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路过北京来看我,聊起了他的一些见闻。 由于评了个文艺五级,他搬进一处院落,一色二层小楼,住的都是当地在位与不在位的一些职务或原职务相当高的同志。他看到一些颇有意味的现象
《小公务员之死》小说原文
《小公务员之死》是很经典的一部短篇小说,关于《小公务员之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来了解一下吧。
2024-09-11
有位朋友路过北京来看我,聊起了他的一些见闻。 由于评了个文艺五级,他搬进一处院落,一色二层小楼,住的都是当地在位与不在位的一些职务或原职务相当高的同志。他看到一些颇有意味的现象
有位朋友路过北京来看我,聊起了他的一些见闻。
由于评了个文艺五级,他搬进一处院落,一色二层小楼,住的都是当地在位与不在位的一些职务或原职务相当高的同志。他看到一些颇有意味的现象。
在位的同志家客人最多,而且经常在夜幕降临之后,有后开门的吉普车来送东西。其中以吃的居多,诸如夏天的西瓜、冬天的蜜桔、广柑之类,还有其他一些鲜活产品。
已经不在位的同志,每逢过年过节,也有人来送东西,是管理部门的同志,白天来,而且大喊大叫,招摇过市:“张×××”或“李×××在家吗?给您送螃蟹来啦! ”我这位朋友还发现,在位的同志,分工管人事和分工管公、检、法或文教的,那景况也颇有不同。前者比后者的门庭和厨房,热闹多了。
至于我这位朋友,是写诗的,除了报刊杂志出版社与他经常书信来往以外,别人一般均无求于他,因此,他虽然也住在小楼区,倒也地道的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了。
白天不送晚上送,“照顾影响”也! 晚上不送白天送,以示关怀老同志也! 因分工而厚薄不同有所区别,如果还要我加以注解,废话也!
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个司令官派人给总理送去一筐沙田柚子。总理来电话了: “怎么回事?” “下边送上来的,送给总理尝尝,嘻嘻! ” “多少钱一斤?” “不要钱。是自己农场产的,自己飞机运的。不要钱,嘻嘻! ” “不要钱我不要,你派人拉回去。” “一那,那我问一问,报告总理,嘻。” “嘻” 了一下,“我要吃,自己会买,以后不要再送东西来了! ” “是,是是! ”不“嘻嘻” 了。
有人说,这类恶劣现象,实在跟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不相称,应加强教育。是的,应当加强教育,教育我们做领导工作的同志,象总理那样廉洁奉公,一丝不苟; 教育我们做下级的,不要低三下四,不讲人格地去趋炎附势巴结上司拍马屁。但仅有教育怕是不行的。还应辅以必要的制度与必要的法。特别是在干部制度上,应积极而又稳妥推进改革。否则,变“家长型” 为“服务型”、“应全心全意为人民,不要一心一意为自己” 等,就会成为空话。
(1985年11月24日《光明日报》)
赏析 杂文是一种武器,也是一门艺术。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杂文,给人感觉武器这面有余,艺术这面不足。不少篇章是空泛议论,外加之乎者也,读起来乏味艰涩,最终影响了武器的功效。
读了《小楼见闻》这篇杂文,有耳目一新之感。没有冗长的铺垫,没有曲里拐弯生拉硬扯以显“哲理”的句子,在不足千字的文章里,作者用大部分篇幅记述了他的一位朋友向他讲的一段故事。这位有幸搬进“高干”居住区小楼的“高知”,发现了一个秘密:同是住小楼,“高干”和“高知”、在位“高干”与不在位“高干”、管人事的“高干”与管政法文教的,“高干”大不一样:家里客人有多有少,礼物有明送暗送和没人给送。“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故事一段一段讲,面纱一层一层揭开,娓娓而谈,步步深入,大有曲径通幽之妙。
表面上看,《小楼见闻》讲的是生活琐事,但从这些生活琐事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人情世态图,它所揭示的是社会政治体制的弊端,说明了解决知识分子地位、新老干部交替、官本位及为政清廉等问题的迫切性。透过小楼,我们更加怀念周总理那样的廉洁奉公的干部,呼唤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作者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艺术化地向我们记述他的朋友的小楼见闻的。这表现了作者的胆识,也是作品的耐人寻味所在。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