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故事情节鉴赏心中有理想》赏析 却说比丘国君臣黎庶,送唐僧四众出城,有二十里之远,还不肯舍。三藏勉强下辇,乘马辞别而行。目送者直至望不见踪影方回。四众行彀多时,又过
《西游记》第七十九回好词好句摘抄
《西游记》是非常经典的一部文学小说,关于《西游记》第七十九回好词好句有哪些一直受到关注,来了解一下吧。
2024-09-14
《西游记故事情节鉴赏心中有理想》赏析 却说比丘国君臣黎庶,送唐僧四众出城,有二十里之远,还不肯舍。三藏勉强下辇,乘马辞别而行。目送者直至望不见踪影方回。四众行彀多时,又过
《西游记·故事情节鉴赏·心中有理想》赏析
却说比丘国君臣黎庶,送唐僧四众出城,有二十里之远,还不肯舍。三藏勉强下辇,乘马辞别而行。目送者直至望不见踪影方回。四众行彀多时,又过了冬残春尽,看不了野花山树,景物芳菲。前面又见一座高山峻岭。三藏心惊,问道:“徒弟,前面高山,有路无路?是必小心!”行者笑道:“师父这话,也不像个走长路的,却似个公子王孙,坐井观天之类。自古道:‘山不碍路,路自通山。’何以言有路无路?”三藏道:“虽然是山不碍路,但恐险峻之间生怪物,密查深处出妖精。”八戒道:“放心,放心!这里来相近极乐不远,管取太平无事!”
师徒正说,不觉的到了山脚下。行者取出金箍棒,走上石崖,叫道:“师父,此间乃转山的路儿,忒好步。快来,快来!”长老只得放怀策马。沙僧教:“二哥,你把担子挑一肩儿。”真个八戒接了担子挑上。沙僧拢着缰绳,老师父稳坐雕鞍,随行者都奔山崖上大路。但见那山:
云雾笼峰顶,潺湲涌涧中。百花香满路,万树密丛丛。梅青李白,柳绿桃红。杜鹃啼处春将暮,紫燕呢喃社已终。嵯峨石,翠盖松。崎岖岭道,突兀玲珑。削壁悬崖峻,薜萝草木秾。千岸竞秀如排戟,万壑争流远浪洪。
老师父缓观山景,忽闻啼鸟之声,又起思乡之念。兜马叫道:“徒弟!
我自天牌传旨意,锦屏风下领关文。观灯十五离东土,才与唐王天地分。
甫能龙虎风云会,却又师徒拗马军。行尽巫山峰十二,何时对子见当今?”
行者道:“师父,你常以思乡为念,全不似个出家人。放心且走,莫要多忧。古人云:‘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三藏道:“徒弟,虽然说得有理,但不知西天路还在那里哩!”八戒道:“师父,我佛如来舍不得那三藏经,知我们要取去,想是搬了;不然,如何只管不到?”沙僧道:“莫胡谈!只管跟着大哥走。只把工夫捱他,终须有个到之之日。”
师徒正自闲叙,又见一派黑松大林。唐僧害怕,又叫道:“悟空,我们才过了那崎岖山路,怎么又遇这个深黑松林?是必在意。”行者道:“怕他怎的!”三藏道:“说那里话!不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我也与你走过好几处松林,不似这林深远。”你看:
东西密摆,南北成行。东西密摆彻云霄,南北成行侵碧汉。密查荆棘周围结,蓼却缠枝上下盘。藤来缠葛,葛去缠藤。藤来缠葛,东西客旅难行;葛去缠藤,南北经商怎进。这林中,住半年,那分日月;行数里,不见斗星。你看那背阴之处千般景,向阳之所万丛花。又有那千年槐,万载桧,耐寒松,山桃果,野芍药,旱芙蓉,一攒攒密砌重堆,乱纷纷神仙难画。又听得百鸟声: 鹦鹉哨,杜鹃啼;喜鹊穿枝,鸟鸦反哺;黄鹂飞舞,百舌调音;鹧鸪鸣,紫燕语;八哥儿学人说话,画眉郎也会看经。又见那大虫摆尾,老虎磕牙;多年狐狢妆娘子,日久苍狼吼振林。就是托塔天王来到此,纵会降妖也失魂!
