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话中,关于帝俊的传说有很多,其中包括帝俊的妻子,其中山海经说到帝俊的妻子是娥皇。
《明世说新语》主要内容简介及鉴赏
《明世说新语》简介|鉴赏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明李绍文撰。八卷。 《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所载明一代佚事琐语,迄于
2024-10-14
上古神话中,关于帝俊的传说有很多,其中包括帝俊的妻子,其中山海经说到帝俊的妻子是娥皇。
这个问题并非巧合,涉及到了古史、神话的变迁,其当从帝俊的谱系说起!
帝俊的传说仅见于《山海经》,神系渊源与脉略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隶属于黄帝世系,是与炎、黄两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有意思的是,其传说事迹与上古诸神往往有重叠之处,如帝俊与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等,诸神身上均附有帝俊的影子,究其原因,主要是后人对帝俊神话的分割与重植所造成的。
先看关于帝俊之记载:
1、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南经》)
2、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大荒西经》)
3、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大荒南经》)
4、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海内经》)
5、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海内经》)
6、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海内经》)。
7、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大荒东经》)
8、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大荒东经》)
9、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大荒东经》)
据一二条,显见帝俊在上古人民眼中是日月之父,也即日月之神,质言之,帝俊之崇奉者,当有一个崇拜太阳,一个崇拜月亮的两大氏族集团。
据四五六条,帝俊之部族在上古应该是一个有着高度文明的部族,创造了车舆舟船、歌舞,发明了琴瑟,其部族在带领先民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据七八九条,帝俊的后裔遍布广泛,此处仅列三条,其余见于各经尚有黑齿之国、三身之国、季厘之国、西周之国、儋耳之国、牛黎之国。其共同的特点都是食黍、使四鸟。金荣权先生认为:“在这些国家中,除中容与季厘二国“食兽”之外,其它都注明“食黍”或“黍食”。且中容、白民、司幽、黑齿、三身诸国均“使四鸟”,这四鸟便是虎、豹、熊、罴。因上古鸟、兽同为动物,故虽是兽,但仍名之曰“鸟”。至于这“四鸟”的喻意是什么,我们认为它们是一些近血缘氏族成员所结成的支系氏族的称号,因这些国家(氏族)的同源关系,所以内部结构是一致的,每一国家(氏族)又划分成以动物命名的四个支系。这种相同的氏族组织方式更能说明它们源于同一祖先。其信仰如此相同,如食黍;组织结构如此相近,如使四鸟,哪怕散居在天地四方,也没大的改变,可见帝俊家族延续之长,联系之紧密。”其说甚确。
帝俊的世系是归属于东夷的,战国以后,儒士们为了建立符合中原民族的黄帝世系,逐渐对其进行了改造,故此帝俊的传说逐渐消亡,其事迹慢慢被其他神祗顶替。最关键的便是帝喾替代帝俊,袁珂对此有过论证:“郝懿行云:「文十八年左传云:高辛氏才子八人,有季狸;狸、厘声同,疑是也。是此帝俊又为帝喾矣。」珂案:帝俊本即帝喾。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云:「帝喾自言其名曰夋。」即为最直接而有力之证据。大荒西经云:「帝俊生后稷。」大戴礼帝系篇则云:「帝喾上妃姜嫄氏产后稷。」大荒西经有「帝俊妻常羲」,世本王侯大夫谱亦有「帝喾次妃,娵訾氏之女曰常仪」,常仪即常羲也。此经帝俊生季厘同于帝喾才子八人之季狸,特相同点之一也。”
帝俊的世系即被帝喾取代,其配偶、子孙也纷纷改换门庭。按上文所引,帝俊的妻子有羲和、常曦及娥皇。《史记·历书》记载:“黄帝使羲和作占日,常仪作占月”。羲和、常曦转而变成黄帝手下大臣,娥皇则变成唐尧的女儿,又成为了舜的妻子。
羲和人物简介
关于羲和的原型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译:在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天台山,海水从南边流进这座山中。在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个羲和国。这里有个叫羲和的女子,正在甘渊中给太阳洗澡。羲和这个女子,是帝俊的妻子,生了十个太阳。)于是羲和首先以日母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而前。她是人类光明的缔造者,是太阳崇拜中至高无上的神。
《山海经》所载,羲和为日母并帝俊之妻,她生有十个太阳挂在扶桑树上,由母亲"职出入",安排轮流巡游天空。据郭璞引《归藏·启筮》,日母羲和主职太阳们从东到西,形成早晚晦明,先民的时间观或许正由太阳东升西落的运转而来。但"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遂又有后羿射日的神话。郭璞注所言尧立羲和之官,当典出《尚书》,此详后论。据此可推知:日母羲和神话在前;《尚书》尧立羲和之官在后;此后,借用《尚书》历史羲和,用以名羲和之后世为羲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