒙说:遇到好事或者坏事,受到抬举或者侮辱,人都会很受刺激很激动。为什么呢?毛病就出在太看重自身了。
这段话让我想到了钱钟书先生。“文革”后的学术界,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继往的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难免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但知他的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钟书先生在大楼门口遇到别人,也总是面带微笑,点一点头,侧身让对方先走,不管先来后到,不管熟识与否,也不管是不是后生晚辈。这是一种有内涵的优雅,而这种优雅在有教养的前辈中十分普遍。
钱钟书先生长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着作等身,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却能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待人谦逊有礼,我想这便是宠而不惊的典范了。
谁都明白,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你有得意的时候,但你不可能永远得意。你也会有失意的时候,但也不可能永远失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达此境界者非钱钟书一人,我又想到了司马迁。
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而遭飞天横祸,受辱腐刑。忍受如此屈辱,是什么力量支持司马迁勇敢地活下去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进而发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的千古名言,而且自比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是秋》”,立志做重于泰山之人。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幽而发愤,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正是以修国史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才使他从逆境中奋起,而且表露出强烈的自信心。
在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不可能都是“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时常与“事与愿违”、“逆水行舟”相伴。如此潮起潮落之中,关键是要认识自己,相信自己,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路,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好每天要做的事情,享受生活,享受做好每一件事情所带来的快乐,就会有足够的力量承担一旦到来的挫折和痛苦。只想着“如意”,不付出努力,不经历曲折,是不可能“事成”的。因此,一个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需要有经受成功、失败、得宠、受辱、幸福、痛苦的准备,因为这些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历程。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一种感觉和心态,是世事泰然处之的品质,是一种自信和成熟。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做起事来才能游刃有余,达到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状态。
明代洪应明说过: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每人都应淡泊名利,不应以一时荣耀而忘形,不应以一时屈辱而自弃。愿你我之心皆如海阔,皆如天空。
老子的帮助读后感(二)
《老子的帮助》,这是一本类似注解的东西,并无新的观点。全书的结构是复述+例子+感想=解读。从全书看得出来,王蒙老爷子在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解读《道德经》,以此教给年轻人们一些混得开的技巧。我看完这本书后只想说一句话,不如读原本。
我说的原本是指推荐大家看《道德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老子,都有一本《道德经》”老子能给的帮助要靠自己领悟。
道德经,我自认为没有这个能力从全书解读,我只对其中几句话,写写我个人的浅见。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历代以来有无数种解释,我自己对这句话的解释。道,《说文》所行道也,有道路和行走的意思;非,有必须的意思。常,通长,长久。名,名字;通明,明白。所以这句话可以这么解释,“道路可以作为道路,必须长久被人行走;名字可以作为名字,必须长久被人明白”。这仅是个人的解释,类似大白话的解释,看客看过即可。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我比较认同的解释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但是,斯,析也。《说文》,析,有分开的意思。所以老子的意思可能是,美丑,善恶本为一体,只是我们要学会怎么去分辨它们。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这是说,自然看待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不加干预而任由其自生自灭。这种态度看似冷漠,其实正是最好的态度。自然经过漫长的演化,万物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平衡,如果妄加干预,破坏了其中一环势必引起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自然中最好的道就是不加干预。
老子的帮助读后感(三)
最近,从机关党委周书记那儿得知,着名作家王蒙先生出了一本书叫《老子的帮助》,值得一读。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遂买来阅读,试从中了解王蒙先生是以什么样的视觉去读老子,又得到了什么帮助。
看到书后,首先被书的装帧所吸引,黑色的封面、零散细锁的白点,正面的页面中间一个大大的行书“道”字,显得很潇洒,灵动!第一印象:简约而不简单!而在右上角才会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老子的帮助》。全书分为前言、意译与证词、老子的精彩等三部分,其中意译与证词是该书重点,共八十一章,近36万字。该书浓缩老子思想精髓,融老子的大道于生命体验与真实的人生经历,为现实的困境解惑,其观点大胆新颖,内容丰富充实,“惟陈言之务去”,对于目前陷入浮躁的社会是一剂清醒的良药。
读老子需要一种经历和积淀,需要一种环境,一种心态,更需要一种境界。王蒙先生是着名作家,年轻时被打成右派,后担任文化部长,但不久便辞去职务,潜心写作,成就斐然。他自云“年轻时已经迷上了《老子》”,老而弥笃,以致“皓首穷经”,自成一家。他写的《老子的帮助》一书,独辟蹊径。他说:“我是追求其大意、其整体含义,追求其前后文句中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当无见树忘林之虞”,“读书的最乐在于从中发现了生活,发现了生命的体验,生活的最乐在于发现了类书本,发现了迄今书本上尚无的或语焉不详乃至有误的新道理、新说法、新见识”。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追求,所以,他的书和一些学术大师的书很不相同,写得浅显通俗,但不乏广博深刻;抓住根本,而又广泛联系社会人生;既推崇老子的智慧,又不乏个人的卓见;不咬文嚼字,但求符合生活的真实;读之既能启发智慧,又能陶冶性情;加深对《老子》的理解更是功莫大焉。老子被称为中国的哲学之父,可以与欧洲哲学史上的苏格拉底相媲美。而《老子》是中国文化最着名的经典着作之一,它对我们国家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艺、宗教等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德国哲学家尼采感叹道:“老子的思想像一口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如果说我开始对《老子》一书是一种猎奇和兴趣,那么现在就感动了。两千多年了,每读《老子》,仍然给人以冲击,给人一种新鲜感,甚至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醒悟。”我们不得不认可:老子为人类提供了最深刻、最完善的生态智慧。追溯远古,孔子、庄子都曾对老子感叹。我们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晚年曾说:“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实在比西方好!”鲁迅先生也曾言:“不读《老子》就不知道中国文化。”胡适先生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老子深邃的“道”,穷微极妙,浩荡而宏博,广大而深刻,倾倒多少中外鸿儒大家啊!
阅读《老子的帮助》的过程,也是阅读王蒙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他的思维、思辩、人证、物证、事证,甚至反证的过程中,看到他采取老子智慧的过程。无为是一种信心,虚无是一种聪颖、一种风格,更是一种境界。他在政界晓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以水作为自己的榜样。他知道最好的状态是水的状态,最好的品德是水的品德。水滋润着万物,晶莹干净,为一切洗涤、清洁所必须。水很会给自已定位,它有广阔的胸怀,有很好的容受性,它容纳一切,包容万象,亦爱憎分明。水有很多很大的能量,但它与世不争。它说到做到,声到水就到,他踏实做事,认真做水,从不欺世盗名。它充满生机、动感十足,它映射天空大地,自己却无色透明。水做事很有规律,它最会体现“道”,它是“道”的最佳体现。如果我们领悟到水之“道”,我们就能领悟天之“道”、人之“道”了,也就读懂王蒙先生了。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