孙大圣公然不惧。使铁棒上前劈开大路,引唐僧径入深林,逍逍遥遥,行经半日,未见出林之路。唐僧叫道:“徒弟,一向西来,无数的山林崎崄,幸得此间清雅,一路太平。这林中奇花异卉,其实可人情意!我要在此坐坐,一则歇马,二则腹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来我吃。”行者道:“师父请下马,老孙化斋去来。”那长老果然下了马。八戒将马拴在树上,沙僧歇下行李,取了钵盂,递与行者。行者道:“师父稳坐,莫要惊怕。我去了就来。”三藏端坐松阴之下,八戒、沙僧却去寻花觅果闲耍。
却说大圣纵筋斗,到了半空,伫定云光,回头观看,只见松林中祥云缥缈,瑞霭氤氲。他忽失声叫道:“好啊,好啊!”——你道他叫好做甚?原来夸奖唐僧,说他是金蝉长老转世,十世修行的好人,所以有此祥瑞罩头。——“若我老孙,方五百年前大闹天宫之时,云游海角,放荡天涯,聚群精自称齐天大圣,降龙伏虎,消了死籍。头戴着三额金冠,身穿着黄金铠甲,手执着金箍棒,足踏着步云履,手下有四万七千群怪,都称我做大圣爷爷,着实为人。如今脱却天灾,做小伏低,与你做了徒弟,想师父头顶上有祥云瑞霭罩定,径回东土,必定有些好处,老孙也必定得个正果。”
正自家这等夸念中间,忽然见林南下有一股子黑气,骨都都的冒将上来。行者大惊道:“那黑气里必定有邪了,我那八戒、沙僧却不会放甚黑气。……”那大圣在半空中,详察不定。
——第八十回《姹女育阳求配偶心猿护主识妖邪》
【赏析】
现在回过头来再说理想的问题。
唐僧师徒一行离了比丘国,踏上了西行的大道。冬去春来,他们一路前行,也顾不上欣赏异域美丽的大自然的风光,心中只惦念着早点到达取经的目的地——西天的灵山。然而,一路赴西天取经的艰险,在时时考验着他们师徒的意志,要不是有坚定不移的理想指引,就有可能半途而废,功亏一篑。小说《西游记》作者的可贵之处,就是不断地在他们行进的关键时刻来一次“点题”。这样,既提示了全书的主要思想题旨,又可描写作品主人公的思想和心路历程。他们的心中虽然都装着取经的人生理想,但是,他们也有凡人的一面,也有人们常见的各种烦恼。每前进一步,除了战胜阻路的妖魔鬼怪以外,还要与各种烦恼作斗争,从某种意义来说,战胜自己心中的各种“妖魔鬼怪”,或许对于他们的最后实现人生理想显得更为重要。
早在唐僧师徒进入比丘国之前,小说第七十八回有一首回前诗说:
一念才生动百魔,修持最苦奈他何!但凭洗涤无尘垢,也用收拴有琢磨。
扫退万缘归寂灭,荡除千怪莫蹉跎。管教跳出樊笼套,行满飞升上大罗。
这就把上述意思说得十分明白了。我们只有不断地扫退心中的“万缘”,自觉地荡除心中的“千怪”,任凭个人的宗教修持再艰苦,最终都能驱除百魔,洗涤尘垢,跳出樊笼,达到理想的彼岸。然而要战胜自己心中的各种“妖魔鬼怪”,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即使是修行甚高的师父唐僧,有时也免不了要有思想烦恼。如今行进在取经路上,忽遇一座高山,确实十分险峻:“云雾笼峰顶,潺湲涌涧中。百花香满路,万树密丛丛。梅青李白,柳绿桃红。杜鹃啼处春将暮,紫燕呢喃社已终。嵯峨石,翠盖松。崎岖岭道,突兀玲珑。削壁悬崖峻,薜萝草木秾。千岸竞秀如排戟,万壑争流远浪洪。”他一会儿“心惊”不止,担心妖魔鬼怪的出没,一会儿又忽起“思乡之念”,“但不知西天路还在那里哩!”倒是孙悟空的立场十分坚定。听了唐僧的话,忍不住也批评起师父说:“你常以思乡为念,全不似个出家人。”这话出自徒弟之口,份量是很重的。唐僧是一个造谐很深的高僧,乃大唐帝国精心挑选的第一佛家弟子,对宗教信仰始终坚贞不渝,极为虔诚,而且是唐太宗皇帝钦点和器重的“御弟”,在途中还惦记着故国和家乡,可见要做到“行满飞升上大罗”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孙悟空用古人的一句名言来开导他说:“欲求生富贵,须下苦工夫。”这就是说,要想取得胜利,实现理想,必须排除万难才行。这是孙悟空的心声,也是说给其他两个师弟听的。
猪八戒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故作幽默地开着玩笑。他知道,对取经之事心不诚的是自己,动不动吵着要“散伙”和分行李的也是他,孙悟空所说的“须下苦工夫”的话明显是冲着他来的,只是他不好明说而已,只得故作镇静用插科打诨式的语言一笑了之。沙和尚则是个和事佬,劝导八戒“莫胡谈!只管跟着大哥走。只把工夫捱他,终须有个到之之日。”他对孙悟空极端信任,不像猪八戒老是“冲”他。而后面一句话其实是说给唐僧听的。因为他是自己的师父,不可批评他,但言下之意是要坚持,有耐心,是一定能到达目的地的。
唐僧师徒再次谈到理想的是在后面的镇海寺。其时,唐僧因救了妖怪而生病,卧床三日。他在病中忽然担忧起了取经使命的完成之事。此时他想起了要写一封信给太宗皇帝,叫孙悟空去送给他。小说写到了这封信的内容,是一首七言律诗:
臣僧稽首三顿首,万岁山呼拜圣君;文武两班同入目,公卿四百共知闻:
当年奉旨离东土,指望灵山见世尊。不料途中遭厄难,何期半路有灾忳。
僧病沉疴难进步,佛门深远接天门。有经无命空劳碌,启奏当今别遣人。
这是一首述怀诗。唐僧在诗中先是回忆了当年自己受“圣君”恩宠,受命赴西天取经的隆重和庄严的送别之行,再回想自己一心要到灵山去见佛陀取得真经,没想到却在途中遭逢灾难,疾病缠身,从而担忧此行无法完成取经使命。诗中流露着一种悲观和无奈的消极情绪。难怪孙悟空看了师父的信后,要忍不住呵呵大笑道:“师父,你忒不济,略有些些病儿,就起这个意念。你若是病重,要死要活,只消问我。”他乐观地对师父说他有本事可以消除烦恼。这本事就是当年大闹天宫时,他去阎王殿造反,他说:“我老孙自有个本事。问道:‘那个阎王敢起心?那个判官敢出票?那个鬼使来勾取?’若恼了我,我拿出那大闹天宫之性子,又一路棍,打入幽冥,捉住十殿阎王,一个个抽了他的筋,还不饶他哩!”而唐僧却认为这是孙悟空在“说大话”。而猪八戒则吵着要“散伙”。他说:“师兄,师父说不好,你只管说好!十分不尴尬。我们趁早商量,先卖了马,典了行囊,买棺木送终散火。”而孙悟空把师父的病因告诉猪八戒说,师父是如来佛祖的第二个徒弟,原叫做金蝉长老,只因他轻慢佛法,所以命中该有这场大难。这当然是有点不着边际的话了,主要是劝说猪八戒不要动不动就要“散伙”回家。谁知猪八戒听了孙悟空的话,反认为师父不该有这三日病。在对待唐僧的生病问题上,各人的态度不同,实际上说明了在对完成西天取经使命的理想的问题上,每个取经者的意志和毅力是有差别的。唐僧师徒之间的认识并非是“铁板一块”,作者对师徒间的矛盾如实写出,不掩盖,也不回避,是一种正确的态度。
唐僧因生病在镇海寺休息了三天,他担心这会“误了许多路程”,所以面对着孙悟空擒妖的要求,开始他没有答应。后来因孙悟空说出“实不瞒你说,那妖在此吃了人了”,并且告诉他说:“我们住了三日,已是吃了这寺里六个小和尚了”,唐僧才最后同意了孙悟空,叫他快点除妖后赶紧上路。又,在黑松林中,唐僧被妖怪掠去。孙悟空和猪八戒前去相救。猪八戒的头上只被小妖敲了几下,他大叫大嚷地喊痛,在听到今夜唐僧要和女妖成亲时:
那呆子闻得此言,急抽身跑上山叫:“沙和尚,快拿将行李来,我们分了罢!”沙僧道:“二哥,又分怎的?”八戒道:“分了便你还去流沙河吃人,我去高老庄探亲,哥哥去花果山称圣,白龙马归大海成龙。师父已在这妖精洞内成亲哩!我们都各安生理去也!”行者道:“这呆子又胡说了!”八戒道:“你的儿子胡说!才那两个抬水的妖精说,安排素筵席与唐僧吃了成亲哩!”行者道:“那妖精把师父困在洞里,师父眼巴巴的望我们去救,你却在此说这样话!”八戒道:“怎么救?”行者道:“你两个牵着马,挑着担,我们跟着那两个女怪,做个引子,引到那门前,一齐下手。”真个呆子只得随行。
对完成西天取经的使命,在唐僧师徒中,猪八戒的意志最不坚定,他动不动就要“散伙”。要不是孙悟空和沙僧的多次“敲打”,他也许到不了灵山。
《西游记》是一部描写人生理想的小说。英国有个著名的思想家詹姆斯·爱伦说过:
人应当在内心深处抱着正当的目的。而且努力去实现它。他应该让这个目的成为他思想的中心点。根据在当时具体境况中人的品质,它可能以一种精神理想的形式呈现,也可能是一个世界性的目标。然而,不管它是什么,他都应该持之以恒地把他的思想力集中在为自己确定的目标上。他应该让这一目的成为他至高无上的职责,而且他应该全力以赴地达到这一目的,不让他的思想漫游于异想天开的梦境。这是通向自我克制及真正思想集中的康庄大道。(转引自《感悟人生全集》,李旭大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年2月版,第37页)
这就告诉我们: 这一人生理想的实现必须要付出艰巨的努力,尤其是要战胜人的头脑中的各种欲念,去“全力以赴地达到这一目的”。作为一部近百万字的文学巨著,作者要在全书始终贯穿这根主线,就得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经常地把它凸显出来。唐僧师徒一路西行至黑松林和镇海寺,离目的地已不远。这是检验人为实现理想的意志的最好的时刻。作者如此再三地反复表现各人对实现理想的态度,是展现小说主题和人物性格的需要,也说明了他在结构艺术上的独运匠心。
主要人物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白龙马、如来、观音、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菩提师祖、二郎神、哪吒、镇元大仙、东海龙王、黎山老母、太白金星、
主要妖怪
牛魔王、白骨精、红孩儿、铁扇公主、六耳猕猴、黑熊精、黄风怪、南山大王、黄眉大王、鼍龙怪、通天河鱼怪、九灵元圣、独角兕大王、百眼魔君、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白鹿精、玉兔精、老鼠精、蜘蛛精、狮驼王、
每回内容简介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一、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二九、三十、三一、三二、三三、三四、三五、三六、三七、三八、三九、四十、四一、四二、四三、四四、四五、四六、四七、四八、四九、五十、五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十、六一、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六、六七、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八、七九、八十、八一、八二、八三、八四、八五、八六、八七、八八、八九、九十、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一百、
重点情节
石猴出世、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四圣试禅心、大圣闹天宫、除名阎王薄、大战牛魔王、三借芭蕉扇、戏妖盘丝洞、真假美猴王、四战黄袍怪、义激美猴王、荆棘岭、狮驼岭、火云洞、黑风山、高老庄、通天河、车迟国、玉华国、比丘国、朱紫国、无底洞、平顶山、五庄观、乌鸡国、女儿国、
相关推荐 无相关信息